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岩风洞遗址位于湖北建始县西南部,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中上游地区.2008年4~5月和2010年9月,联合考古队两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获取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文化遗存,出土石制品36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石器以片状毛坯为主,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要类型,多采用锤击法加工.野外工作期间,考古队员还对岩风洞洞穴堆积及周边地质、地貌环境进行了考察.根据地貌、地层和文化面貌对比,推断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82.
吴天歌 《中国地名》2013,(11):32-33
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挖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青铜剑——“越王勾践自用剑”。令人震惊的是,这枚青铜剑被压弯后,很快就会反弹平直,成为考古学上,乃至世界青铜史上一大奇观。在古代,人们能有如此高操的制作技艺,深埋地下竟能干古不锈,寒光闪闪,成为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83.
岱海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衰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连鹏灵  方修琦 《地理研究》2001,20(5):623-628
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应于全新世暖期的暖湿条件;农业文化的间断、南移与由农向牧的转变与4~35kaBP发生的变冷、变干的突变事件相对应;而原始农业文化阶段中间每一次文化的间断、侵入、融合总是可以在气候变化中找到相应的变化阶段,与短期寒冷事件的开始或结束对应。  相似文献   
84.
地质与考古     
秦颍  冯敏 《安徽地质》2001,11(1):74-77
考古学的发展与地学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作用,交叉渗透即产生了新的边缘学科—一地质考古学或考古地质学。我国现代考古学是由一代地质学者和考古学者共同奠基的。本文探讨了地质考古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考古工作各阶段中地学工作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5.
楚都遥感考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家抦 《地图》2003,(5):16-19
楚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诸侯国,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均为其中之一。从公元前10世纪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到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派兵灭楚,楚国的历史经历了约800年之久。其疆土一度北至中原的今河南中部一带,东达淮河流域。西邻巴蜀,南到洞庭湖以南。  相似文献   
86.
4600年前的秘鲁卡拉尔地区是美洲古代明的摇篮,也是美洲最古老城市的诞生地。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将可能改写迄今为止流行的美洲古代明史,把美洲明的起源推至4600年前;卡拉尔明兴盛时期大约与埃及、美索布达米亚、中国以及印度等古明相合。  相似文献   
87.
高星 《第四纪研究》2003,23(4):379-384
德日进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与桑志华发现并发掘了水洞沟和萨拉乌苏遗址,参与了关于中国史前考古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写作.他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顾问参与和指导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对确认北京猿人石器的人工属性和用火遗迹起过重要的作用,与裴文中一道对周口店的石器工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础,并与杨钟健等一起建立了周口店遗址的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框架.他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第一代学人裴文中和贾兰坡有过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进而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细石器研究是裴文中教授对中国史前考古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为细石器文化的命名、分期和起源的探讨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近50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扩大了细石器的分布范围,从过去的北方草原,几乎扩展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其次是延长了细石器的年限,从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新石器,甚至延续到青铜时代;最后是基本确定了以细石器传统为代表的技术工艺,已为复杂的考古学文化所共有。从而以细石叶和细石核为特征的细石器传统,应起源于华北,而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同时随着细石器研究的深入,有关陶器的出现和农业的萌芽也积累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9.
我国考古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古地球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从考古地球物理的社会需求及国外考古地球物理发展的状况出发,论述了我国考古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详细介绍了我国地球物理工作者结合长江三峡库区故陵楚墓的勘查,对考古地球物理的方法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研究,为解决楚故陵是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一个以任务带学科发展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90.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是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800~9000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人和动物的骨骼与牙齿,这为研究史前时期中国中部地区人类的迁移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本次研究中,共分析了26个人和动物样品,包括12个人体骨密质样品、9个人牙釉质样品和5个猪牙釉质样品。测定了每个样品的锶同位素浓度和87Sr/86Sr比值,结果表明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浓度(平均值为196±51ppm,n=5,1σ)高于人牙釉质的浓度(平均值为110±61ppm,n=9,1σ),人骨骼的锶同位素浓度(平均值为444±173ppm,n=12,1σ)明显地高于人牙釉质的浓度。根据5个猪牙釉质样品87Sr/86Sr平均值±2倍的标准偏差确定的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0.712205~0.712420),发现14个人类个体中有5个是外来迁入的,并且从第1期到第3期人口的迁移率有增加的趋势。这是在国内首次利用锶位素分析方法对古人类的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表明此方法可以很好地判断古人类迁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