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3篇
  免费   673篇
  国内免费   140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3951篇
海洋学   112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86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通过1:25万邦多区幅地质调查,发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则弄群中存在2个喷发-沉积不整合界面,将则弄群自然分成3个部分,对应3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新创建扎列拿组、郎穷组和荣纳组.描述了3个组的定义及层型、次层型的岩性、岩相、古生物、同位素年代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3.
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政军  王瑜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4):403-409,427
在林西地区新发现的叶肢介和介形虫等化石,证实了大兴安岭南部存在早三叠世地层,这套地层为具有红层性性质的河一湖环境产物,与下伏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有较大的差异,林西组中-下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并发育浊流沉积,反映直到第二叠世中期大兴安岭南部仍有残余海盆存在,应是造成晚二叠世南北植物化仍保持区系特征的主因。林西地区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揭示,大兴安岭南部的晚古生代板构造活动一直到印支构造旋  相似文献   
84.
李家振  刘文灿 《现代地质》1997,11(1):102-110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北淮阳金寨—苏仙石地区广泛发育花岗岩类侵入岩,同位素年龄为140~97Ma,时代属J3—K1。根据侵入岩的地质、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将本区侵入岩划分为3个超单元(包括10个单元)和3个独立单元,分属中性岩和酸性岩两大类,岩石类型有闪长岩、二长岩和花岗岩等。根据岩石化学的判别结果,侵入岩均属亚碱性系列中的钙碱性岩石,并属于普通型和钾质型  相似文献   
85.
以北祁连造山带东段老虎山石英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及全岩元素与Sr-Nd同位素组成的系统 测定,据此探讨了岩石的成因及其对北祁连构造演化的启示。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石英闪长岩体的形成 年龄为440 Ma。岩石具有亚碱、准铝以及贫钙、镁、铁的特征,碱铝指数(AKI值) 均低于0.85,铝饱和指数(A/NKC 值) 多小于1.0,属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岩石。在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岩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Cs、 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和Ta),显示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体具有相对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初始Sr同 位素值为0.7058~0.7071,εNd(t)值为-1.06~-0.31。综合分析表明,老虎山石英闪长岩应起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 融,并在成岩过程中有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入。对区内火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出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受北祁连洋俯 冲及随后岛弧与祁连—柴达木陆块碰撞拼贴影响,弧后盆地的北向俯冲消减作用可能是诱发民乐窑沟和老虎山弧岩浆岩以 及导致毛藏寺—老虎山花岗岩带内埃达克质岩石侵位的基本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6.
西藏腊久-八宿地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沉积了一套以重力流沉积发育为特色的陆源碎屑岩组合。通过详细的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四个层序及相庆的十二个体系域,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经对盆地内沉积相及建造特征、陆源碎屑岩的成分判别及火山岩特征等分析,确定该盆地性质为大陆裂谷断陷盆地,经历了发生,发育,消亡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7.
在详细研究米仓山地区吴家垭西部陆相地层基本层序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确定了盆-山体系在此期间发生了两次重要事件,并认为北部前陆山地的构造变动是影响盆地层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
张珂 《热带地理》1996,16(4):297-303
珠江下游较大河道总是绕开中生代晚期花岗岩的现象无论用岩性,断裂或现代地形都难以解释,而运用花岗岩原地重熔说的观点却迎刃而解。这些河道际上是遗传河,其形成于中晚期花岗岩背斜之间的相对低洼地带,渐新世才开始通,形成外流型河流,此格局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而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89.
吉林省东南部早寒武世晚期地层中含有数层含铜层,它们主要赋存在红色岩层所夹的灰绿黄绿色岩层之中。本区含铜层的形成与当时富氧阶段中的缺氧时期息息相关;而且该类型含铜层主要产自滨海或滨浅海地带,受当时古地理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90.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