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0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461篇
测绘学   211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273篇
地质学   1325篇
海洋学   25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01篇
自然地理   45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48年   3篇
  1943年   2篇
  1928年   1篇
  1925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61.
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勇 《地理学报》2005,60(3):361-370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国现行三大地带的划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全面介绍了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和美国4层次区域经济体系划分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的要求, 提出了未来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中部及近西部和远西部等新的三大地带和东北、京津冀鲁沿海、沪苏浙沿海、粤闽琼沿海、黄河上中游、长江上中游、珠江上中游、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等10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862.
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山东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年资料,首先提出后向发展雷暴的概念,并规定了普查标准。通过普查2005—2012年8年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选取了75个后向发展雷暴个例,分析了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统计特征,给出了常见的3种后向发展雷暴概念模型。选取典型个例,分别对3种类型后向发展雷暴的演变方式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生成和演变提供了初步的认识。结果表明:(1)后向发展雷暴主回波以带状为主,生命史1—5 h,最大反射率因子在50 dBz以上,移动路径有西—西北、西南、原地新生3种类型;(2)新回波初生时间发生在16—17时(北京时)最多,初生地点在鲁西北和鲁中山区一带,强度一般在30 min内超过40 dBz,生命史在1 h以上,74.7%的新生回波与主回波合并或连接;(3)山东省中西部具有后向发展特征的对流系统产生的灾害性天气以冰雹和雷暴大风为主,很少伴随暴雨灾害;(4)新回波的源地特征可以分为随主回波移动、沿同一方向延伸以及位于两雷暴群之间3种类型;多个雷暴群共存时,新回波的源地介于两个回波带之间,使二者逐渐趋为一体;(5)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相交时,其长轴方向转向,距离新回波较远的一侧减弱;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方向一致,新回波源地位于主回波长轴的延长线上时,主回波加强;(6)天气尺度系统为后向发展雷暴提供了条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丰富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和冷池前沿阵风锋是产生新雷暴的主要抬升触发机制;适当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新雷暴持续产生并加强;地形的阻挡使新回波源地在同一地点停滞,冷池阵风锋在低层风引导下沿地形向下游移动,新回波源地也随之移动。  相似文献   
863.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大规模开展,相关线上教学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测绘地理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上课时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后以学生完成作业为辅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并且在科学化考核和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然而,线上网络课程是通过互联网以电子设备为教学平台,具有不受教学时空限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优点。因此,对《城市地理资讯学》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课程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为其他测绘地理类网络课程设计提供优化思路,同时为无法进行面授教学的特殊时期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864.
滇西腾冲新岐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滇西腾冲地区含矿花岗岩特征、钨锡多金属矿的成矿与成岩关系,以及花岗岩在区域构造上的意义,对腾冲新岐地区古永岩体与新岐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两岩体均具有高硅、高钾、富碱、富铝、低钛等特征。其CaO/Na2O、Rb/Ba、Rb/Sr值反应其源岩为富黏土质砂岩,微量及稀土特征差异表明其具有不同的结晶演化过程。锆石U-Pb定年获得古永岩体的成岩年龄为62.9±1.9Ma,新岐岩体的成岩年龄为61.9±1.4Ma,表明二者应为同时或近乎同时侵入于该地区,在形成年代上无明显界限。在区域上,两岩体成岩年龄与冈底斯林子宗火成岩年龄60~64.47Ma相当,是冈底斯东南缘对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初始碰撞的响应。  相似文献   
865.
西科1井白云岩主要分布于上中新统黄流组, 在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和中中新统梅山组有零星分布; 主要的白云岩层段一般发育在褐色铁质矿物浸染的古暴露面之下.根据岩石铸体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测试分析, 西科1井白云岩中白云石总体上呈微晶及细粉晶双峰态结构, 微晶白云石为灰岩基质经选择性白云石化的结果, 呈平直晶面半自形晶, 主要为泥微晶基质白云石化的结果; 粉晶-细晶白云石呈平直晶面自形晶, 为胶结物白云石或过度白云化结果, 过度白云化雾心亮边白云石的"亮边"与胶结物白云石成分一致, 阴极发光下二者显示同样的光性特征.微量元素测试及碳氧同位素测试表明: 白云岩一般具有低铁、低锰含量, δ18OPDB均为正值, 变化于2.293‰~5.072‰之间, δ13CPDB变化于1.214‰~3.051‰之间; 西科1井白云岩与西琛1井白云岩具有相似的层位分布特征和碳、氧同位素特征, 可能反映着相同或相似的成因.回流渗透模式可能适用于西沙地区白云岩, 频繁的海平面升降、环礁内蒸发环境及与中新世末期构造运动有关的热流体上涌促进了西沙地区白云岩的形成, 高渗透性礁相碳酸盐岩沉积为高Mg/Ca比值的蒸发水回流渗透提供了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866.
滇西南腾冲地块新构造运动阶段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西南腾冲地块中部的梁河盆地地层出露较好,阶梯状地貌发育,并有多期火山活动,是开展新构造研究的良好地点。综合地表调查与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该盆地主要发育新近纪南林组与芒棒组和第四纪地层,各时代地层的沉积及变形特征都明显不同,其中最早的盆地沉积南林组地层的固结及变形程度高;芒棒组的固结及变形程度则稍差;第四纪地层没有固结或弱固结,且基本无变形。该区在地貌上共发育7级阶(台)地,各级地貌面主要形成于早更新世以来。该区的火山活动至少包括3.5~5.0Ma、2.3~2.9Ma、1.0~1.5Ma及0.5~0.7Ma四期。综合梁河盆地中地层、地貌、火山等方面的新构造运动标志,将腾冲地块的新构造运动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15Ma之前,盆地开始断陷,南林组沉积及掀斜变形;25~2Ma,盆地进一步扩张,芒棒组沉积及掀斜变形,并伴随火山活动;32Ma以来,盆地萎缩抬升,形成多级台地及阶地,并伴随多期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867.
赣中抚州—永丰断裂新构造活动踪迹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抚州—永丰断裂作为江西省德兴—遂川断裂带的组成部分,通常认为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控岩控盆控矿断裂。研究发现,该断裂在挽近时期具有明显新构造活动的踪迹,如清晰的线性影像、构造地貌单元分界线与断裂走向一致、具有地震活动纪录、温泉沿断裂分布等,表明该断裂是新构造。断层角砾岩特征及地层错移关系显示为右行正断层,南东盘向南东方向下滑,致使断裂两侧侵蚀深度或保矿条件明显不同:北西侧处上升盘,侵蚀深度较大,玉华山盆地体找铀潜力受限;南东侧处下降盘,侵蚀深度较小,上白垩统红层较厚,保矿条件良好,相山矿田北西部及红层深部具有较大的找铀远景。  相似文献   
868.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剧增。全面及时地分析“全球-中国”国际关系变化特征,对于中国的外交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复杂的国际关系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事件单元,新闻数据中蕴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等关键信息,是构建事件的最直接、最全面的信息来源。本文以GDELT(Global Database of Events, Language, and Tone)新闻事件数据库为数据源,基于“全球-中国”的视角,利用2020年1—5月全球疫情相关新闻数据,研究新冠疫情事件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的变化。本文首先以事件数量、事件强度值和事件被提及数作为关键变量,提出了国际关系的分类表达和计算模型,解决了国际关系表达模糊和难以计算的问题。然后从时空可视化角度展示疫情下国际关系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疫情期间的国际重要事件,进一步分析引起国际关系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能精确掌握新冠疫情下“全球—中国”国际关系的发展程度,发现“全球-中国”国际关系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数据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新闻数据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9.
屋顶模型重建影响到建筑物完整模型重建质量,屋顶面点云分割质量对屋顶模型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RANSAC算法在屋顶点云面片分割时易产生错分割、过分割等问题,本文顾及点云位置信息,提出一种对点云重新分配的改进RANSAC点云分割算法。算法暂时剔除非平面内点,选取平面内点集中3个点作为初始样本,平面拟合判定邻域是否有效,从有效邻域中选取标准差值最小的3个点为初始模型。利用RANSAC算法对屋顶点云进行分割。利用K近邻算法统计误分类点与面片的距离降低误分类,优化过分割面片并进行连通性分析,利用距离及法向量一致性检验的方法重分配非平面内点。为验证本文算法有效性,选取芬兰Helsinki地区的3栋相互独立的复杂建筑物屋顶以及上海某小区的6栋建筑物群屋顶作为实验数据。在2组数据中,本文提出的改进RANSAC算法分割屋顶面片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2.17%、87.82%,78%的建筑物屋顶不存在过分割。在第2组数据中,所有分割面片上的点与其对应的最佳拟合平面的距离的标准差的平均值为0.030 m。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分割建筑物屋顶面片的准确率较高,较好的抑制了过分割现象,且抗噪能力强。  相似文献   
870.
构建传染病模型可为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规划与解析工具。由于宿主行为是传染病传播动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有效耦合人群时空行为对以人为宿主的传染病建模具有重要意义。得益于人群移动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快速发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疫情建模研究中呈现出了耦合人群移动建模的显著特征。为系统深入理解该项传染病模型研究中的重要进展,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首先,本文分析了COVID-19疫情与人群移动的交互影响,说明了耦合人群移动构建COVID-19模型的必要性。然后,根据建模的目的和原理,从疫情短期预测与过程模拟2个角度,对耦合人群移动的COVID-19传染病模型进行分类梳理。其中,根据耦合人群移动的方式,本文将面向疫情短期预测的模型分为人群移动一阶量与人群移动二阶量的耦合模型,将基于过程模拟的模型分为群体级别和个体级别的耦合模型。最后,本文评述了耦合人群移动的传染病模型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认为该领域研究亟需更加深入建模与疾病传播相关的复杂人群时空行为、提升模型的空间解析能力、突破精细化时空传播模拟的计算瓶颈、拓展与前沿人工智能方法的融合,并构建普适而开放的建模数据与工具以促进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