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5篇
  免费   2253篇
  国内免费   3316篇
测绘学   335篇
大气科学   283篇
地球物理   1807篇
地质学   10915篇
海洋学   771篇
天文学   68篇
综合类   776篇
自然地理   499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31篇
  2022年   482篇
  2021年   446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481篇
  2018年   339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611篇
  2013年   506篇
  2012年   569篇
  2011年   651篇
  2010年   517篇
  2009年   577篇
  2008年   534篇
  2007年   486篇
  2006年   503篇
  2005年   472篇
  2004年   487篇
  2003年   431篇
  2002年   453篇
  2001年   500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467篇
  1998年   456篇
  1997年   437篇
  1996年   378篇
  1995年   372篇
  1994年   349篇
  1993年   325篇
  1992年   326篇
  1991年   281篇
  1990年   252篇
  1989年   156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54年   7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4篇
  194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81.
依据地热资料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在东海海域的分布情况。东海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新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带西部边缘岛弧的内侧,又是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相互作用带。依据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提供的东海地热数据,经过统计确定出该区域的热流分布,热流平均值为121·0mW/m2,最小值为73·0mW/m2,最大值为168·0mW/m2。同时利用天然气水合物温压模型计算了稳定带厚度,数据显示稳定带厚度平均值为92·2m,最小值为1·4m,最大值为190·6m,薄于其他已经发现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约400m)。天然气水合物大部分分布在条件适宜的陆坡和岛坡上,冲绳海槽底部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相对较薄。统计分析表明本区热流值与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相关性很差,相关系数仅有0·12。这是由于天然气水合物所在海域水深较浅时,海底温度的变化迫使运算所应用的非线性方程影响因子迅速积累,从而导致相关系数降低。最后结合东海陆坡的地质条件,探讨了在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情况下,陆坡失稳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82.
中国与蒙古之地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东昆仑中部缝合带清水泉一带发育石榴斜长紫苏麻粒岩、紫苏辉石黑云母石榴子石麻粒岩、石榴二辉斜长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麻粒岩,它们与混合岩化黑云母石榴子石变粒岩、黑云母辉石变粒岩、石墨大理岩、含透辉石透闪石大理岩、透辉石大理岩、黑云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等高级变质岩系以及纯橄岩、辉橄岩、橄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共同构成蛇绿混杂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760~880℃,p=830~1200MPa,为高温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估算其形成深度为40~45km。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507·7±8·3)Ma。清水泉地区蛇绿岩形成于~520Ma,到~508Ma时俯冲至地下40~45km深处而发生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然后发生构造折返而剥露至地表。证实了清水泉高级变质岩和基性—超基性岩片是形成于早—中寒武世的蛇绿混杂岩,标志一个古生代早期的非常重要的板块汇聚边界,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乃至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3.
笔者利用云南西部已有的DSS地震测深、石油反射地震资料的再解释,并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矿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滇西兰坪—思茅盆地内的中轴构造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兰坪—思茅盆地内的中轴构造带是一条近南北走向的集断裂带、伸展构造、深部隆起为一身的大型构造带。地震测深的速度结构及反射地震剖面表明,中轴构造带在思茅盆地南部存在有深部地幔的上隆现象,该构造带内的断裂系统倾向在盆地南北有差异。研究发现该构造带与矿床、侵入碱性岩体及区域地化异常分布有密切的关系。结合地质构造分析研究,表明该构造带是一多期活动的重要构造带,具有伸展走滑的性质;中轴构造带在形成、演化过程中被近东西向的多条直线型断裂所错断,从构造形态上看与大洋中脊有相似的展布特征。该构造带对盆地的构造演化以及矿产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4.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到研究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东北地区的B″层可能由3部分组成,即下部的低速带,中上部的中速、低速相间互层带和上部的增速带,B″层底界面是区分B″与B'″层的稳定的标志,上部的增速带速度与B'下部速度值接近,按照传统认识,那里是岩石圈底界面的位置,东北地区B″层顶界面形态可能存在不连续或剧烈变化的部位。B″层上中部的宽广的分布边界形态及其变化,可能反映软流圈对周围地球物质的同化熔蚀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为固体矿产提供物源,也对油气矿产形成起加速作用。岩石圈结构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它包含软流圈层对上覆地球物质的影响,并对油气、固体矿产存在一种动力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5.
本文论述了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的层序地层特点———层序分布和时代、界面特征和内部构成、沉积相,以及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特点。认为该盆地在公婆泉地段具有一定的找铀矿远景,但北骆驼泉地段铀成矿条件不佳,那林疏怀地段不具备铀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986.
本文以近几年来配合1∶25万带钻区调工作开展的瞬变电磁测深工作为基础,总结了该方法在铀矿区调阶段的应用效果。认为瞬变电磁测深资料有利于判断地下水动力条件及铀矿化的成矿有利区;大范围的瞬变电磁测深工作更适合于在戈壁沙漠区工作,有利于区调选区工作的进行,可达到缩小靶区和提供钻探设计依据的目的,在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87.
江西相山邹家山-石洞断裂带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祥荣  林舸  龙期华  周叶 《铀矿地质》2006,22(5):281-289
邹家山石洞断裂构造带(又称邹石构造带)由几组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总体走向为30°~40°,倾向NW或SE,倾角65°~85°,深切基底达10 km,属区域性NE向走滑断层。根据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构造联合控矿作用等特点,自北向南将邹石构造带分为石马山段、邹家山段、书塘段和石洞段。研究构造带的铀矿化蚀变特征及构造控矿规律发现,邹石构造带在不同地段控矿形式不同,按容矿位置可分为两类,即主断裂容矿和旁侧次级断裂容矿。邹石构造带的铀矿化作用明显分为两期,邹石构造带附近的铀矿床均存在铀赤铁矿型矿化蚀变,表明邹石构造带对成矿的重要作用。相山矿田各矿床内矿带的展布表明,主要矿带走向的法线方向总是指向相山盆地的特定区域。在总结已知矿床规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邹石构造带仍然是相山盆地最具找矿潜力的地区之一,书塘地区是邹石构造带的首选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88.
谈成龙 《铀矿地质》2006,22(5):320-320,266
磁化率测量是勘查铀矿的一种可能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人观测钻孔岩心的磁化率,也有人测量土壤的磁化率,在有条件时还有人进行磁化率测井工作。  相似文献   
989.
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区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年代学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5,他引:9  
本文报道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三叉裂堑系和辽-吉拗拉谷内一系列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的锆石U-Pb年龄。这些岩体整体呈近东西向分布,与该地区同期发育的其他非造山球斑花岗岩、斜长岩和大红裕组火山岩都形成于拉张性构造环境,并构成了一条长近千公里的迄今国内外最古老的富碱侵入岩带。该富碱侵入岩带具有东部较老(〉1.8Ga)和西部年轻(1.7Ga左右)的特点,它提供了华北克拉通在1.85—1.70Ga期间处于裂解构造格局的最好证据,丰富了全球性前寒武纪超大陆裂解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90.
江苏青龙山磷灰石中出溶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最近的研究证实,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和超基性岩中的磷灰石矿物内普遍发育有针柱状出溶晶体,初步研究证明这些出溶晶体多为各种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等。本文重点研究苏鲁青龙山地区的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和退变榴辉岩中磷灰石内的出溶晶体,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X-光能谱的线扫描分析,确认这些出溶晶体是铜的硫化物,并根据无标样定量的分析结果初步推测有可能是CuS2晶体。目前已知的CuS2晶体都是在高温高压(T=700-1000℃和P=4.5-5.0GPa)条件下人工合成的。这样的温压条件与青龙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条件是吻合的。在磷灰石中能保存超高压的硫化物,可能是由于磷灰石自身的稳定性和化学惰性。因此推测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磷灰石晶体中易于保存硫化物出溶体与石榴石和绿辉石中易于保存柯石英和金刚石的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