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53篇 |
免费 | 12015篇 |
国内免费 | 58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29篇 |
大气科学 | 2833篇 |
地球物理 | 3706篇 |
地质学 | 30150篇 |
海洋学 | 3267篇 |
天文学 | 400篇 |
综合类 | 2273篇 |
自然地理 | 239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7篇 |
2024年 | 1089篇 |
2023年 | 1466篇 |
2022年 | 1672篇 |
2021年 | 1774篇 |
2020年 | 1742篇 |
2019年 | 1561篇 |
2018年 | 1222篇 |
2017年 | 1280篇 |
2016年 | 1382篇 |
2015年 | 1503篇 |
2014年 | 2149篇 |
2013年 | 1730篇 |
2012年 | 1897篇 |
2011年 | 1980篇 |
2010年 | 1747篇 |
2009年 | 1701篇 |
2008年 | 1645篇 |
2007年 | 1469篇 |
2006年 | 1431篇 |
2005年 | 1367篇 |
2004年 | 1147篇 |
2003年 | 1067篇 |
2002年 | 1124篇 |
2001年 | 1050篇 |
2000年 | 1073篇 |
1999年 | 995篇 |
1998年 | 937篇 |
1997年 | 937篇 |
1996年 | 895篇 |
1995年 | 807篇 |
1994年 | 745篇 |
1993年 | 628篇 |
1992年 | 695篇 |
1991年 | 581篇 |
1990年 | 507篇 |
1989年 | 428篇 |
1988年 | 133篇 |
1987年 | 74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26篇 |
1979年 | 23篇 |
1977年 | 15篇 |
1975年 | 14篇 |
197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观察双柏散冷敷对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KOA)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0例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双柏散冷敷患处,每天2次,每次4h;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外涂患处,每天3次。2组均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现时疼痛程度(PP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29%(33/35),优于对照组的74.28%(26/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PP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柏散冷敷能有效缓解湿热痹阻型KOA患者膝关节疼痛,其镇痛效应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 相似文献
52.
53.
京珠高速许漯段路基干拌水泥碎石桩加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拌水泥碎石桩是一项施工快速、不开挖路基的新型加固技术。针对京珠高速公路许漯段出现大量路基病害,采用此桩型进行加固处理。试验桩长为5.0 m,成孔直径为150 mm,间距为1.0 m×1.0 m,每层虚填料为25 cm,夯距为1.0 m,用120 kg重锤,分别对每层夯实10、8、7击的3根桩进行载荷试验,然后对每层夯实8、7击的2根桩进行重Ⅱ型动力触探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每层夯7击,单桩极限承载力达400 kPa,效果最优。通过地质雷达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对比分析加固前后路基土体变化,加固后路基不均匀变形减小,土体有效重度增加,含水率有所减少,桩体的吸水排水效果明显,桩的夯实挤密作用良好,路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得到改善。经过桩加固后1年运行观测,加固后路段没有再次出现翻浆、叽泥等病害,表明此桩型加固高速公路路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4.
山西断陷盆地是汾渭地堑地裂缝带的一部分,区内大同、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均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研究其时空分布,对其进行长期建网监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成灾机制合理避让,科学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实现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55.
56.
5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9个属种,其中有3个新属5个新种,包括未正式发表的1个属种的模式标本。这些昆虫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是首次发现与公布的,不但丰富了该盆地的化石门类,也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8.
59.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直下型冲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阪-神户)大地震的概况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各类建筑物、结构物、土本构作物的破坏和砂土液化与次生火灾等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结合本次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及作者在历次大地震后赴现场考察的亲身体验,对今后我国抗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0.
介绍的成矿有利度计算法是一种基于矢量数据的成矿预测方法.与传统的成矿有利度计算法相比,该方法的预测单元采用自然单元(多边形),而不是网格化单元.成矿有利度计算过程是先对2个预测变量(空间图形)进行相交分析,有利因子相乘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再与下一个变量进行相交分析,最终得到能反映该预测单元综合成矿地质条件的有利成矿因子值,在详细介绍了成矿有利度计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流程基础上,对伊犁盆地南缘西段水西沟群Ⅶ1亚旋回进行了预测评价,圈定了Ⅰ级、Ⅱ级铀成矿远景区各1片,Ⅲ级成矿远景区2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