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31.
苏勤  林炳耀 《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
利用社会调查和市场细分方法 ,对西递、周庄和九华山三个旅游地的居民态度与行为进行实地调查 ,采用分层聚类法将旅游地居民分为四种类型。老年、居住时间较长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多数为矛盾的支持者或理性的支持者 ;对于旅游业联系和依赖较少的居民多属于淡漠的支持者 ;而青年、旅游部门、家人或亲戚有人在旅游部门工作、家庭收入主要或部分来自旅游业的居民在热情的支持者中占较大比重。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 ,国内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行为都存在明显分化 ,但国内旅游地居民较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支持行为 ,尚未形成反对者。  相似文献   
132.
试论中国旅游地域类型的演进模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范今朝 《地理研究》2000,19(1):22-29
旅游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旅游这一宏观社会历史现象。以旅游活动中人地关系的演变为中心,首先按照影响旅游活动的主导因素及其价值取向的不同,对中国旅游发展进行了历史分期;相应地,提出了中国旅游地域类型的演进模式,即:经商求知阶段——都市旅行型;崇拜事功阶段——朝圣巡礼型;审美抒情阶段——风景观光型;艺术把玩阶段——园林游赏型;外部植入阶段——消闲娱乐型;政府主导阶段——疗养休憩型;市场推进阶段——度假运动型;自主选择阶段——生态探险型。  相似文献   
133.
旅游地引力模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凌云 《地理研究》1989,8(1):76-87
本文简要地介绍和总结了国外学者在旅游地引力模型上所作的研究以及作者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和探索,并对引力模型理论发展的可能趋势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4.
田里  刘亮 《地理科学》2021,41(1):22-32
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旅游区为案例地,基于旅游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旅游孤岛效应演化模型,探讨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演化机理,揭示旅游孤岛效应如何实现从弱到强的转变过渡.结论显示,按博弈关系、空间形态等可将普者黑旅游区发展划分为起步、成长、孤立、对立4个阶段,对应着旅游孤岛效应演...  相似文献   
135.
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是旅游地形象研究的7类主题之一。文章基于旅游地形象构成模型,提出了从整体角度评估旅游前后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思路,拓展了注重构成旅游地形象多维属性变化的旅游地形象评估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两配对样本t检验等定量方法,分别评估对比分析了构成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以及整体形象三大组分在旅游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程度,并以旅游前后安徽天堂寨风景区形象感知差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验证了旅游地形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从整体角度比较旅游前后旅游地形象的变化态势以及变化差异的显著程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6.
周永博  沙润  卢晓旭  侯兵  丁正山 《地理科学》2012,(11):1311-1320
遗产旅游地意象是遗产旅游中主体与客体互动的桥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与现场环境中的旅游者不同,身处惯常环境中的潜在旅游者往往是在信息传播帮助下形成其旅游地意象,在此过程中,时空距离和文化认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苏州园林为例开展遗产旅游地意象扩散的实证研究,旨在探索遗产旅游地意象扩散的基本规律,为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提供理论导向。研究根据近万个江苏省内样本数据,分析苏州园林旅游地意象扩散的空间格局,提出遗产旅游地意象圈层模式和引力模型,为当代信息技术与遗产旅游发展双重背景下的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市场开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7.
古镇是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古镇旅游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古镇研究受到学界高度重视,但涉及古镇型旅游地空间分布的研究却鲜有所见。运用ArcGIS9.3分析软件、不平衡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分析中国古镇型旅游地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古镇型旅游地整体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分布也不均衡,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两省;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和文化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8.
周强  祝贺 《河南地质》2009,(3):38-39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旅游地质调查中心成立于2005年初,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成功申报了2家世界地质公园、8家国家地质公园和10家省级地质公园。目前,该中心正在承担3家国家地质公园和4家省级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以及国家和省地质遗迹保护项目36项,项目总金额达到1.029亿元。他们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如此快速的发展,实现立足省内、走向全国的战略目标的呢?  相似文献   
139.
杨兴柱  殷程强 《热带地理》2022,42(5):813-823
在旅游发展快速驱动下,旅游地人居空间正处于多功能转型的关键阶段。多功能理论为旅游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理论与新范式,也为中国典型地域环境下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与调控开拓了新思路。文章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的概念演变、评估体系、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和适应性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已有研究的演进路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概念内涵与评估体系层面,研究视域逐渐关注高质量人居空间的多样化需求。2)空间变化特征方面,更多的研究呈现从宏观区域整体描述、中观尺度的村镇重点分析到微观住宅内部空间深入探究的空间转变。3)驱动机制层面,研究结合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2个层面来判定驱动因子。驱动力变化呈现初期“自然资源基础决定空间功能类型”,中期“产业发展引领空间功能转型”,后期“人居环境自然舒适追求”的阶段性特征。4)适应性调控层面,研究对策主要通过协调多元主体的社会关系和优化物质空间组合实现。最后,建构了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研究三阶段的演进路径,提出后续研究关注的重点,包括构建更全面的多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多元主体之间多功能诉求的耦合权衡机制,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功能转型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方面,跨学科方法的融合与创新将成为一个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40.
方珊珊  王维艳  王月 《热带地理》2023,(10):2035-2048
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与弗雷泽社会正义尺度理论,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子分析方法,基于原住民这一旅游供役地权利人(弱势群体)的主位感知视角,构建湖滨旅游地空间正义性感知测度模型。以洱海西岸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湖滨旅游地空间正义性感知测度模型可由承认正义、分配正义及参与正义维度3个维度共13个测量指标进行表征;2)村民对洱海湖滨旅游地空间正义性感知处于中立范畴;3)破解湖滨旅游地空间不正义症结,关键在于对湖泊及其湖滨区旅游供役地权益的制度性“确认”,并通过建立向旅游经营者开征“旅游供役补偿费”制度,并经由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在旅游供役地权利人、需役地权利人与旅游者等利益主体之间建立起共建共享共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湖滨旅游地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