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9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458篇
测绘学   181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69篇
地质学   1379篇
海洋学   235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90篇
自然地理   35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48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1篇
  1928年   1篇
  1925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81.
中伊朗盆地形成和发展受特提斯洋张力以及阿拉伯板块和伊朗板块边缘聚力的复合控制, 其演化经历了基底裂谷(Z1)、被动边缘(Z2-T2)、裂谷盆地(T3)、弧后前陆(J-N11)、陆内坳陷—挤压改造(N12-Q)等不同阶段, 层序充填包括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 显示明显的纵向叠加、横向复合的复式特点。作为中伊朗盆地弧后前陆演化阶段沉积产物, 库姆组层序充填总体呈现碳酸盐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混积”的特点。库姆组包括S1、S2、S3、S4 4个三级层序, 其充填演化经历了Chattian期、Aquitanian早期、Aquitanian晚期、Burdigalian期4次三级海平面变化事件, 最大海平面时期(mfs)位于Burdigalian早期。  相似文献   
982.
在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及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基础上,结合物探、钻探、槽探及区域地质等资料,对北京平原区的新构造活动及其引发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83.
新歧碱长花岗岩特富挥发分和成矿元素,多源补给充足。多期次、多阶段岩浆-热液活动,良好的活化、转移与聚矿地层介质环境,矿化岩体规模大,风化壳发育,可综合回收利用的矿化元素多,成矿远景及潜在经济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984.
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以一套缺乏化石的薄层白云岩沉积为特征。新近在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覃家庙群底部发现Kaotaia gedongensis Yuan & Zhao,Kunmingaspis yunnanensis Chang,Chittidilla sp.等三叶虫。依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结合研究剖面与覃家庙群标准剖面和参考剖面岩石地层学对比,认为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为跨传统下、中寒武统的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985.
针对具有歧义的多期三角洲叠加层序的体系域划分问题,从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是沉积环境变化的同步性出发,以直接反映环境变化的孢粉、藻类为基础,结合岩性、电性特征、地震反射特征,解决了类似渤海海域渤中凹陷BZ19-4区多期三角洲叠加东二层序的体系域划分问题,指明了正确划分的方法与依据,同时也阐明了体系域划分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6.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种间碳同位素的差值 ,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含量的变化表明 :3.2~ 2 .0MaB .P .期间南海北部混合层、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属种的百分含量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生产力变化的控制 ;2 .7MaB .P .前后该区表层海水混合程度、生产力增加 ,上部海水垂直交换增强 ,反映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对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张 ,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87.
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有一广大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GPS数据显示出形变活跃。本文描述该地区的活动断层作用,及其与GPS观测的速度场是何种的关系。在有些地方,速度场由垂直轴的旋转所调节,该地区地表的大部或全部应变看来都由地震所释放。然后将GPS观测速度与用重力驱动的形变模型所计算的速度进行比较。使用由实验导出的矿物流动定律计算的流变学,模型提供了与GPS观测速度非常一致的速度。不可能唯一地确定出深部的流变学或流动速度,与观测水平地表速度匹配的有两种类型的模型解。其一是垂直平面通过纯剪切形变,其二是地壳内存在水平速度的垂直梯度。该地区存在正断层作用地震的两个截然不同地区,其机制最容易由重力驱动的形变来解释。  相似文献   
988.
根据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所获资料,分析了育王山山前断层的几何结构和新活动时代。断层北起岙张水库大坝东北,向南经河头蕉-竺家-陈家-钱家-俞家-王家一线以西,止于詹家西南,由2条次级段呈羽列式展布,北段为岙张水库-红岩水库段,南段为红岩水库东南-詹家段。剖面上断层地貌显示清楚,西侧为侏罗系构成的育王山低山,东侧为大楔盆地。各条断层皆由多个断面构成宽几米-几十米的断层带。根据探槽、天然剖面特征和OSL、ESR样品年龄测试结果综合分析,断层至少有两期活动,早期活动性质为逆断层,时间为早更新世,晚期活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或逆断层,时间为中更新世,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通过探槽揭露,确定育王山山前洪积扇陡坎是人类活动造成,而非断层陡坎。  相似文献   
989.
In terms of Earth-Sun geometry, the Milankovitch theory has successfully explained most of the cyclic palaeoclimatic variations during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 especially in the Quaternar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 of extraterrestrial bodies on the Earth may be another mechanism to cause palaeoclimatic cycl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new glacial periods. Based on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cords in the boundary layers produced by six huge Cenozoic bolide-impact events (65, 34, 15, 2.4, 1.1, 0.73 Ma B.P.), including those at 34, 15, 1.1 and 0.73 Ma B. P.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four famous tektite-strewn field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cs of palaeoclimatic cycle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s induced by extraterrestrial impact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mpact-generated dust, soot and aerosol floating in the stratosphere could result in short-term (<1 year), rapid drop in temperature immediately after impact. Through self-regulation of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 the temperature at the surface slowly went up within 100a and maintained stable for a long time at 250K. If there were no other factors leading to the break-down of the newly-established equilibrium, a new glacial pound would be initiated. Estimating from the thickness of δ13C and δ18O anomalies in sediments across the impact boundary layer and deposition rate, the duration of two stages of the palaeoclimate cycle in the form of cold weather—greenhouse effect—normal weather was 104 – 105a, respectively. The conclusion deduced from the above model is supported by palaeotemperature change recorded by oxygen isotope in sediments across the impact boundary layer. The study was granted b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ureau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Z952-J1-031)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990.
Lu-Hf同位素方法已趋成熟,主要得益于其化学方法的极大改进和与之配套的高电离率质谱仪的使用。Lu-Hf同位素方法在地球的早期性质研究中表明,部分古太古代片麻岩Sm-Nd同位素体系所记录的早期地幔的“极度”亏损,实际是对其同位素体系热扰动的反映;关于大陆地壳的生长模式,石英岩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支持了幕式增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