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47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1447篇
海洋学   170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3篇
  1947年   5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盆地周边地质调查是研究盆地构造演化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露头区断层活动规律可以直观分析盆地内观察不到的断层性质。本文主要研究了磁村断层的野外地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并类比了沉积盆地内的断层对沉积的控制。研究发现磁村断裂带内地质现象丰富,发现有擦痕、阶步、碎裂灰岩、牵引褶皱、石香肠构造、菱形构造等,其中石香肠构造和菱形构造受控于岩性及断裂带内局部应力场变化,与其他证据共同指示磁村断层为一条右旋伸展-走滑断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磁村断层走滑活动模式及对沉积扇体的控制,并针对断层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在沉积盆地内找到了多处伸展-走滑型断层和走滑-伸展型断层控沉积的沉积迁移现象,且发现了走滑伸展作用产生的斜歪扇背斜现象。这种控制作用使沉积砂体沿断层走向展布,进而控制油气成藏和分布。综合分析认为,磁村断层形成于晚中生代以来鲁西地块的张扭性应力场,是鲁西隆起不同块体差异伸展所致,起调节不同块体应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南太行山中新生代隆升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太行山地区地处华北陆块中部,是研究华北岩石圈减薄、克拉通活化期间山脉隆升与剥露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太行山南麓的中生代岩浆岩和元古宙变质岩开展了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相关样品的磷灰石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研究表明,南太行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集中在75~32 Ma之间,峰值径迹长度在11μm以上,为宽带单峰分布。综合考虑裂变径迹反演,南太行山地区初始隆升始于100 Ma前,晚白垩世以来的剥蚀去顶量在3 km以上。100~50 Ma的构造抬升相对平静,50~40 Ma及10 Ma左右以来隆升速度加快,是太行山地区的主要隆升期。南太行山区域上表现为北早南晚的倾伏式差异隆升格局,其新生代隆升与华北东部同期的快速沉降相耦合。以上资料有利于更好认知华北陆块中–新生代冷却史及岩石圈减薄地表响应。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古高程定量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青藏高原使用的古高程定量恢复的方法有:氧同位素古高程计(包含热动力学模型和经验模型)、△47古温度—古高程计、氢同位素古高程计、古植物古高程计(包含共存分析法、叶相分析法)和古环境分析。详细分析了各古高程计的原理、应用条件、影响因素和优缺点,进一步总结了各种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各研究方法在青藏高原定量古高程研究方向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并对完善现有的古高程计和今后开发新的古高程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4.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元素特征与古气候变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青藏高原东北临夏盆地发育较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特别13~4.34 Ma段以稳定低能细粒湖相沉积为主、发育的不同尺度和各种形式沉积韵律旋回记录着古气候变化信息。本文通过对临夏盆地稳定细粒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化序列研究,结合其它气候指标,揭示13~4.4 Ma时段气候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3~12 Ma期间气候湿润、12~7.8Ma期间气候以湿润为主夹短暂干旱事件、7.8~6.2 Ma期间气候以干旱为主、6.2~4.4 Ma期间气候进一步干旱加剧,并认为7. 8 Ma左右的气候转型可能与冬季风加强有关,而6.2 Ma以来的有规律的高频气候波动可能与现代季风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95.
达拉  李星学 《地质论评》1945,10(Z1):69-74
本书系著者以其近年在哈佛大学讲授古植物学之教材编汇而成,全书分为四部份,计二十三章,内容新颖充实,叙述简明扼要,举凡地质学植物学方面之基本原则,化石研究之方法,古生物学名词之涵义,无不涉及,而于植物种族之演进,阐论尤详,洵属古植物学教材中难得之隹本,兹接书中章次,摘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96.
分类索引     
《地质论评》1943,8(Z1)
  相似文献   
997.
克氏近年来对中国蒙古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之研究颇多著述,本文不过其中之一篇耳,兹特介绍,聊供参考。序言:Archaeomery,一属,系1925年马修(W.D.Mattew)与谷兰阶(Walter Granger)二氏根据美国自然历史溥?  相似文献   
998.
999.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酸盐百分含量和碳酸盐堆积速率自 2 4 Ma以来的变化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在 2 4 .0~ 15 .8、14 .2~ 11.6、10 .6~ 4 .8和 3.4~ 0 Ma四个时期具有高碳酸盐生产力 ,其中 10 .6~ 4 .8Ma的高生产力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的“生物勃发”相对应。非钙质和碳酸盐两者堆积速率变化趋势在总体上相似 ,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对碳酸盐生产力的影响。 3.4 Ma后非钙质堆积速率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与青藏高原和台湾岛的隆起有关 ,它们也是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 Ca CO3百分含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2 4 Ma以来南海北部碳酸盐的保存逐渐变弱 ,而碳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 ,在 15 .8~ 14 .2、11.6~ 10 .6和 4 .8~ 3.4 Ma存在 3个显著的碳酸盐溶解事件 ,其中 11.6~ 10 .6 Ma的溶解事件与赤道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崩溃”事件相当 ,说明该事件具更广泛的全球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