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1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350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87篇
地质学   1161篇
海洋学   32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运用地形地貌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测年以及地震地层学等方法。论述了南海北部120-150m水深范围内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古海岸线这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及古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22.
关于晚更新世末期中国陆架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3.
东营市东辛2-4井磁性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东辛2—4井岩心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整段岩心呈现以正极性为主的混合极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的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极性时和布容极性时内清晰显示出的哥德堡和布莱克亚时的界限分别位于井深28.0m、161.0m、274.5m和452.0m。据黄河口南北5个钻孔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长江口、苏北盆地和东营地区,吉尔伯特、高斯和布容极性时的沉积速度较快,松山极性时较慢或近于缺失;黄河口以北至河北地区,高斯极性时地层不发育,吉尔伯特、松山和布容极性时则较厚,表明它们所处的构造单元、地质基础和沉积环境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4.
气候转型与早期人类迁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的旧石器考古证据表明,更新世早期可能发生了两次人类迁徙浪潮,时间分别在1.8-1.6MaBP和1.0MaBP左右,第一阶段,古人类演化为直立人并开始走出非洲、迁徙至其它中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第二阶段,直立人开始占据中高纬度的温带和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两个阶段也是第四纪气候发生转型、环境产生重大调整的时期。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测气候转型时期环境转变是这两次人类迁徙浪潮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5.
26.
上新世——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磁性地层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新疆叶城剖面西域砾岩及下伏第三纪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西域砾岩的沉积时代为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磁性地层年龄为 3.5至 <1.8Ma。阿图什组沉积于早上新世 ,古地磁年龄为 4 .6~ 3.5 Ma。阿图什组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砾岩 ,为河流相及冲积扇前缘相。西域砾岩以厚层砾岩为主夹风成粉砂岩 ,为典型洪积—冲积扇堆积。西域砾岩的沉积反映了青藏高原北缘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强烈的隆起和剥蚀  相似文献   
27.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人类遗存与生存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星  周振宇  关莹 《第四纪研究》2008,28(6):969-977
自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小柴旦发现旧石器遗存以来,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已经发现了1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属晚更新世晚期。这些遗存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0ka左右开始尝试向这些高海拔地区扩散,但直至距今15ka以后才有更多的人群迁徙至此。通过对这些遗存分布位置、古环境特征、年代测定和石器技术、组合分析,得以管窥古人类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过程,并进而阐释史前人类技术发展、生存模式演变和古环境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28.
选取大洋钻探ODP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采集的1144站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中更新世0.4~1.4Ma期间506个样品中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并与南海南部ODP 1143站和西太平洋暖池ODP 807站的同位素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南海北部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及其差值的变化响应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在中更新世距今约0.9Ma之后100ka的偏心率周期明显增强。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之前,南海北部、南海南部和赤道西太平洋都呈现出典型的热带气候特征,具有岁差和半岁差的气候周期;转型之后,随着北半球冰盖的进一步扩张,南海北部受东亚冬季风增强的影响而导致温度下降、温跃层变深,但南海南部与赤道西太平洋的温度变化较小且温跃层变浅,说明同属季风区的南海北部和南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9.
河南卢氏发现黄土旧石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报道了在河南卢氏发现的3个旧石器地点:石制品出自S1的Ly15地点;在S3,S2和S1中均有旧石器发现的Ly13地点;出自S2的Ly14地点。3个地点的石制品均以石英岩砾石为原料,锤击法打片,石器数量较少,有手镐、刮削器,这些发现为探索中国南北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