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7篇
  免费   2525篇
  国内免费   2871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1087篇
地质学   12041篇
海洋学   1000篇
综合类   653篇
自然地理   370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384篇
  2022年   458篇
  2021年   565篇
  2020年   400篇
  2019年   565篇
  2018年   395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485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695篇
  2013年   564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657篇
  2010年   593篇
  2009年   578篇
  2008年   597篇
  2007年   542篇
  2006年   548篇
  2005年   512篇
  2004年   468篇
  2003年   438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436篇
  1999年   409篇
  1998年   346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36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4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岩浆活动与盆地演化,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942.
943.
944.
前陆盆地类型及褶皱-冲断层样式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刘和甫 《地学前缘》1995,2(3):59-68
Dickinson正式引入前陆盆地这一术语并提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两种成因类型。根据中国西北部盆地的构造位置,笔者又提出再生前陆盆地和分割前陆盆地两种类型。按前陆盆地中褶皱-冲断层关系可以分出系列褶皱-冲断层样式:从断弯褶皱、断展褶皱到断滑褶皱。褶皱-冲断层样式的发育决定于最初为应力轨迹所切割的不稳定面,而确定应力轨迹的主要因素是埋藏深度和区域构造作用。因此断滑褶皱大多数发育在地下浅处,而断弯褶皱主要发育在地下较深处。  相似文献   
945.
伊宁盆地南缘赋存侏罗纪的煤层多为长焰煤和不粘煤,其煤岩组分惰质组含量高,镜质体反射率变质程度分为0、1阶段,煤变质程度低,可能与惰性组含量高有关。  相似文献   
946.
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造盆构造述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盆地基底、盆地基盘及盆地发育期构造演化三个层次讨论了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造盆构造特征。文中提出了盆地基盘概念,阐述释了华北地台晚古生代积活动肇始的构造机理,对华力西阶段华北板块板缘活动及其板内地层记录进行了对应研究。  相似文献   
947.
蒙新高原盐湖资源及盆地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东生 《盐湖研究》1995,3(1):10-20
通过蒙新高原典型盐湖区的解剖研究,查清了代表性盐湖盆地的相环境及其沉积建造,将盐湖盆地环境的变化形式划分为沉陷型、抬升型和改造型,并归结了盐湖盆地相环境分异与盆地地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开发大陆干旱区盆地的盐湖和卤水资源及其环境演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48.
949.
东营盆地始新统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蔡进功  姜秀芳 《沉积学报》1995,13(A01):27-37
东营盆地中,上始新统沉积旋回或划分出五个亚层序,六种沉积体系和十一种相带,从下向上按三个发育阶段演化。盐湖期广泛发育碳酸盐盐岩体系;咸水深湖期是各类沉积体系发育的鼎盛时期但以湖相体系和重力流体系发育最佳;淡水浅湖期发育三角洲体系和河流体体系。  相似文献   
950.
苏怡之  张家声 《地震》1993,(6):42-47
本文分析了临汾盆地现代地震在时序分布上的阶段性,平面分布上的丛集性,及其震源三维分布与分布地深部构造的关系,指出盆地北部的临汾-洪洞凹陷为该区未来若干年内的主要发震区,而20-30km深度则是主要发震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