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78篇 |
免费 | 3196篇 |
国内免费 | 42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39篇 |
大气科学 | 1952篇 |
地球物理 | 2944篇 |
地质学 | 14139篇 |
海洋学 | 597篇 |
天文学 | 54篇 |
综合类 | 1533篇 |
自然地理 | 30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4篇 |
2023年 | 617篇 |
2022年 | 767篇 |
2021年 | 833篇 |
2020年 | 679篇 |
2019年 | 766篇 |
2018年 | 559篇 |
2017年 | 606篇 |
2016年 | 672篇 |
2015年 | 785篇 |
2014年 | 1288篇 |
2013年 | 919篇 |
2012年 | 1175篇 |
2011年 | 1256篇 |
2010年 | 1117篇 |
2009年 | 1111篇 |
2008年 | 1125篇 |
2007年 | 877篇 |
2006年 | 953篇 |
2005年 | 832篇 |
2004年 | 766篇 |
2003年 | 911篇 |
2002年 | 791篇 |
2001年 | 699篇 |
2000年 | 506篇 |
1999年 | 511篇 |
1998年 | 505篇 |
1997年 | 402篇 |
1996年 | 454篇 |
1995年 | 419篇 |
1994年 | 351篇 |
1993年 | 278篇 |
1992年 | 252篇 |
1991年 | 219篇 |
1990年 | 190篇 |
1989年 | 136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12篇 |
1975年 | 11篇 |
1974年 | 8篇 |
194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采用试验小区控水方法,研究了控灌I、控灌Ⅱ、常规Ⅲ在产量、水的利用率、抗倒伏、米质等方面对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技术在显著减少水稻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水稻叶面蒸腾耗水,使水稻叶面蒸腾和光合作用处于一种新的协调状态,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株型形成具有显著的促控作用,可消耗或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具有良好的保肥改土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率高,既节水又增效,还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962.
在定边地区长6储层存在低部位为油层而高部位为"水层"的区域,与油气藏形成的规律相矛盾。随着井网的加密,地质认识不断深入,需对该地区的储层重新进行认识。根据现有的地质、测井资料,从低阻油层的特征成因出发,准确判断低阻油层的含油气性,应用到生产中取得增储上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3.
庞西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缘,该区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导致了成矿地质背景的复杂性、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和多样性。分别应用地质统计学和因子多重分形(ρ-A)、因子多重滤波(S-A)对1∶50 000化探数据中Ag、Au含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获取了不同层次的矿致异常信息。结果表明:①泛克立格法获取的区域Ag、Au异常表明该区银金含量变化主要受庞西垌断裂、古城-沙铲断裂控制,这与多重滤波分形方法中的低通滤波获取的异常具有相似特征;②Ag含量的变化比Au有更好的连续性,Ag含量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结构性特征,而金含量的变化则表现出更强的区域特征;③因子多重分形(ρ-A)等值线图与该区的岩体分布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④S-A模型能够提取不同层次的致矿异常信息,包括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局部异常往往与矿化关系密切。通过F3主因子局部异常与泛克立格法识别的Ag、Au异常信息的融合,能增强与Ag、Au矿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为研究区寻找该类矿床提供了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964.
黑龙江多宝山-呼玛地区金矿分类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多宝山-呼玛地区发育大小型金矿(点)16处,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形成的菱环形构造带内.元古宇和下古生界地层单元为金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古生代以来3阶段强烈岩浆热事件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源、流体和就位空间.根据金矿床赋矿岩石类型、成矿流体等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将本地区金矿划分为3个类型:①与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赋矿围岩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矿流体源于大气降水;②受压扭性构造控制的低温热液金矿,对围岩无选择,成矿流体具有变质流体和大气降水混合特征,低盐度,少CO2;③夕卡岩型、斑岩型伴生金矿床,具有成矿温度高、盐度高、流体包裹体富含CO2的特点.第一类与第二类为同期异相,形成环境为造山后陆内裂谷-伸展环境;第三类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和北部鄂霍次克洋闭合有关的挤压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965.
吉林省集安地区是晶质石墨矿的主要产地,晶质石墨矿矿床赋存于集安群荒岔沟组中,层控特征明显,同时也是其直接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66.
967.
西藏羌塘中部玛依岗日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羌塘中部玛依岗日地区出露有一处印支期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SP),属于S型花岗岩(CPGs的一种),不同于西藏南部广大的过铝质花岗岩(MPGs)。该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A/CNK>1,刚玉标准分子的质量分数均大于1.21%,低Sr、Ba、Ti,富K、Rb、Th,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略微右倾的V字形特征,具较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26~0.53,平均0.36)。CaO/Na2O<0.3,表明源岩为泥质岩石;Al2O3/TiO2<100,表明其为高温型(≥875℃)花岗岩。另外,该花岗岩(SP)与蓝片岩、榴辉岩的形成时代相同。在印支期晚期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过程中,炽热的幔源岩浆的底侵或注入引起了地壳中泥质源岩的脱水熔融,最终形成了该区的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968.
藏南洛扎地区基性岩墙群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藏南洛扎地区广泛分布有近东西向产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侵位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其以前的地层中,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成岩年龄138.0Ma±3.5Ma。基性岩墙可以划分为2种主要类型:一类低K(K2O=0.06%~0.54%),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低[∑REE=58.95×10-6~115.5×10-6,(La/Yb)N=0.23~2.94],亏损LILE;另一类富K(K2O=1.22%~1.67%),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高[∑REE=199.97×10-6~381.47×10-6,(La/Yb)N=6.57~11.5],富集LILE而亏损HFSE。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墙为具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的大陆板内岩浆侵入体,可能分别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基性岩墙群是新特提斯洋晚期大规模扩张的产物,标志着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强烈的拉张、裂离和岩石圈伸展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环境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969.
辽东岫岩地区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岫岩地区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内,区域内广泛存在花岗质伟晶岩脉或岩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研究区出露大量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前人将其统一划归到花岗质混杂岩和辽河岩群内。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将该套花岗伟晶岩脉解体为出来,重新厘定为新的填图单元。本文对研究区2件花岗伟晶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稀土微量元素和U-Pb 定年的综合研究,获得花岗伟晶岩的原岩年龄,并对其岩石地球化学、成因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花岗伟晶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白云母±电气石,花岗伟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均匀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均显示高的SiO2(72.1%~75.3%)、Al2O3(13.5%~16.4%),低CaO(1.42%~2.03%)、MgO(0. 15%~0.76%)、P2O5(0.01%~0.02%%)、TiO2(0.06%~0.17%)等含量;稀土元素总量偏低,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型,明显的正δ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特征。样品(DST-TW1和WJG-TW1)锆石CL图像强度均较弱,前者大部分锆石不能反映矿物内部结构,后者大部分锆石能显示弱振荡环带,这一特征与锆石 U含量均较高(1253.1×10-6~12861.5×10-6、874.5×10-6~5319.1×10-6)相吻合。锆石虽具有岩浆锆石的自形特征,但其Th /U 值(0.01~0.26和0.01~0.62)较低,稀土配分模式显示热液锆石特征,在(Sm/La)N—La和Ce /Ce*—( Sm/La)N图解上偏热液锆石区域,此花岗伟晶岩脉可能是母岩浆高度结晶分异后的残余岩浆热液结晶而成,偏热液性质。本文研究的2件样品(DST-TW1和WJG-TW1)年龄分别为1864±20Ma(MSWD=0.19)和1903.6±4.7Ma(MSWD=0.041),其侵位时间介于1.9~1.86 Ga之间。从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时代推测其物源与研究区周围~1.87 Ga的S型花岗岩具有亲缘关系。从构造环境来看,研究区内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形成于胶—辽—吉造山带弧陆碰撞结束后伸展的构造体制下,在主期花岗质岩浆上涌之后,地壳在不断伸展和松弛垮塌,大量残余岩浆或岩浆热液上涌形成伟晶岩的岩脉、岩墙或岩体,侵位时代从~1.9 Ga到~1.74 Ga。从而推测胶—辽—吉造山带在碰撞后的构造折返过程中一直处于伸展的构造机制,后造山阶段至少持续了160M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