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8 毫秒
51.
a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新越  候娟娟 《地理科学》2016,36(11):1706-1714
选取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104处乡村休闲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等方法研究乡村休闲旅游地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类型丰富,可以划分为休闲观光类、农事体验类、农业科技类、乡村文化类、特色村镇类5个一级类型,农业观光示范园、自然风景区等17个二级类型;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 五大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集聚程度高,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数量多、布局分散;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口密度、交通区位是影响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滨海温泉旅游逐渐被大众接受并喜爱。滨海温泉旅游以温泉养生为主题,是一种新兴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目前,我国对滨海温泉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研究较少,但滨海温泉旅游地的空间演化、发展趋势对于蓬勃发展的海洋旅游和温泉旅游意义重大。鉴于此,文章尝试运用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扩散理论解释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并选取营口鲅鱼圈为例进行说明。从温泉小镇内部、温泉小镇之间、温泉与滨海其他旅游形式、温泉旅游地与周边旅游地4个方面探讨鲅鱼圈温泉旅游地空间演化形式,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53.
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陆林  鲍捷  凌善金  曾琪洁  虞虎 《地理科学》2012,(9):1066-1074
通过构建旅游地空间演化基本模式,阐释了以漓江为主导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归纳其经历了萌芽期、极化期和优化期,3个阶段分别体现出均质发展、极化发展、扩散发展的特征,并有向板块发展阶段演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地处于均质发展为特征的萌芽期,原赋景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的旅游地在空间结构上处于低位的均质无序状态,各景区点未得到有效地开发;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0年代中期,旅游地进入极化期,其中又分为以桂林城区旅游增长极形成为标志的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和以桂林城区-漓江-阳朔县城旅游地系统形成为标志的后期极化增长阶段;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在旅游需求的推动下,桂林城区作为旅游增长极得到较快发展,为漓江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起到组织作用。后期极化增长阶段,阳朔县城作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起来,桂林城区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漓江作为旅游廊道功能也日益强化,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为扩散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旅游影响对外扩散,区域旅游板块逐渐形成,并推动旅游地转型发展。桂林-漓江-阳朔旅游系统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功能上更加协调,推动了更高一级的旅游地空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称其为桂北旅游地空间系统,或桂北旅游板块。探讨了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认为在不同时期,起主导的机制不同:在萌芽期,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极化发展期,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推动,不同类型的需求成为建构的主要动力;在扩散发展期,对综合效益的追求成为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54.
以山岳型旅游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估算了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分析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揭示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间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为水体(9 3707元/(hm2.a)),最低为裸地(354元/(hm2.a)),建设用地价值(12 000元/(hm2.a))仅高于裸地、农田、灌草等景观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阔叶林等森林景观服务价值相差不大;2.风景区内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在1986—1997年间服务价值有较大损失,在1997—2009年间得到一定程度弥补,但1986-2009年间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呈亏损趋势,植被景观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导致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降低;3.风景区内景观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坡向除外)间呈现中等相关性,其中,郁闭度与生态服务价值相关系数最高(0.7**),环境因子中蓄积量与郁闭度相关系数最高(0.86**);4.植被景观生态服务价拟合结果(R2=0.7524,p<0.0001)值优于非植被景观(R2=0.5370,p<0.0001),拟合效果能较好地揭示景观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55.
文章运用利益主体理论(stakeholder)及协同共生理论(symbiosis)的分析方法,以“福建土楼”世界遗产旅游地为典型案例,探究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核心利益主体冲突格局、机理及其治理机制.研究表明:“福建土楼”世界遗产旅游地跨界冲突格局表现为横向层面的品牌共生体的冲突和纵向层面的利益共生体的冲突,其背后深层次的冲突机理主要在于行政分割运作、地方利益导向等因素导致跨县市利益冲突日趋激烈,加上内部强弱势利益主体间利益分配失衡引起纵向层面的利益冲突愈演愈烈.最后,针对利益主体的冲突博弈问题建立了多维度的跨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6.
杨载田 《热带地理》1995,15(2):175-182
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晚年旅行考察了云南,所记《滇游日记》26万余宁,其中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地学资源内容。本文以《滇游日记》为依据,结合现代旅游地学理论,对云南山色石景、峡谷奇观、湖光山色、瀑布奇景、地热温泉和冷泉、岩溶山水、火山地貌等地学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分析归纳,展示了该省形展地学旅游的广阔前景;同时也提示了徐霞客滇游及其《滇游日记》本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7.
适用于旅游地理学的一种概念模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王家骏 《地理学报》1994,49(6):561-566
米切尔以反映旅游业特征的需求、供给、联系为列,目的、结构、区位三大层面为行,建立起概念矩阵模型。本文阐释这一模型,并将其具体化为旅游地理学研究体系。最后给出应用实例,指出这个模型对一些命题单一、针对性强、又很具体的旅游业可以提供一种有益的系统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8.
从区域旅游发展的角度,对大型山岳旅游地的空间规划与设计案例国内外不乏枚举,但都是从研究对象中进行具象剖析,还没有系统地对某一山岳风景旅游地进行既全面又具体的方法论及其依据理念的总结。本文以江西上饶三清山风景名胜旅游地为例,对涉及旅游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内容进行剖析,力图总结出大型山岳风景旅游地规划与设计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及模式。主要空间规划与设计内容与方法:①三清山旅游资源、旅游地景观结构、形象设计;②三清山旅游区旅游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理念;③三清山旅游区旅游空间规划与设计;④实现三清山旅游区规划布局的空间手段。  相似文献   
59.
游客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之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随着现代社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已成为事实的跨文化传播途径之一。从旅游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角度,尝试地探讨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的4种基本特征:第一,游客的地域文化背景为旅游对目的地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性;第二,游客的出游过程使旅游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有了现实的可行性;第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特点使旅游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高效性;第四,旅游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在文化价值上有所倾斜,并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60.
云南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地域上的普遍性、共性大,独特性小、空间竞争替代性强、开发后资源本身变化大等方面的特征。同时,喀斯特洞穴又具有特殊的旅游生命周期,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因此,以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编制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分析影响曲线的因子,提出调控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途径和方法,将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