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05篇 |
免费 | 1494篇 |
国内免费 | 27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篇 |
大气科学 | 111篇 |
地球物理 | 586篇 |
地质学 | 8074篇 |
海洋学 | 661篇 |
天文学 | 77篇 |
综合类 | 358篇 |
自然地理 | 2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300篇 |
2022年 | 329篇 |
2021年 | 319篇 |
2020年 | 302篇 |
2019年 | 320篇 |
2018年 | 273篇 |
2017年 | 260篇 |
2016年 | 312篇 |
2015年 | 294篇 |
2014年 | 430篇 |
2013年 | 346篇 |
2012年 | 404篇 |
2011年 | 389篇 |
2010年 | 347篇 |
2009年 | 331篇 |
2008年 | 353篇 |
2007年 | 323篇 |
2006年 | 349篇 |
2005年 | 315篇 |
2004年 | 235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251篇 |
2001年 | 256篇 |
2000年 | 230篇 |
1999年 | 240篇 |
1998年 | 270篇 |
1997年 | 251篇 |
1996年 | 236篇 |
1995年 | 266篇 |
1994年 | 261篇 |
1993年 | 189篇 |
1992年 | 186篇 |
1991年 | 208篇 |
1990年 | 226篇 |
1989年 | 86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47年 | 3篇 |
194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保山地块东缘何珠次英安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原位U-Th-Pb同位素测定,得到16个测定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16.8Ma±2.2Ma。该年龄值反映了岩体的侵位时间,表明其属于晚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结合岩相学和前人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岩体具有I型和S型花岗岩的特征,反映了其在矿物和地球化学组成上的不平衡,应为幔源高温基性岩浆与壳源岩浆混合形成的,且前者占主导地位。这是昌宁-孟连结合带西侧首次报道幔源物质对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参与,表明保山地块在碰撞后地壳熔融过程中伴随地幔物质的上涌。研究表明,以何珠岩体为代表的次英安斑岩并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保山地块南端前人划分的新生代岩体群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可能需要重估。 相似文献
142.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晚二叠世乌丽群类生物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二叠系乌丽群中的晚二叠世类化石 ,可分为两个组合 ,产于乌丽群下部那益雄组的Palaeofusulina parafusiformis- N anlingella simplex组合 ,产于乌丽群上部拉卜查日组的 Gallowayinella meitienen-sis- Palaeofusulina sinensis组合 ,这两个类化石组合属种分异度低 ,丰度高。该生物群属于特提斯动物群 ,在羌塘盆地及华南地区具有广泛的区域对比性。各拉丹冬及其邻近地区的二叠纪类生物群均为暖温型 ,属华夏特提斯区的分子 相似文献
143.
YANGTaibao YUYongtao LIJijun ANCongrong LIUJinfeng ZHANGJunyan 《山地科学学报》2004,1(2):128-142
Paleomagnetic determinations on lithologieal profiles of two paralleled long drillin gcores covering the past 130 kyr B.P., GT40 and GT60,from the Yanchi Playa in the arid Northwestern China indicate that a series of pronounced paleomagnetic excursions have been documented. By correlating our results with published regional and worldwide reports 4 excursion events out of 10 apparent reversal signals (labeled from GT-1 to GT-10) were identified as excursion events coeval with the Mono Lake Event (28.4 kyr-25.8 kyr), Laschamp Event (43.3 kyr-40.5kyr), Gaotai Event (82.8 kyr-72.4 kyr) and the Blake Event (127.4 kyr-113.3 kyr), respectively. GT-9 correlates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Gaotai Event,GT-7 and GT-6 correspond to two stages of the Laschamp Event and GT-5 to the Mono Lake Event.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so-called Gaotai Event has not been reported as a pronounced paleomagnetic excursion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 Every magnetic excursion event corresponds to paleointensity minima, anteceding those established abrupt paleoclimatic change events, such as the Younger Drays and the Heinrich Events (H1-H6). Here, we tentatively propose that these geomagnetic excursions/reversals can be viewed as precursors to climate abruptnes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stages whe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shifted between a temporal normal and a negative period, the earth‘s magnetic paleointensity fell correspondingly to a pair of minima. Although more precise chronology and more convincing rock magnetic parameter determinations are essentially required for furt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intricate coupling mechanism, these results may have revealed, to some extent, that the earth‘s incessantly changing magnetic field exerts an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onset of saw-tooth shaped abrupt climate oscillations through certain feedback chains in arid Central Asia or even North Hemispheric high latitude regions. 相似文献
144.
独特的八辐射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新记录被推断为原始的栉水母动物,在华南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生物群产地均有发现,不仅为相关地层的国际对比架起了桥梁,而且将栉水母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推前了大约30Ma,并可能重塑动物系统树,原始的性状特征(如:栉板、栉板带、管状辐射臂、中央环带和八辐射螺旋对称性等)可以把栉水母动物定位在动物系统树更为原始的位置上,使我国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再次获得突破性进展,为破解早期动物演化之谜提供了化石方面的新证据,也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5.
北祁连山东部早石炭世早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水进退旋回。此期该区腕足动物的演化明显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生存环境的稳定性似乎是群落演替过程能否持久进行的基础。在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诸多因素中,底质性质及其稳定性最为重要,其次是食物供应、海水盐度和水动力强度等。各群落在时间上相互取代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海水深度,与海平面的变化直接相关。而造成这一时期腕足动物群落横向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海水深度外,陆源碎屑供应量、海水循环性以及含盐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区早石炭世早期腕足动物群落的生态位介于BA1和BA2之间,缺乏BA3-BA5较深水群落(BA-Benthic Assemblage,底栖组合),说明此期该区早石炭世早期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10米。受沉积古地理环境的制约,本区早石炭世早期BA2生态域的主要分布范围局限于东部的景泰一带,向西水体明显变浅。 相似文献
146.
147.
通过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分析、矿区构造-脉岩-矿化蚀变带填图、构造专题研究和勘探资料整理和编图,厘定了矿区成矿构造系统,阐明了矿区成矿构造系统的构成、样式和空间分布,提出了矿区西部SN向"八"字型逆冲断裂子系统,矿区中东部NE向"多"字型横张断裂子系统和NW-NWW向"X"型逆掩断裂子系统组成的复合成矿构造系统。根据矿区板理、压性断裂、岩脉和矿脉构造产状、特征和组合型式进行动力学分析。突出主构造方位和性质的演替,综合分析中三叠世以来矿区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等地质事件的相互关系,重建矿区构造-成岩-成矿演化序列。系统地总结了矿区构造控矿规律,即:复合成矿构造系统控矿,控岩构造与控矿构造具有一致性和构造界面控矿,NE向控矿断裂具有明显的走向优势性, NE向矿体明显向南西侧伏和74~81线为矿区的矿化中心,缓倾斜矿体在剖面具多层次性,多阶段构造-热液成矿叠加形成矿化富集。结合上述成矿构造研究和构造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提出了矿区深部74~81线NE向构造与NW-NWW向构造交汇部位附近,以及地表NE向主矿带两侧和近SN向矿带北端为下一步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148.
新疆西准噶尔达尔布特蛇绿岩套柳树沟镁铁质杂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西准噶尔达尔布特蛇绿岩套柳树沟镁铁质杂岩中橄榄辉长岩、蛇纹石化橄榄辉长岩、辉长岩和蚀变辉长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辉长岩和蚀变辉长岩具有钙碱性和拉斑玄武岩的双重特征,橄榄辉长岩和蛇纹石化橄榄辉长岩属镁铁质堆积岩,为蛇绿岩组成单元;稀土总量较高,具微弱正Eu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略左倾平坦型,与SSZ型镁铁质堆晶岩稀土配分模式相同;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K、Th、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可能代表俯冲板片的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使地幔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柳树沟镁铁质岩石岩浆源区为亏损型地幔向富集型地幔过渡的适度富集型地幔,其形成的最佳模型是在成熟岛弧基础上裂谷化形成的一个不成熟的类似边缘海性质弧后盆地,不具成熟大洋或盆地那样的洋壳-上地幔结构,在盆地扩张初期岩浆具岛弧特征,随着盆地被进一步打开,镁铁质岩石具N-MORB特征。对辉长岩采用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获得特柳树沟镁铁质岩石的结晶时间为314.9±1.7 Ma。 相似文献
149.
沉积物硼(B)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其地质成因及经历的地质过程,因此在许多领域的研究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对位于柴达木盆地碱山背斜顶部的SG-1b钻孔沉积物(7.3~1.6 Ma)水溶组分的B同位素研究,发现钻孔沉积物B含量在38.55~172.3μg/g之间,平均含量为87.6μg/g;δ~(11)B值的变化范围在3.61‰~16.26‰之间,平均值为10.65‰,B含量与δ~(11)B值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受到碱山背斜构造隆升以及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干旱化的影响,柴西古湖逐渐咸化萎缩,沉积环境以及碳酸盐含量、粘土矿物含量及其矿物组合等也在发生变化,B含量和δ~(11)B值自钻孔底部向上的逐步增加以及后期的急剧增加,与水溶离子含量以及矿物和粒度等的变化一致,这说明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的B含量和δ~(11)B值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气候和湖水的演化过程,共同指示了研究区自7.3 Ma以来气候的持续干旱化和湖水盐度的逐步增加,以及3.3Ma以来干旱化和湖水浓缩过程的加剧。 相似文献
150.
本研究对紫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测,比较分析了其幼体早期生长情况与体色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在水温21.0±0.2℃条件下,紫刺参受精卵在受精10~15min后释放第一极体,5h 30min~6h 30min进入囊胚期, 18~20h发育成原肠胚; 30~34h进入耳状幼体阶段, 8~10d变态发育为樽形幼体, 12~14d发育成稚参;紫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序与普通刺参无显著差异。(2)紫刺参早期发育中的樽形幼体发生率和附着变态率分别为58.4±4.7%和45.1±2.7%,高于普通刺参。(3)紫刺参浮游阶段后期随日龄增长表现出较普通刺参发育更快的优势,在日龄6~7d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4)紫刺参稚参在日龄35d前后自背部开始着色,50d~60d腹部开始着色,110d体表紫色转变近乎成参体色,完成变色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