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8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521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229篇
地质学   1619篇
海洋学   520篇
综合类   229篇
自然地理   35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庄博  刘玉琴  张建中 《新疆地质》2005,23(2):164-168
陈家庄凸起北坡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储集体.根据岩心、钻井和测井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从分析、识别层序的主要界面,如层序界面、初始湖泛面、最大湖泛面等入手,对陈家庄凸起北坡古近系层序、准层序和体系域进行了划分.通过钻井层序分析与地震层序解释,在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体系进行了研究.指出本区发育的低位域水下扇、低位域复合扇、湖扩展体系域滨岸沉积和高位域三角洲沉积等,是进行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62.
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魏历灵  康志宏 《新疆地质》2005,23(2):169-172
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该项研究在砂岩油藏研究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成因、岩性和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使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说明各类动态资料对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较为重要.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并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3.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64.
乌江是黔东北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联系的一条水上黄金通道。担负了流域内80%以上的客货运输量。满足了沿岸2000多万人民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运输的需要。乌江下游的彭水县城至涪陵市是乌江进入长江航运的咽喉要道,沿岸广泛分布和频繁发生的滑坡严重地威胁着航运的安全。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长约150km范围内,两岸共发育各类滑坡28个,发育线模数为0.187个/km。沿岸滑坡发育形式主要为岩石顺层滑坡和风化堆积层滑坡。沿岸滑坡具有群发性的分布特征,与地层岩性和河谷岸坡类型等密切相关。岩石顺层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顺向岸坡软、硬岩层相间地段。风化堆积层滑坡则主要分布在软岩地层及其风化物堆积的岸坡地段。构造变动、河流的切蚀作用及人类活动是滑坡发育形成的主要原因,暴雨和长时间降雨是滑坡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目前,多数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少数滑坡受降雨及江水涨落的影响而处于周期性蠕动变形状态。三峡水库蓄水后,部分滑坡有复活的可能。  相似文献   
65.
刘桥一矿陷落柱发育规律及含水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刘桥一矿1971年建井至今发现的8个陷落柱实际资料,通过对揭露陷落柱的地质、水文地质及分布特征的分析,阐述了陷落柱发育的根基所在,对陷落柱发育规律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对于含水陷落柱的注浆封堵、留设保护煤岩柱,以及本矿矿井的深部开采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6.
晓雨 《中国测绘》2005,(1):15-15
北京时间1月9日22时15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李院生队长一行成功“登”上卫星遥测标识的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的“北高点”.所在位置为南纬80度22分51秒,东经77度27分23秒.从而标志着人类首次抵达南极冰盖冰穹A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67.
用沿都柳江河谷流域的三都、榕江、从江三个气象站作为流域上、中、下段代表站,用它们1961~2004年的观测资料进行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等要素的多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后知河谷流域90年代中期以后年平均温度明显上升,主要为冬季气温增高所致;上、中段在80年代以后日照时数开始明显减少,中段的减少最为明显,前后20a多年平均减少值约为100h,下段基本无大变化;80年代后流域中、下段降水的变幅加大,洪涝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68.
三江平原沼泽形成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沼泽的概念 沼泽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其形成与演化,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沼泽的形成过程受制于它的环境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人类活动亦对某些沼泽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尽管沼泽形成、发育过程是漫长的,却是永无止息的。沼泽是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69.
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其动力转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第四纪构造及与地貌关系的分析表明,现代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成型于中更新世,且在中更新世以来发生了多次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根据布青山北部查干额热格地区第四系剖面的构造、地层时代及地层与构造关系的分析表明,中更新世时期为伸展构造体制,昆仑山内部开始发生了差异隆升,布青山开始崛起。中更新世末应力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伸展体制转为收缩事件,又急速转为伸展构造体系,短暂的收缩事件造成了中更新世冲洪积层的褶皱,随后的伸展则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向北依次断落的阶地状正断层系统。晚更新世应力体系再度发生重大转换,伸展正断层体系被左旋走滑运动体系所代替,并一直延续至今。中更新世以来多次隆升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说明东昆仑地区的成山过程受控于多种动力背景,而非单一的挤压抬升。隆升构造变形体系的确定及其时代约束为深入刻划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作用的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0.
MVT型铅锌矿是西昆仑地区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为了探明西昆仑地区该类型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物质来源,本文以塔木矿床为例,在野外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光片鉴定、铅硫同位素、稀士元素和成矿元素研究,得到矿石中方铅矿的δ34SCDT为-5.04‰~+3.67‰,反映出油田卤水与深层卤水的混合特征;由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计算出表面年龄为461~481 Ma(早于泥盆纪438~410 Ma);由稀土元素分析数据得出岩(矿)石/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图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因而判定主要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前泥盆系地层.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热卤水运移、循环过程,导致矿质的进一步富集、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