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分析了长时间序列滇池流域湿地的阶段性变迁,认为现今城区及周边残存的湿地依附于城市环境综合体进入了复合发展演化阶段。滇池流域湿地的恢复与重建存在诸多问题,立足于昆明盆地独特的自然文化特色,着眼于城市环境的客观事实,提出人工措施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湿地恢复与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92.
将SBAS-InSAR技术应用于昆明主城区地面沉降监测,单独处理同一地区2014~2017年的29景升轨和32景降轨Sentinel-1A、1B数据。在升降轨模式下进行数据处理与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所得到研究区域的平均沉降速率和时序分析基本保持一致。研究发现昆明市沉降漏斗主要位于居民区、地铁、道路、高速公路、以及滇池区域,最大年均沉降速率可达-38.975 mm/a,累积沉降量达到89 mm。研究表明,昆明市地面沉降主要由于近几年城市化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的飞跃发展,导致居民区和交通网络密集,地面载荷增加,地下隧道开挖与地下水开采等问题引起地面软土地层下沉而产生明显的沉降现象。  相似文献   
193.
基于137Cs计年法估算滇池沉积物重金属负荷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张燕  邓西海  陈捷 《地理科学》2007,27(2):261-267
根据滇池流域地貌、湖盆形态、物源供给等,用GIS方法将滇池外海分作7个区域,以137Cs计年法确定各区域上部沉积物3个沉积时段为1954~1963、1963~1986、1986~2003年,测算不同时段各区域的泥沙年均沉积通量和年均蓄积量,与当地实情及他人用其它方法研究对照,结果可以吻合。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测量,估算各区域的Cu、Cr、Cd、Pb、Hg、Zn在各时段的年均沉积通量,得到1963~2003年期间滇池沉积物几种重金属负荷分别达到1040.8、1054.0、11.2、824.7、2.5、2465.6 t。故应十分重视滇池沉积物中重金属,采用减少重金属和泥沙入湖量并举的措施控制沉积物重金属负荷的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94.
王远昌 《地图》2007,(4):76-83
夜深时在滇池海埂的酒吧内,点一壶清茶、挑一本好书、嗅着滇池的气息、伴着舒缓的音乐??这是多么惬意舒畅啊!这种清雅的奢华与浪漫,只属于滇池,属于昆明。  相似文献   
195.
最早期脊椎动物的镶嵌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舒德干  陈苓 《现代地质》2000,14(3):315-321
采自云南昆明市海口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昆明鱼为活埋标本 ,其软躯体构造保存极为精美 ;来自同一层位的海口鱼为正常死亡后埋藏 ,除身体最后部略有腐烂外 ,整体特征保存良好。这两种鱼皆呈鱼形 ,不仅具带鳃软骨的原始头颅和比无头类简单“人”字形肌节更为复杂的双“人”字形肌节 ,而且还发育了原始偶鳍和围心腔构造 ,表明它们已演化成高等脊索动物有头类 ( Craniata)或称脊椎动物 ( Vertebrata)。另一方面 ,它们的低骨化性 (如尚未发育出真正的脊椎骨 )和生殖系统演化的滞后性 (仍具多对生殖腺 )等原始特征 ,使它们呈现典型的镶嵌演化性。  相似文献   
196.
邓丽仙  杨帆  杨洋  李姣  赵兰兰  胡成龙  李长江 《水文》2024,44(2):113-120+127
以滇池流域1970—2020年汛期(5—10月)降水量资料为依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以及集中度、集中期、降水中心和旱涝发生频率等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中部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盘龙江上游的松华坝水库以上区域及南部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2)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存在31 a的主周期,中部主城区降水集中度高于南部地区;(3)汛期降水的中心整体呈现向东部、南部方向偏移的态势,且移动趋势显著;(4)滇池流域旱涝频发,尤其盘龙江中段昆明主城区为旱涝多发区。该成果对滇池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及水资源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7.
邹锐  吴桢  赵磊  陈异晖  余艳红  刘永 《湖泊科学》2017,29(4):819-826
湖泊氮、磷通量是表征湖泊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探究湖泊富营养化机制的重要途径.通过氮、磷通量的计算和质量平衡关系的分析,可以识别出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过程.以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为计算平台,模拟湖泊水动力、水质的动态过程,并以模拟结果为基础核算湖泊氮、磷循环通量及其在氮、磷循环整体中的贡献,识别湖泊氮、磷循环关键源汇过程的变化规律.滇池是我国富营养化湖泊的代表,同时其半封闭特性为营养物质循环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环境,以滇池为案例,基于前期校正和验证过的滇池水动力-水质模型来分析循环通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发现,研究年度内滇池外海总氮的年总输入量(包括外源和内源)为7620.92 t,总输出量(包括出流、反硝化和沉降)为7637.31 t;总磷的年总输入量为(包括外源和内源)450.23 t,总输出量(包括出流和沉降)为429.57 t,其中陆域输入是最主要的氮、磷输入途径,而反硝化和沉降则是主要的输出过程.相较于传统的质量平衡方法,通过三维模型计算所得的营养盐通量平衡结果能更好地揭示湖体内所发生的氮、磷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8.
滇池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对低氮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分离的滇池北部海埂湾春季蓝藻水华时期的两株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进行研究,探讨了滇池水华束丝藻在低浓度硝酸盐下的生长特征,以及无氮条件下藻丝异形胞的诱导分化过程与固氮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两株水华束丝藻在各浓度硝酸盐中均能够生长,并且生物量能够增加到较高水平.硝态氮浓度高时水华束丝藻的生物量也较高,但是硝酸盐浓度超过0.5 mg/L时,各组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无氮BG-11培养基培养条件下,水华束丝藻可以快速分化形成异形胞,含有异形胞的藻丝比例在3 d以后即可达50%左右,最高可以达72%,之后开始下降,但是仍能维持较高比例.水华束丝藻在无氮条件下通过异形胞固定的氮元素从第7 d开始逐渐增加,在生长43 d后,培养基中增加的氮浓度接近30 mg/L.  相似文献   
199.
利用Arc GIS空间插值的方法,通过2013年逐月监测(12个月)36个站点水量及不同形态磷浓度,揭示滇池水体磷浓度和磷负荷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不同形态磷负荷的组成贡献,旨在为进一步实施滇池水污染治理及污染负荷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滇池水体总磷(TP)浓度在0.13~0.46 mg/L之间,其中颗粒态磷(PP)浓度占TP浓度的72.6%,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占TP浓度的12.8%,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占TP浓度的14%;2013年水体TP负荷为251 t/a,其中PP负荷为190 t/a,SRP负荷为26 t/a,DOP负荷为34 t/a;滇池水体PP负荷对TP负荷的贡献最大,为76%,其次为DOP和SRP,贡献分别为13%和10%;TP及不同形态磷浓度与其负荷在季节分布上差异显著,负荷随季节变化呈现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而浓度呈现夏、秋季较高,冬、春季相对较低的趋势.定量评估滇池水体不同形态磷负荷及其组成贡献,对进一步揭示滇池藻源和泥源内负荷对水污染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0.
抚仙湖、洱海、滇池浮游藻类功能群1960s以来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董静  李根保  宋立荣 《湖泊科学》2014,26(5):735-742
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浮游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点而定义的浮游藻类功能群对藻类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描述,因而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是生境特征的良好指示者.对1960s至今抚仙湖、洱海、滇池3个高原湖泊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分析,并首次将功能群理论运用到这3个湖泊.结果表明,3个湖泊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组成在近50~60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抚仙湖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C、X2、Lo、F、P(1960s)-H1、C、P(1980s)-P、C、T(1990s)-T(2000年以后);洱海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Lo、MP、C、H1(1960s)-C、H1(1980s)-C、H1(1990s)-C、H1、M(2000年以后);滇池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N、P、MP、Lo(1960s)-J、P、MP、M(1980s)-J、M(1990s)-M(2000年以后).抚仙湖、洱海、滇池水体内的藻类功能群演替趋势特征,即耐低温物种的减少以及喜营养物种的增加,表明3个高原湖泊在近几十年可能受到了气候变暖和营养程度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