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10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冰期旋回中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季节性与暖池的多变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从南海南部到阿拉弗拉海 ,一系列低纬边缘海处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内 .微体古生物、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 3种标志 ,一致表明末次盛冰期时边缘海的表层水温比开放的西太平洋低得多 .冰期低海面时边缘海浅水区出露成陆 ,深水区水温下降 ,减弱了向大气输送水汽和热量的能力 ,造成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多变性 .冰期时冬季风强化不仅使边缘海冬季表层水温下降、季节温差加大 ,而且为热带岛屿带来水汽 ,造成山地雪线和植被带下移 ,可能为解释“热带海区古温度之谜”提出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2.
利用一个耦合海气模式,用数值试验方法分析了1982/1983 ENSO期间的暖池和赤道辐合带(ITCZ和SPCZ)的相互作用对大气表面流场和散度场的影响。结果指出,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比ITCZ更重要(即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与暖池相互作用比ITCZ与暖池相互作用更强烈);ENSO的形成初期和衰减期SPCZ和ITCZ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43.
岳彩军  陆维松 《大气科学》2008,32(5):1051-1063
利用1982~1999期间LDEO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分析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与ENSO事件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东太平洋暖池气候平均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与El Niño事件春季发生、夏季发展、秋季达到成熟及冬季衰亡的成长过程非常相似。经向风异常及其散度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综合考虑,提出了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北风距平及经向风距平散度辐合)对ENSO事件发生、发展作用的概念模型:北风距平爆发通过产生北风吹洋流的作用,将东太平洋暖池暖水由北向南输送至赤道附近,从而有利于Ni?o3区海表温度上升;几乎与此同时,东太平洋暖池赤道上经向风距平散度辐合不仅能导致暖水在赤道附近堆积,而且辐合的风场对赤道附近的冷上升流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Niño3区海表温度的增加,上述增温因素的叠加作用有(不)利于El Niño(La Niña)事件的发生、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东太平洋暖池及经向风异常仅对El Niño(La Niña)事件发生、发展起促进(抑制)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将东太平洋暖池、经向风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西风距平结合起来一并考虑,完善了El Niño事件发生、发展机制。最后,初步分析1980、1990年代El Niño事件特性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4.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美国宇航局(NASA)Aqua卫星和生物地球化学Argo浮标提供的叶绿素-a浓度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探讨了2020~2022年西太平洋暖池MHW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MHW的爆发频率和强度等在近30年显著增加,其特征属性的变化与连续La Ni?a事件的爆发密切相关。尤其在2020~2022年连续三年La Ni?a事件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区MHW爆发频次达到全球最高,且其覆盖面积、爆发频次、总天数、累积强度均是1982年以来最显著的。通过对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混合层热收支的分析,2020~2022年期间MHW爆发主要是净海表热通量中的向下短波辐射项和海洋动力过程中的纬向平流项共同主导。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域,MHW与海洋生态指标叶绿素-a浓度时空尺度上...  相似文献   
145.
厄尔尼诺的发生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   总被引:71,自引:14,他引:71  
李崇银  穆明权 《大气科学》1999,23(5):513-521
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了厄尔尼诺事件的爆发与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正异常的重要关系。结果表明,El Ni?o事件之前暖池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的持续升高;这种暖池次表层海温正距平的出现,尤其是它向赤道中东太平洋的传播对 El Ni?o事件的爆发有直接关系,是导致El Ni?o事件的重要原因。分析还表明,暖池次表层海温正距平的东移原因在于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西风异常的发生和向东扩展。  相似文献   
146.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表层热含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启龙  翁学传 《高原气象》1999,18(4):584-589
利用1961 ̄1997年中的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含量进行了分析,并搪塞了暖池热含量变化与南方涛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暖池热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暖池全域,西部(160°E以西部分)和东部(180°E以东部分)热呈的年际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暖池全域和暖池东部热呈与南方涛动存在着负相关,暖池西部热含量与南方涛是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7.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30-60-day oscillation (MJO)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thermal stat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The composit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plitude of MJO conve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ends to intensify (reduce) in the WARM (COLD) case.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MJO convection in the WARM and inthe COLD cases are examined to be significant over most of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The evolutions of MJO convection and lower circulation, on the one hand, exhibit large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ARM and COLD cases, but on the other hand, display a unique feature in that a well-developed MJO cyclone (anticyclone) is anchored over the Asian-Western Pacific domain at the peak enhanced (suppressed) MJO convection phase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either in the WARM or in the COLD case. This unique feature of MJO shows a Gill-type response of lower circulation to the convection and is inferred to be an inherent appearance of MJO. The context in the paper suggests there may exist interactions between MJO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thermal stat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相似文献   
148.
利用1955年-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数据分析中一0(JEDAC)提供的冬季热含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与东亚冬季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偏高时,对流层低层在菲律宾及以东洋面形成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中国大陆上空形成一个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从而使得东亚冬季风在东南区加强,西北区减弱。  相似文献   
149.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黄荣辉  陈光华 《气象学报》2007,65(5):683-694
利用JTWC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以及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西北太平洋上空TC移动路径偏西,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偏多;相反,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西北太平洋的TC移动路径偏东,影响日本的台风个数偏多,而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可能偏少。本研究以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的2004年与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的2006年的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的差别进一步论证了这一分析结果并从动力理论方面分析了在西太平洋暖池不同热状态下,季风槽对赤道西传天气尺度的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热带低压型波动(TD型波动)的影响,以此揭示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与移动路径年际变化的影响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当西北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时,季风槽偏西,使得热带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低层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TD型波动的位置也偏西,从而造成TC生成平均位置偏西,并易于出现西行路径;相反,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时,季风槽偏东,这造成了对流层低层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TD型波动的区域,以及TC生成的平均位置都偏东,从而导致TC移动路径以东北转向为主。  相似文献   
150.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Site 807A was recovered from the Ontong-Java plateau,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combined with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 data, reveals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variations of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upper water vertical structure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ce 530 ka sea-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the depth of thermocline (DOT)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 The average glacial-interglacial annual SST difference was up to 4.2 ℃ , and the DOT fluctuations could exceed more than 100 m, further suggesting the instability of the WPWP. The spectral analyses of SST and DOT reveal two dominating cyclicities--the typical 100 ka cycle and the semi-precessional cycle, which is significant in the tropical spectrum, indicating that late Quaternary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a high latitude forcing but also by tropic-driving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