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23篇 |
免费 | 913篇 |
国内免费 | 7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5篇 |
大气科学 | 352篇 |
地球物理 | 753篇 |
地质学 | 1652篇 |
海洋学 | 854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177篇 |
自然地理 | 5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27篇 |
2018年 | 111篇 |
2017年 | 130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159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234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201篇 |
2009年 | 189篇 |
2008年 | 212篇 |
2007年 | 210篇 |
2006年 | 169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164篇 |
2003年 | 154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150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81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92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1篇 |
1965年 | 5篇 |
1962年 | 4篇 |
1957年 | 5篇 |
1934年 | 3篇 |
1933年 | 3篇 |
192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前定量研究下垫面不均匀性对大孔径闪烁仪(LAS)、涡动相关仪(ECS)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还比较少.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庆阳观测站2012年6、7月典型晴天两主风向范围E-SE和SW-W的陆面过程数据,在建立了下垫面不均匀性定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下垫面不均匀性与地表温度变率的关系及其对LAS、ECS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庆阳站下垫面不均匀性大小η和地表温度变率г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566以上,证明了新建立指标的合理性.下垫面不均匀性大小η和LAS、ECS观测的感热通量差异HLAS-HECS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到0.634.下垫面不均匀性对LAS和ECS的感热通量差异影响显著,下垫面越不均匀LAS和ECS测量的感热通量差异越大.对两主风向分别进行分析,在E-SE风向范围η和HLAS-HECS的相关系数为0.430,HLAS和HEC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为1.279,在SW-W风向范围η和HLAS-HECS的相关系数为0.680,HLAS和HEC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为1.297.下垫面不均匀性的影响程度越大,LAS和ECS观测的感热通量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22.
23.
黄土高原面积-高程分析及其侵蚀地貌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此.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分析常被用于侵蚀地貌区的地貌发育阶段判定.通过探讨HI与DEM分辨率、分析窗口之间的尺度效应,分析了黄土高原HI空间格局和发育阶段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侵蚀产沙和地貌发育关系.研究表明:利用不同分辨率DEM计算的HI具有很好的稳定性,HI对DEM分辨率不具有依赖性;然而,利用不同分辨率的分析窗口所计算的黄土高原原HI值,表现出随着分析窗口的增大,HI表现出按照乘幂函数关系下降的趋势.黄土高原HI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即汾渭谷地、宁夏内蒙沿黄冲积平原等地堑凹陷区是HI低值区,而黄土丘陵沟壑区是HI的高值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发育处于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9%、83.4%和8.7%,整体来看处于地貌发育壮年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强度和地貌发育过程关系密切,HI与输沙模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当前,黄土高原强烈的侵蚀产沙是其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的自然表现,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24.
25.
26.
探索了长江南水北调占总径流量10%情况下对长江粗颗粒悬沙(≥0.05mm)入海数量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南水北调对入海细颗粒泥沙的影响主要为南沙北调,但数量较小,在1%左右,而对粗颗粒悬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入海流量减少导致的水体挟沙能力的降低。通过建立大通站典型枯水年(1978),平水年(1987)及洪水年(1983)月平均流量与月平均床沙质输沙率相关曲线,估算出各典型年在典型流量23000m3/s,30000m3/s与40000m3/s水平下调水流量3000m3/s时导致的入海床沙质输沙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输沙率的相对变化在-39%至-24%之间,且在较高的流量水平下,输沙率相对变化较小,但绝对变化增大,经大通入海的床沙质数量每年约减少2350~4700万t. 相似文献
27.
28.
针对因地基条件复杂或处理不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的建筑物倾斜,提出了注浆、抽水、掏土法,对建筑物进行纠偏加固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9.
30.
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针对强潮河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悬沙分布在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给出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非均匀悬沙、底沙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动边界处理技术,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计算的18个潮位站潮位过程与原型吻合良好,8个断面的46条垂线同步流速、流向过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连通域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匀不平衡悬沙与底沙的长时期的底床变形模拟问题。以瓯江口温州浅滩围海工程为例,应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问题,包括该工程引起的潮量变化、各水道流速变化及长时期的底床变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