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概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国暴雨的卫星光谱遥感、被动微波遥感及主动微波探测的国内研究成果,并对卫星主被动仪器遥感研究中国暴雨的趋势进行展望。在卫星光谱遥感研究暴雨方面,学者们充分利用了红外通道亮温,监测暴雨云团发展变化,并结合再分析资料、雨量计观测结果、天气模式等,进行了很多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在被动微波研究暴雨方面,主要将被动微波亮温结合变分同化系统,开展改善天气模式预报能力的研究,而很少利用被动微波多通道亮温来反演暴雨云参数。在卫星测雨雷达探测研究暴雨云结构方面,主要开展了暴雨降水结构的个例分析研究、暴雨强度及频次时空分布的统计分析研究。卫星多仪器与地基多仪器、模式资料、地面站和探空站等数据的综合应用,在未来暴雨监测及暴雨机理研究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卫星多仪器遥感信号结合辐射传输模式和高分辨率云模式,可望未来获得暴雨云团内的大气动力学参数、大气热力学参数和云参数。 相似文献
882.
洪涝灾害危险性预警分析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警,可以有效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本文以2020年6—8月长江-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为研究案例,首次利用前3天累计降水量(前期状态),当前时次土壤湿度(当前状态)和预测日降水量(未来状态)作为致灾因子,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建立危险性预警分析模型。通过县域灾情信息验证表明,评估正确率达74.46%,遗漏率仅5.59%,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吻合性好;同时对预警准确性和时相一致性进行评价,最大值(县内最高指数)的预警率达到81.6%;“特大型” 暴雨洪涝灾害中的预警达到77.3%以上,且灾害在前3~5天危险性指数普遍提升,存在有效预警。本文方法对于长江—淮河流域短时 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预警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提供防灾减灾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83.
介绍柳州市 暴雨渍涝气象预警系统的技术路线及原理,该系统利用城市 暴雨内涝灾害仿真模型,并结合了柳州市的地理特征、城市规划、排水系统、防洪工程等多方面的非气象资料,具备一定的 暴雨渍涝动态监测预报能力,对拓展城市灾害预报服务领域,提高城市 暴雨渍涝灾害监测、预报、灾害风险评估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84.
对“96·7”新疆大 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大尺度环流、南亚高压的双体型分布、伊朗副高的南北振荡、西太平洋到高的西件北进以及中亚体润的发展是此次大 暴雨过程的环流背囊和天气学条件。 暴雨区上空三支气流的时空配置所造成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及辐会上升运动是中亚低涡产生大 暴雨的物理机制。中尺度系统的活动,又加剧了 暴雨的强度。 相似文献
885.
利用合浦县台站1971—2010年40a 暴雨观测资料,分析了 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 暴雨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得出,合浦县 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明显; 暴雨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以7月份出现 暴雨、大 暴雨及特大 暴雨日数最多。合浦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 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 暴雨的最主要天气系统为锋面、高空槽、切变线、急流、热带气旋等。 相似文献
886.
利用NCEP(分辨率2.5×2.5)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北京"9210"系统下发MICAPS格式常规资料对影响广西6次 暴雨过程中的影响天气系统分型,在此基础上利用T 213物理量(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500hPa与850hPa的差值、K指数)格点资料对这6次过程进行垂直剖面和前后时序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类型天气系统影响广西造成 暴雨过程的一些物理量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87.
基于ARPS3DVAR+WRF(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and 3-dimensional variational System)快速同化模式对西南地区近几年发生的4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对12 h降水预报结果采用升尺度方法,计算邻域平均预报、站点概率预报,最终形成邻域概率预报,并细致分析了这三种预报的特点与效果,讨论了升尺度窗区尺度给不同量级降水带来的影响,最后结合AROC评分与邻域空间检验FSS讨论业务概率预报应用的最佳尺度。结果表明:升尺度邻域平均预报在小雨与大暴雨量级降水上表现不稳定,对中雨的预报提高不明显,但是对大雨与暴雨预报有较好的改善效果;站点概率预报具有一定的误导性,而邻域概率预报可以弥补其缺憾,越高分辨率的模式有更多的降水样本,在降水不确定性上能给出更好的概率分级信息;相对邻域平均的升尺度预报TS检验结果,基于邻域概率的FSS和AROC分析有更好的预报技巧指导意义;36 km升尺度窗区既能消除一定程度的强降水预报不确定性,同时也可以保留适当的对流尺度特征,为最佳升尺度窗区。 相似文献
888.
通过高原东侧一次局地特大 暴雨的MCSs分析发现:该区域的MCSs散度垂直分布存在一种特殊结构,即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散度分布呈现辐合-辐散的“双重结构”。其中对流层中、高层第2个辐合区是 暴雨时高原西南气流直接导致的,它对MCSs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高原东侧MCSs虽然数量少,但其结构复杂、突发性强等特征也易引发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889.
华北地区区域性 暴雨综合预报技术是以HLAFS数值降水预报产品为基础,以物理量诊断为主要依据,综合使用上卫星云图,常规气象资料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等众多信息逐步订正,以人机结合方式制作华北地区区域性 暴雨预报的技术。实验表明,该技术对华北 暴雨有较好的判断和预报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基本上模拟预报员的预报思维和业务流程制作 暴雨预报1,系统分段执行,透明度大,便于改进,也有利于预报员了解暴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 相似文献
89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拼图资料与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9月15—16日发生在"莫兰蒂"(1614号)和"马勒卡"(1616号)双台风形势下的长三角地区大 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 暴雨过程发生在台风倒槽的顶端, 暴雨区与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区和中高层高空急流右后侧辐散区相对应;"莫兰蒂"台风外围的丰富水汽与来自热带洋面"马勒卡"台风外围源源不断输送的水汽叠加,导致长三角地区降雨强度远大于"莫兰蒂"登陆前后阶段的降雨强度;苏皖地区高空槽后冷空气侵入,在浙江到上海沿海地区形成东北—西南向温度锋区,以及浙江中北部海陆交界地带特殊山脉地形的强迫作用,使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发展维持;长三角强 暴雨区边界水汽通量收支变化与 暴雨强度变化对应关系较好,且有6~12 h的提前量,对强降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