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65篇 |
免费 | 580篇 |
国内免费 | 8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6篇 |
大气科学 | 519篇 |
地球物理 | 636篇 |
地质学 | 2918篇 |
海洋学 | 87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31篇 |
自然地理 | 9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108篇 |
2018年 | 97篇 |
2017年 | 109篇 |
2016年 | 116篇 |
2015年 | 135篇 |
2014年 | 285篇 |
2013年 | 194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277篇 |
2010年 | 263篇 |
2009年 | 241篇 |
2008年 | 262篇 |
2007年 | 233篇 |
2006年 | 271篇 |
2005年 | 219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243篇 |
2002年 | 220篇 |
2001年 | 198篇 |
2000年 | 124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129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79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1946年 | 5篇 |
1945年 | 2篇 |
194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BCC—CGCM)季节预测结果资料(2008--2012年)、降水实况资料CMAP(1983--2012年),采用PS评分对近5年动力与统计集成的季节气候预测系统(FODAsl.0)不同方法的夏季预测产品进行回报检验,并与业务评分进行对比,从而检验FODASl.0对于新疆夏季降水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熊开国一固定因子一动力统计订正方法、熊开国一异常因子一动力统计订正方法、系统误差订正、熊开国一固定因子和异常因子的集成方法得分较高,高于新疆夏季降水预测业务评分。总体来看,熊开国方法(方法I)的预测效果比杨杰方法(方法II)的预测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62.
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沉积物波。通过高分辨率多波束数据、地震剖面以及重力柱状样,对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粒度特征、物源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致以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为界,北侧为近北东向展布,南侧为近南北向展布。对其分布规律、地貌和形态特征及重力柱状样粒度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沉积物波的发育与新生代晚期研究区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自距今6.5 Ma以来台湾造山运动使台湾岛强烈抬升剥蚀,这些剥蚀物为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而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大量发育的峡谷-冲沟系统为陆缘物质向下陆坡的输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研究区西侧的东沙隆起长期处于抬升剥蚀状态,这种抬升剥蚀也为研究区沉积物波的发育提供了部分物源。随着坡度的减缓,浊流沉积物开始堆积,在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的北侧形成了展布方向与冲沟垂直的沉积物波,而在南侧由于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发生转向,浊流从水道中漫溢出来,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了与原先水道近于垂直的近南北向的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63.
横亘新疆境内的天山及其周边的西昆仑、阿尔金和阿尔泰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强构造运动区和地震活动带。在对新疆构造区应力环境、动力过程、断层运动变形特征和地震序列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及其周缘主要构造区地震破裂方式和序列类型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西昆仑构造区受来自青藏块体和塔里木块体NS和NW向水平压应力和垂向力的作用,构造运动呈现出走滑与逆冲特征,震源破裂以走滑型为主,数量较少的逆断型地震主要分布在西昆仑帕米尔一侧的深震挤压区,正断型地震主要出现在西昆仑与阿尔金交汇的拉张盆地及附近。该区主余型地震占63%,6级以上地震序列也存在多震类型。(2)阿尔金断裂带位于西昆仑北缘断裂和北祁连断裂过渡带,受青藏块体向北和向西的推挤,断裂本身的左旋位移量通过两端逆冲挤压而转化,使得青藏高原北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在此力源下,阿尔金断裂带震源破裂以走滑为主,也有少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序列中主余型和孤立型地震占比相同(占44%)。(3)在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碰撞效应影响下,天山地区产生近NNE向水平压应力,构造运动显现出带旋性特征的逆冲和走滑,震源破裂方式与之相吻合。而天山构造大跨度的空间展布、扩展形式的多样性和地震破裂的两重性,又影响到地震序列类型的多样性,使得主余型、孤立型和多震型地震在不同构造部位呈现优势分布。(4)阿尔泰的构造运动可能受到了来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西伯利亚块体南向运动的双向影响,形成NNE和SW向水平挤压力,主要大型发震断裂做右旋剪扭错动,而一些深断裂则以逆冲运动为主。震源破裂呈现出走滑(占64%)和部分的逆冲(占27%),6级以上地震序列主要为主余型,5级左右地震则多为孤立型。 相似文献
64.
2009-2010年冬季南海东北部中尺度过程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域2009-2010年冬季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发现西北太平洋水在上层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其对南海东北部上层水体温盐性质的影响自东向西呈减弱趋势,影响范围可达114°E附近。入侵过程中受东北部海域反 气旋式涡旋(观测期间,其中心位于20.75°N,118°E附近) 的影响,海水的垂向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涡旋中心区域,上层暖水深厚,混合层和盐度极大值层显著深于周边海域。该暖涡在地转流场、航载ADCP观测海流及卫星高度计资料中均得到了证实。暖涡的存在还显著影响了海水化学要素的空间分布,暖涡引起的海水辐聚将上层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向下输运,使次表层的暖涡中心呈现高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5.
伊犁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双层结构盆地,即内裂谷盆地-山间陆相盆地。经多次造陆运动后,盆地内普遍缺失震旦系、下古生界、泥盆系、下三叠统和白垩系。盆地内的生油层主要为海相石炭系阿克沙克组、也列莫顿组,陆相二叠系晓山萨依组、塔姆其萨依组。生油中心主要位于伊什基里克山-脱勒斯拜克山以北的湖盆区内。储层主要以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的碎屑岩为主。伊犁盆地虽然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结构更加复杂,沉积中心的不断西移,但仍然在中新生代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发现大量油气显示,表明该盆地具备生储油能力。该盆地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存,对盆地的进一步勘探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以避免盲目投入。 相似文献
66.
67.
新疆喀拉通克Y1含矿岩体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喀拉通克Y1含矿岩体岩石类型属铁质基性岩类,岩体为单式岩体,具富镁、铁、碱、低钙贫铝的特点。组成岩体的各岩相是同一母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原始岩浆为来自上地幔的拉斑玄武岩浆。岩体锶初始比值约为0.7033,形成时代约为291Ma。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下,氧化物组分的变化使硫化物熔浆与硅酸盐熔浆发生分离,并在重力作用下聚积形成铜镍硫化物富矿。 相似文献
68.
塔吾尔别克金矿床是西天山吐拉苏断陷盆地中一个重要的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早石炭世二长斑岩及大哈拉军组第五岩性段安山岩、蚀变凝灰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床围岩蚀变作用普遍而强烈。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赤铁矿和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方解石等。成矿过程大致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1石英-黄铁矿阶段;2石英-硫化物脉阶段;3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主要为气液两相水包裹体和纯液相水包裹体。包裹体测试均一温度为100~196℃,流体盐度为0.0%~7.3%(质量分数,NaCl_(eq)),流体密度为0.9~1.0 g/cm~3,计算出成矿压力为5.2~81.9 MPa,对应成矿深度为0.5~7.4 km。塔吾尔别克金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显示低温度、低盐度和较低密度的流体特征,表明成矿压力小和深度较浅。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该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69.
70.
喀拉通克铜镍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同位素研究在喀拉通克岩体的地壳物质混染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块状和浸染状矿石、斑点状和脉状矿石以及围岩中硫化物进行硫同位素测试,分析了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在硫化物中的富集状态,探讨了喀拉通克铜镍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块状矿石的同位素测定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千分偏差δ(34S)为(-1.30~1.84)×10-3,浸染状矿石的δ(34S)为(-2.50~0.85)×10-3,脉状矿石的δ(34S)为(-1.54~3.00)×10-3,围岩中黄铁矿的δ(34S)为(-7.8~-3.3)×10-3;硫同位素在硫化物中的富集从大到小依次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说明硫化物之间基本达到了硫同位素平衡;喀拉通克铜镍矿床的硫主要来自于地幔,只在岩浆熔离作用形成的浸染状矿石和岩浆后期热液阶段形成的脉状矿石以及晚期黄铁矿中有少量或局部地壳硫混染的痕迹;地壳硫的加入没有在岩浆源区发生,可能发生在岩浆上升并发生硫化物就地熔离的局部过程中,几乎不对硫饱和及硫化物的熔离产生影响;岩浆在地壳深部发生的橄榄石、铬铁矿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可能是促使硫饱和与硫化物熔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