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656篇
  国内免费   111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72篇
地质学   3150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湖北北大别变质镁铁-超镁铁侵入体的原岩为辉石岩和辉长岩.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 基性岩浆侵位发生在122.9 ± 0.6 Ma的碰撞后构造环境. 因Sm-Nd同位素体系的不平衡, 难以获得可靠的Sm-Nd等时年龄. 116.1 ± 1.1~106.6 ±0.8 Ma的角闪石40Ar/39Ar年龄记录了湖北镁铁-超镁铁侵入体发生变质后冷却到500℃以下的时间, 该年龄明显比安徽同类岩石的角闪石40Ar/39Ar年龄年轻15~25 Ma, 指示湖北与安徽镁铁-超镁铁岩的冷却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冷却速率的差异性可能受控于大别北部的北倾正断层. 湖北北大别镁铁-超镁铁岩的强烈变质可能与燕山期的岩浆加热和混合岩化诱导的热流体作用有关. 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似性表明北大别镁铁-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相同.  相似文献   
992.
东天山造山带右行剪切变形及构造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王瑜  李锦轶  李文铅 《新疆地质》2002,20(4):315-319
对新疆东天山觉罗格地区克孜尔塔格岩体(舌状岩体)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及热年代学研究,为确定该区右行走滑作用及NS向挤压作用结束的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天山造山带,NS向挤压作用结束于276Ma,右行走滑发生于276Ma至240-239Ma间,主要集中于276-253.9Ma。  相似文献   
993.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成矿同位素地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对伊犁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及其蚀源区进行了同位素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具有多时期成矿的特点,其成矿年龄分别为82.4,60,11.4,7.1,3.5Ma,而主要成矿期集中在第三纪的中、上新世。伊犁盆地南侧蚀源区发育有以海西期为主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前为293-316Ma,后为235-259Ma,从含矿砂体精选出的锆石,其U-Pb同位素年龄为308Ma,与蚀源区花岗岩,火山岩的时代一致,从而肯定了含矿砂体的物质来源,此外,通过对含矿砂体和蚀源区岩石U-Pb同位素体系演化特征的研究,指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具有多铀源富集的特点,这些铀源分别是:地层沉积时形成的富铀砂体(主要的)和富铀的蚀源区岩石的近代风化淋滤释出的铀。  相似文献   
994.
150ka B.P.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的CaCO3旋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典型剖面,探讨了150kaB.P.以来的CaCO3含量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该剖面CaCO3含量及其低-高变化同古风成沙与上覆河湖相或古土壤构成的没积旋回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与米浪沟湾剖面的沉积旋回一样,CaCO3在分布上相应地构成了27个含量高低变化旋回。2)CaCO3在风成沙中含量的分布比较稀散,0.8%-7.18%,平均值2.50%;在河湖相和古土壤中土壤中相对富集,2.20%-14.90%,平均值5.74%。从而揭示出其时两者的气候背景是不同的,前者是干旱寒冷气候作用下的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的产物;而后者则与暖湿气候环境下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这间特殊的低洼地貌位置有关。气候暖湿,河湖沼泽发育、成土成壤作用增强,低洼的集水条件有利于CaCO3的聚集。3)导致米浪沟湾剖面CaCO3的多旋回相对稀钐与聚集的根本原因可能是150kaB.P.以来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乌素沙漠冬夏季风的多次更迭所致。  相似文献   
995.
自生伊利石^40Ar-^39Ar年代学在油气勘探及其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生伊利石晶体结构的特殊性,使这一方法从样品处理到数据解释都有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自生伊利石提纯方法主要由冷冻-加热碎样结合高速离心完成。样品粒度愈细,样品纯度愈大,结晶度愈差。通过X射线衍射可以获得样品纯度、结晶度方面的信息,用TEM可以获得XRD检测限(5%)以下的样品纯度信息。样品^39Ar核反冲丢失与样品中晶体的结晶度(2θ)、晶体沿c轴方向的层厚相关;真空包裹技术可以较合理地降低核反冲丢失,得到细粒样品有意义的年龄。真空包裹的细粒样品的“保留年龄”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主要由深湖相黑色泥岩、页岩组成,是大庆油田最重要的烃源岩之一,但长期以来对其年代学框架存在很大争议。对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井(茂206井)自然伽马测井和密度测井数据进行小波分析和连续滑动窗口频谱分析,表明茂206井青山口组记录了稳定的Milankovitch旋回。由长、短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周期造成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39、13.5~9、5~3.8和2.5~1.7m。茂206井青山口组沉积速率变化不大,平均沉积速率为9.63cm/ka,沉积时限为5.16Ma。通过对长、短偏心率周期进行高斯带通滤波,建立了茂206井青山口组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青山口组共记录了12.7个长偏心率周期和47.7个短偏心率周期。确定出青山口组1段下部油页岩层段对应的古湖泊缺氧事件(LAE1)持续时间约为250ka,与白垩纪Cenomanian-Turonian时期第二次大洋缺氧事件(OAE2)的持续时间接近。青山口组天文年代标尺的确立为约束青山口组沉积期各种地质事件的持续时间提供了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孟凡雪  高山  柳小明 《地质通报》2008,27(3):364-373
对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的1件流纹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为(124.4 1.4)Ma,与前人对辽西北票、义县、凌源等地区通过K-Ar、Ar-Ar、U-Pb等定年方法获得的义县组年龄基本一致,时代为早白垩世.7件典型火山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岩的SiO2=65.6%~73.4%,MgO=0.35%~1.23%,Mg#=16~41,Al2O3=13.40%~16.79%,Na2O=3.54%4.26%.Sr=(445~774)×10-6,Yb=(0.51~0.97)×10-6,,Y=(7-14)×10-6,Sr/Y=49~66,LaN/YbN=33~48,高Sr和Sr/Y比值,低Y和Yb,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其Mg#较低.它们可能是加厚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8.
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成龙 《第四纪研究》2008,28(5):854-865
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的高精度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结果,讨论了白草塬剖面记录古地磁场的特征,从古地磁学角度探讨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的连续性。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物中,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是主要的亚铁磁性矿物,粗粒的碎屑磁铁矿是其天然剩磁和特征剩磁的主要载体。白草塬剖面L1和S1没有记录任何地磁漂移。其中,L1没有记录MonoLake或Laschamp地磁漂移的原因可归结于黄土沉积物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和/或粗颗粒载磁矿物的重磁化,但前者是主要原因,而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是导致S1没有记录Blake地磁漂移的主要原因。因此,白草塬剖面的L1和S1分别存在约2000年和4000~6000年的沉积不连续。  相似文献   
999.
本世纪初这几年利用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法及其他新的定年方法已获得的定年结果表明,扬子与华夏板块的拼合发生在870~820Ma之间,形成格林威尔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发生在1190~980Ma期间,江南造山带的碰撞事件要滞后320~160Ma。江南造山带形成过程中普遍发生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未找到格林威尔造山带中广泛存在的麻粒岩相的高级变质记录。根据这两点,目前无法确认江南造山带是格林威尔期造山带。江南造山带可能是Rodinia向Gondwana超级大陆过渡过程中两相邻陆块拼合的产物。在江南造山带西段,作为基底出露的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等曾被认为是中元古代地层,这些地层中砂岩的碎屑锆石定年表明,这些基底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870~860Ma,属于新元古代。沿着江南造山带分布的S-型花岗岩可作为板块间碰撞、造山事件的岩石学记录,并非地幔柱岩浆作用的产物。江南造山带西段~760Ma的部分基性火山-侵入岩、扬子地块周边及华夏地块某些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803~818Ma)中的基性火山岩具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的规模很小,是造山后伸展阶段、软流圈局部上侵形成的,不能作为Rodinia裂解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油田开发区密井网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开发区三叠系中统克下亚组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发育特征以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克下组发育多级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包括3个中期旋回,7个短期旋回及若干超短期旋回,反映了可容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速率比值(A/S比值)在纵向上的多级变化发育模式,即在A/S比值总体向上变大的背景上,有多个次级A/S比值向上变大的旋回。随着基准面的上升,砂体从克下组下部的连片状、过渡到中部的宽带状、再变为上部的窄带状。A/S比值控制着辫状水道的迁移,随着A/S比值的增加,砂体宽度和厚度变小。该研究对于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