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61.
即一定模数硅酸钾溶液,是保护加固土遗址的一种无机化学材料。通过近20年的实践证明,PS材料具有增强遗址土体强度和抵抗外界环境破坏的作用。但PS渗透加固遗址土的微观机制以及加固后遗址土宏观特性的改变如何,并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和统一的认识。利用3%体积浓度的PS溶液渗透加固室内击实制备的良渚遗址土试样,渗透初始含水率为13%、17%、19%、21%和25%,并对加固前、后试样进行非饱和直剪、压汞和扫描电镜试验,旨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基于压汞试验得到的双峰孔隙分布模型,提出了PS渗透加固遗址土的两种微观加固机制,并通过扫描电镜试验结果验证了加固机制,同时提出了用于表征两种加固机制指标参数P1和P2。通过研究发现,加固指标P1和P2能够较好地描述在不同含水率下经PS加固试样的相关改进特性如土-水特征曲线和剪切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PS的进一步应用和加固保护土遗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62.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中强以上古地震事件,并造成了黄河阶地变形,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 136±51)a.BP左右,估算断层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51 mm/a。形成于3 650~2750 a.BP前后的喇家遗址位于该探槽剖面6.4 km处,因此得出拉脊山断裂带上强烈的古地震事件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该研究对认识拉脊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和确定形成喇家遗址的古地震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63.
目前对建筑结构进行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表明,主震过后的余震往往会造成结构损伤的累积,导致结构裂缝扩展甚至倒塌,但主余震分析在土遗址的分析中却应用较少。以锁阳城塔尔寺中心大塔为研究对象,基于目标谱匹配方法选取6条自然地震动记录调幅,进行单一主震与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加速度与位移响应沿佛塔高度的变化趋势在主震作用与余震作用下基本一致,加速度与竖向位移最大值位于佛塔顶点,而水平位移最大值位于覆钵体与塔身结合处;结构在主震作用下产生塑性损伤后,余震会扩大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且损伤严重的部位扩大效果最明显。通过以上分析得到塔尔寺中心大塔的薄弱位置,提出在合适部位进行支护加固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64.
王云才  陈田  石忆邵 《地理研究》2006,25(3):517-525
文化遗址景观是人类社会所共同拥有的文化和文明延续的载体,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景观类型,也是重要的景观资源。文化遗址景观的脆弱性一直是关系到遗址景观保护与持续利用方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石头城为案例,以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研究为出发点,在对景观生态敏感度、景观视觉敏感度和景观建筑及其环境敏感度评价的基础上,对遗址景观敏感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敏感度评价为基础,探讨基于敏感度的遗址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565.
对古文化遗址的文化重要性所覆盖的内涵加以揭示 ;概述了MapInfo的技术特征 ;提出了基于MapInfo的古文化遗址保护与监控方案。  相似文献   
566.
西周沣镐遗址全新世土壤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周群英  黄春长 《地理科学》2003,23(3):310-315
根据西安西部西周沣镐遗址附近全新世土壤剖面磁化率、全铁、有机碳、Rb和Sr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揭示了与全新世环境变化相对应的成壤过程,阐明西周时代土壤和土地资源状况及人类耕作对成壤过程影响。认为全新世早期气候较温和干燥,风尘堆积速率降低,有一定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壤;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大于风尘堆积作用,随着沉积和成壤继续,土壤层深厚,形成古土壤层(S0);全新世晚期气候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风尘堆积作用大于风化成壤作用,形成现代黄土层(L0)覆盖了土壤(S0),使之成为埋藏古土壤。西周时期(3000~2720a B.P.)气候干旱使环境资源恶化,土壤退化严重,当时的耕作层和古地面位于相当于黄土(L0)下部、古土壤(S0)顶界以上10cm的层位。  相似文献   
567.
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土遗址,在对西北地区土遗址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病害成因类型对该区域土遗址进行归纳总结。根据调查数据进行量化拟合分析后发现,裂缝、掏蚀、冲沟、倒塌等四种病害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各种病害形成与发展之间存在先后及促进关系。其中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上述四种病害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裂缝、掏蚀、冲沟等三种病害最终将导致土遗址倒塌,相关系数表明导致土遗址倒塌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是土遗址冲沟与掏蚀病害。文章认为土遗址加固保护应该综合考虑多种病害,进行多病害综合治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延缓土遗址破坏。  相似文献   
568.
从古文化遗址看阳澄湖地区环境变迁与湖群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华  吉磊 《湖泊科学》1997,9(1):35-40
通过阳澄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遗址地层中沉积特征和动植物遗存,来阐明7-4kaB.P.湖区环境由水域面积较广的湖沼环境,向陆域面积逐渐扩大的环境转变,直至新石器末期,被较大规模水侵淹没的过程,阳澄湖及周围湖荡主要形成于宋代,在原娄江河道基础上,河道阻塞,洪水泛滥扩展而成湖。  相似文献   
569.
滕玲 《地球》2019,(7):76-79
奇妙壮观的雅丹地貌,山泉相映的鸣沙山-月牙泉,广袤壮阔的沙漠、戈壁和西湖湿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见证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址阳关、玉门关以及古军事遗址汉长城,构成了敦煌最鲜明的特色。千百年来,敦煌作为东西方多种文化融汇与碰撞的交叉点,孕育了深远悠长、令人神往的敦煌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热爱文化和艺术的人们。不久前,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举行揭碑开园仪式,这是保护敦煌地质遗迹、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70.
发现于1957年的匼河文化遗址的年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四十年来,考古学和地学工作者虽然从化石、地层等多方面研究,但仍未得出令人信服的可靠结论。受许家窑遗址及小长梁遗址的最新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的启示,过去两年对山西南部匼河遗址从磁性地层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匼河遗址剖面的磁化率曲线呈顶部高,中间2.5m到13m处较宽阔的低值带,具有华北黄土高原黄土L9的特征,底部又呈高值的分布趋势,这种磁化率的分布关系与洛川标准剖面的S7-S12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出文化层以上地层剖面的年代范围为0.7-1.02Ma,由此可推算位于底部磁化率高值带以下的文化层的年代至少早于1.02Ma,完全不同于匼河文化遗址0.247Ma的现行认识,而与苏朴、朱日祥等人对许家窑、小长梁遗址,马圈沟遗址年代的最新认识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