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6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833篇
海洋学   524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21.
福建福宁湾无机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2002-2003年福宁湾海域的监测资料对NO2-N、NO3+N、NH4-N三态DIN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表明:NO3-N、DIN含量均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NO2-N含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福宁湾海域赤潮高发期水体DIN中三氮所占比例与年平均相比变化最大的是NO3-N,其次是NH4-N,NO2-N最小;NO3-N、DIN与盐度均呈明显负相关;NO3-N与DIN呈明显正相关;NO3-N是福宁湾海域DIN的主要存在形式;三态氮中仅NO3-N为福宁湾海域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因子;浮游植物对DIN的吸收主要以NO3-N形式为主。  相似文献   
722.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06,25(B08):236-236
It is still disputed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trace a direct link or even proportionality between mercury (Hg) anthropogenic loadings to lake ecosystems and resulting methylmercury (MeHg) levels found in fish tissues. We present here the exemplary case of the Baihua Reservoir, located on the Maotiahoe River, near Guiyang (Guizhou, China). Baihua was impacted for many years by Hg-contaminated effluents from industrial source. While sedimentary profiles exhibit extreme enrichment in sedimentary Hg burden, fish species harvested from the reservoir still present low Hg levels. Thus we propose here that in the case of Hg, loading does not tell it all and one must take it into account the net methylation capacity of lake ecosystems and its ability to efficiently bioaccumulate MeHg along the trophic web.  相似文献   
723.
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波浪水槽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探索浅水湖泊水动力扰动作用对沉积物内源营养盐释放的规律,采用波浪水槽试验研究了波浪扰动对太湖和巢湖沉积物悬浮和磷释放的作用.试验结果显示在强波浪扰动下,底泥大规模悬浮,使得水体中悬浮固体(SS)、总磷(TP)和溶解性总磷(DTP)含量显著升高,太湖和巢湖底泥水槽试验中上覆水体TP含量分别升高了6倍和3倍,DTP分别升高了1倍和70%,太湖底泥试验中溶解性活性磷(SRP)含量亦升高了25%.掀沙过程中,不但表层底泥间隙水中的溶解性磷释放到上覆水体当中,沉积物颗粒所吸附的磷也大量转化为SRP而解吸释放.然而,强波浪掀沙一段时间后,溶解态磷的释放逐渐受到限制.随着波浪扰动作用的持续,悬浮物的中值粒径减小,细颗粒组分的百分含量明显增加,使得悬浮物对溶解态磷的吸附能力增强;波浪扰动显著提高了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也会促进水体铁锰物质的氧化,增大其对磷酸根离子的吸附能力.这些变化可能是波浪掀沙后期限制水体SRP浓度进一步升高的主要原因.太湖底泥波浪水槽试验的结果与太湖梅梁湾中心区域常见风浪扰动下底泥的悬浮起动情况相吻合,底泥起动的临界切应力也基本相同,强波浪掀沙的切应力条件及水体SS,TP及SRP浓度变化的特点也一致,表明本实验的结果接近太湖的实际状况.本研究说明太湖的水动力扰动能显著提高水体TP及SRP浓度,大波掀沙初期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最大,后期的影响强度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24.
根据2005年4-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表层的现场调查结合营养盐加富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氮(NO3-或脲氮 (urea))和无机磷(PO43-)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潜在影响。大鹏澳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有明显季节变化,秋季种类组成的平面变化最明显。春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实验结果显示,春季至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翼根管藻模式变型Rhizosolenia alata f. genuin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绕孢角毛藻Chaetoceros cinctus之间的演替可能受氮、磷条件变化的控制。夏季优势种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之间的演替可能受营养条件外的因素控制。尽管磷被认为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夏季无机氮磷比值较高的实验组中未出现磷限制现象,无机氮磷比值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也没有显著影响,而秋季氮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较明显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725.
滨海湿地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固碳能力,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碳沉积埋藏过程对理解滨海湿地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长江口湿地碳循环的研究较为广泛,但对沉积物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来源及影响因素鲜有报道。本研究分析了位于长江口南侧的南汇东滩湿地5个不同植被覆盖站位沉积物的孔隙水阴阳离子(SO42−、Cl、Mg2+、Ca2+)、DIC浓度及δ13CDIC等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影响孔隙水DIC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南汇东滩湿地DIC主要来源于上覆水体和沉积物有机质的早期矿化,并受不同植被和在潮滩中的位置控制。位于低潮滩的光滩站位的沉积物孔隙水SO42−和DIC浓度在剖面上基本保持不变,δ13CDIC为−7.7‰~−6.1‰,有机质硫酸盐还原(OSR)作用产生的DIC约占孔隙水的20%,海水来源占80%。位于中潮滩的海三棱藨草和堤内芦苇站位沉积物孔隙水SO42−浓度在浅表层快速下降,δ13CDIC分别为−12.5‰~−7.5‰和−16.7‰~−11.5‰,存在较强的OSR作用。海三棱藨草站位的OSR作用和海水来源DIC分别约为43%和57%,堤内芦苇沉积有机质的OSR作用产生了约59%的DIC,上覆水体来源的DIC约41%。位于高潮滩的堤外芦苇和互花米草站位沉积物孔隙水的SO42−浓度在浅表层快速下降,δ13CDIC在剖面上大部分为正值,最大值分别为10.8‰和5.4‰,表明存在产甲烷作用,SO42−浓度在浅表层的快速下降可能同时与OSR和甲烷缺氧氧化(AOM)作用有关。了解湿地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研究滨海湿地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准确评估滨海湿地碳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6.
磷灰石的沉淀可以影响矿物相-水相之间氟化物的分配,在饮用水除氟以及延缓土壤中氟的迁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磷灰石的前驱体矿物透钙磷石,并将其转化为溶解度更低的磷灰石,以研究其转化过程中矿物相的演变及对氟的固定能力,并探讨了氟的固定机理。结果表明,溶液中的氟伴随着磷灰石的沉淀由液相转移至固相中,此过程对氟的固定量高达21.8 mg/g,是羟基磷灰石对氟吸附量的2.2倍。透钙磷石转化为磷灰石的过程为溶解-沉淀过程,氟在磷灰石的生长过程中进入磷灰石的结构中。此外,透钙磷石向磷灰石的转化过程对氟的去除具有高度选择性,溶液中共存的Cl-、CO32-、NO3-和SO42-等阴离子几乎不影响其氟去除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透钙磷石-磷灰石的转化可以将氟固定到磷灰石中,从而降低氟的可迁移性和渗入地下水造成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727.
磷是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关键限制性元素。沉积物磷释放是湖泊水体磷的重要内源,特别是在外源磷输入得到有效控制的湖泊。量化湖泊内源磷通量对科学制定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湖泊内源磷通量的定量估算方法,即原位观测法、沉积物柱芯培养法、孔隙水浓度剖面估算法、质量平衡法、同位素质量平衡法和经验公式法,系统分析了6种方法的原理、操作、优缺点及适用性;讨论了内源磷总通量与净通量的差异、时间和空间尺度的重要性以及深分层湖泊与浅分湖泊的区别。最后就加强湖泊内源磷通量及其环境意义的研究提出建议:为了正确评估内源负荷对湖泊水体磷的贡献,应强调总通量而不是净通量,重视沉降通量和沉积物再悬浮与再沉积的研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应重视内源磷负荷对湖泊初级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28.
Short-term uptake experiments and long-term semicontinuous cultur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hosphorus (P) limitation to estimate and compare the P uptake and growth kinetics of the microalga Tetraselmis subcordiformis and the macroalga Ulva pertusa. Two new parameters, the maximum specific uptake rate (Vm^sp) and the maximal growth efficiency (β), are introduced to achieve uniformity for the comparison of nutrient uptake and growth efficiency between microalgae and macroalgae. T. subcordiformis possesses 3 times lower half saturation uptake constant, 4 times higher maximal growth rate and 20 times higher maximum specific uptake rate than U. pertusa, while U. pertusa possesses 4 times higher maximal growth efficiency than T. subcordiformis.  相似文献   
729.
熊耳群火山岩中产出各种类型的金矿床,碲化物型(构造蚀变岩型)是金矿主要类型,该类型余矿以出现大量碲化物或富碲、硒为特征.硫化物δ ̄(34)S以较大的负值为特征,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及与国内外行关矿床对比,认为该碲化物型金矿δ ̄(34)S负值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水的渗透参与导致成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改变,fo_2升高、pH值降低,从而引起硫同位素强烈分馏形成的。有关铅同位素组成具深源壳幔混合(染)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熊耳群富钾火山岩系。该类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为上升岩浆与下渗地表水共同作用形成浅成热液系统,在剪切带内氧化环境下液体的稀释和冷却是金沉淀的主要原因。其成因类型应属浅成低温热液富碲化物型金矿。  相似文献   
7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