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1篇
  免费   1866篇
  国内免费   3922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743篇
地质学   11412篇
海洋学   704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497篇
自然地理   568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66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403篇
  2020年   333篇
  2019年   443篇
  2018年   333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575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441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451篇
  2006年   474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380篇
  2001年   334篇
  2000年   313篇
  1999年   321篇
  1998年   336篇
  1997年   393篇
  1996年   318篇
  1995年   358篇
  1994年   395篇
  1993年   307篇
  1992年   352篇
  1991年   348篇
  1990年   331篇
  1989年   272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72年   6篇
  1950年   8篇
  1948年   9篇
  194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刘阳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10):67-67
9月15日上午,峄山省级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仪式在邹城市峄山举行。山东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及济宁市、邹城市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揭碑开园仪式,并参观游览了峄山地质公园。峄山省级地质公园位于邹城市市区东南部,总面积约80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七山一水”为主的自然地质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作为主要标志、第一高峰的峄山,海拔582.8米,素有“邹鲁灵秀”、“岱南奇观”之美誉,被誉为“神州怪石第一山”、“天下第一奇山”。区内纵横交错的花岗岩节理,直插天表的花岗岩奇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广西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探讨其快速评价方法有关问题。认为该类型矿床在风化壳中的稀土氧化物含量具有分带性,一般存在上贫下富分布规律,并探讨了铈族稀土上富下贫、钇族稀土下富上贫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关于探讨找矿快速评价时,指出:应尽量收集前人资料,重视野外踏勘选点、择优评价工作中涉及有关样品采集及半定量与定量分析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高原盆地全新世沉积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北高原、盆地全新世黄土、古土壤、风沙层,冰缘层、冰碛层、盐(?)沉积、人类聚落位置迁移,植被演变等系统分析,论证了全新世气候和环境变化规律。认为(?)新世包含六个气候变化阶段,构成了三个冷干——暖湿气候旋回,每一旋回的周期大约为3600或3700年。  相似文献   
14.
15.
辽南早元古代辽河群中片麻状花岗岩的变形温度显示出645—690℃,550—610℃和485℃±三组温度值,表明花岗岩遭受了三幕构造变形。而区域构造解析亦表明辽河群在早元古时期经历了三幕构造变动。花岗岩的温度系列与区域变形序列具有一致性,排除了花岗岩晚期构造侵位的可能性。变形温度以550—610℃居多,意味着该幕构造形迹保存最好。第三幕变形变质作用相对较弱,仅局部出现485℃的温度值。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系统描述了中国南部二叠、三叠纪“混生生物群”。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巳经发现有“二叠纪型”分子36属53种与三叠纪菊石、双壳类、牙形剌共生。 笔者认为中国南部可以以牙形剌Anchignathodus parvus 的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底界,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菊石 Hypophiceras的出现可以作为三叠系开始的辅助标志。文中还将这一界线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二叠、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东南沿海地区地温场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四个方面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地温场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1.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其中着重讨论了岩浆岩的分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2.测温资料的分析和处理;3.地温分布的主要特征;4.控制地温场的主要因素。本文除对深部地壳结构及区域地质构造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外,还就岩浆岩中特别是燕山期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及其蜕变产生热对地温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从而认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温场形成模式主要有传导型的地温场和传导附加以对流型的地温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古河道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度、磁化率定量数据分析在判明第四系沉积物的来源、识别沉积分异作用、解译古沉积相和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钻孔上部全新统如东组进行了粒度和磁化率测试分析,结合该孔孢粉成果,揭示研究区全新世古河道沉积环境和气候明显经历了3个阶段:1)11000—9500cal.aBP,沉积物主要由粉砂组成,粒度证据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孢粉证据显示该阶段气候较温暖湿润;2)9500—3900cal.aBP,沉积物砂组分含量大幅增加,粒度资料显示古河道水动力明显增强,孢粉植被表明该时期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暖湿稳定;3)3900cal.aBP以来,粉砂组分在沉积物中占优势,粒度结果表明该阶段水动力显著减弱,孢粉资料和磁化率证据表明研究区自该阶段特别是后期以来逐步出现了明显的人类活动迹象。  相似文献   
20.
王先美 《地质学报》2008,82(1):1258-1273
鲁西隆起区发育有大量的北西向脆性断裂。依据野外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详细解析认为,北西向断裂系经历了早期的右行压剪、右行张剪,以及后期的左行压剪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活动。由与北西向断裂活动相伴生的同期侵入岩体的 K-Ar测试结果分析,北西向断裂系在距今约160 Ma及距今130~110 Ma分别经历了右行压剪与右行张剪构造活动;通过分布在隆起区不同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冷却史反演,厘定鲁西地体在距今90~80 Ma存在一次区域性快速冷却构造事件,该构造事件与北西向断裂系的左行压剪构造活动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