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9篇
  免费   1145篇
  国内免费   1245篇
测绘学   1306篇
大气科学   2129篇
地球物理   749篇
地质学   2160篇
海洋学   652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824篇
自然地理   3593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400篇
  2022年   509篇
  2021年   648篇
  2020年   428篇
  2019年   516篇
  2018年   367篇
  2017年   382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451篇
  2014年   673篇
  2013年   517篇
  2012年   542篇
  2011年   519篇
  2010年   494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481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377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数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凡修  陈武  梅平 《地下水》2004,26(1):36-37
建立了利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新模型,并通过实例研究了评价效果,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与其它评价方法相比,该评价模型严谨,评价结果合理、精细、分辨率高,为浅层地下水环境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单而适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2.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激烈对流降水出现在其东面。因此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印半岛西部是亚洲季风最早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指出盛夏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加热所激发的同相环流嵌套在欧亚大陆尺度的热力环流中 ,从而加强了东亚的夏季风 ,加剧了中西亚的干旱 ;并通过其所激发的波动对夏季东亚的气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比较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伊朗模态和青藏模态性质的异同及其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3.
利用鹤壁市淇县1971~2000年降水、底墒、蒸发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对春旱进行实时业务监测的动态模型;根据干旱指数大小确定春旱等级,并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证实干旱指数在分析干旱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4.
2002年,应用RS、GIS高新技术,对全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1996年、2000年、2002年度定量动态对比监测,选择2000、2002年美国七号卫星ETM数据、1996年美国五号卫星TM数据为新、IE/时相,采用计算机影像融合、动态监测、监督分类等遥感技术,对全盟前后7年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遥感定量获取,在132个外业遥感样区的验证下,获得了阿拉善盟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建立了生态环境现状本底数据库。在“海量”的GIS数据库支持下,实现了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本文着重介绍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125.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和岩浆岩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研究印支期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形成与地幔差速环流的基础上,系统综合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基底构造对断裂构造的控制,深层构造对隆凹与断陷盆地的制约,伸展构造在陆内及陆缘外的表现,岩浆岩带的时空分布及展布特点等规律,依据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格局与岩浆岩带在时空分布上的宽阔性、方向性、迁移性、分带性,特别是深层构造对浅层断裂构造、伸展构造的制约,以及岩浆岩带、隆起与盆地等自西向东迁移特点,提出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强大地幔东向差速环流有关。  相似文献   
126.
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为56.3、67.3和65.3mW/m^2,对应的生态环境格局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4~5mW/m^2可使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l℃,使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升高2。C以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平均大地热流比西北部高出11mW/m^2,东北部年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2~3℃,其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4~6℃。西北部的大地热流平均值已经低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延续所需大地热流的临界值(57mW/m^2),其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上已经处于脆弱境地;东北部和南部的大地热流均大于57mW/m^2,自然生态系统均尚较稳健。东北部的沙漠化可能是风沙侵入的结果,其生态应该是可以恢复的。整个西北部作为一个整体看,72万年以前大地热流就已衰减到临界值以下,区域生态系统渐趋脆弱,开始整体上向荒漠化演变。  相似文献   
127.
地域分异是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为了研究不同区位土壤侵蚀问题,从土壤生态景观及系统论出发,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使土壤侵蚀问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为一不对称的断块一环组合,土壤流呈现向长江、江汉盆地中心轴带辐聚、单流向特点。景观空间异质性形成的首要驱动因子是大地构造背景,以房县一襄樊一广济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地壳物质组成和构造发展史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现代气候带、降雨量、温热程度及土地利用等差异,造成了湖北省区域土壤地理、土壤生态的分异,形成湖北省土壤生态带、区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宏观格局;其次大兴安岭一武陵山深部构造陡变带两侧新构造运动强度差异、大别造山带构造强烈隆升,导致土壤侵蚀强度的西强东弱、南北强中间弱的态势;成土母岩差异性决定了土壤可蚀性的多变;空间上“土壤侵蚀内城区”分布在湖北省的周边地区,经济贫困、管理落后,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与水土流失间形成“自反馈作用”,这一现象在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8.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时空预警试验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和香港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建设和研究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初步建成了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1)根据现场考察和试验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统计研究了降雨型滑坡的几何特征;(2)建成了由20台遥测雨量计构成的降雨观测网,取得了2002年4月~2003年8月的降雨观测数据;(3)结合历史降雨资料分析,初步研究了雅安试验区的年、日、小时和十分钟最大降雨特征;(4)研制了斜坡岩土体含水量野外监测仪,取得了桑树坡试验点2003年4月~8月的实时监测数据;(5)自上而下分4层研究了斜坡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发现了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对降雨过程的滞后性;(6)基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利用地质灾害因子分析结果,分别计算了雅安试验区地质灾害"发育度"和"潜势度";(7)利用2003年8月23~25日的过程降雨观测资料,对雅安试验区在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了时空预警反演模拟研究,计算出的地质灾害"危险度"分布比较符合实际,"危险度"可以作为预警指数使用。  相似文献   
129.
通过研究探地雷达信号的小波变换的模特征点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揭示了探地雷达信号奇异点和其小波变换模极值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研究,对小波各级分解的模特征点进行变频域处理。最后对处理后的地质雷达信号,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求解李氏指数,从而进行地质体边界的检测。无论从理论模型的论证还是实际资料的处理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0.
《新疆地质》2004,22(2):i004-i004
大自然恩赐给我们丰富的宝藏还造就了新疆众多的秀丽山川的美景令人神往。精美的图片、微缩的景观模型……,带给人们以违遐想与神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