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9篇 |
免费 | 1197篇 |
国内免费 | 6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4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3327篇 |
地质学 | 2653篇 |
海洋学 | 185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366篇 |
自然地理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87篇 |
2022年 | 220篇 |
2021年 | 222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202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238篇 |
2013年 | 204篇 |
2012年 | 236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203篇 |
2009年 | 246篇 |
2008年 | 256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75篇 |
2004年 | 188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181篇 |
1998年 | 180篇 |
1997年 | 174篇 |
1996年 | 224篇 |
1995年 | 224篇 |
1994年 | 186篇 |
1993年 | 175篇 |
1992年 | 151篇 |
1991年 | 129篇 |
1990年 | 111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8篇 |
194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8,(2)
运用数学物理方法、渗流力学理论,考虑流体通过断层面和断层内部流体的流动,建立两区无限大线性复合油藏中存在有限导流断层的试井模型,绘制井底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分析影响因素,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无因次断层导流能力越大,压力导数曲线下凹越多;界面表皮因数越大,压力导数曲线上翘越多,当界面表皮因数足够大时,表现为封闭断层的特征;无因次断层导压系数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下降幅度;流度比、厚度比、导压系数比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上升和下降幅度。该结果为存在类似边界条件的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2.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8,(2)
根据地震数据、岩心、测井及重矿物等资料,利用EBM盆地模拟系统,模拟南堡凹陷高柳断层的活动速率和古落差,分析高柳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结果表明:高柳断层的活动受南堡凹陷盆地构造演化和区域应力方向转变的联合控制,垂向上呈现"弱—强—弱"的演化趋势,平面上Es1、Ed3x、Ed3s沉积期表现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到Ed2、Ed1和Ng沉积期,分段活动特征消失,活动均一性增强。高柳断层的活动引起南堡凹陷北部沉积中心的迁移,由拾场次凹向南迁移到高柳断层下降盘。高柳断层东段和中段连接部位、高柳断层与柏各庄断层相接部位是陆源碎屑进入凹陷的通道,高柳断层的强烈活动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提供合适的坡降条件和可容纳空间。高柳断层对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走向斜坡控砂型和断角控砂型。研究结果可为南堡凹陷构造—沉积综合分析及油气成藏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介绍新型红外气体观测仪的结构、主要技术指标、优缺点以及解决其不足之处的方法;通过分析红外气体观测仪在台站试验中取得的观测数据,探索出一种将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应用于断层气观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对山西省地区新生代盆地物质组成及盆地边界断层性质、排列方式、运动学标志以及夷平面、盆地内阶地特征的分析,得出了喜马拉雅期有NW向、近SN向褶断带,局部并有逆冲推覆构造的认识,总结了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构造应力特征. 相似文献
105.
断裂带变形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小震精定位结果,对小江断裂带3条断层参数地质分段进行合理选取,并设定一定的差异范围,利用GPS区域网资料分析各断层段的变形状态。结果表明,断层参数的设定对反演结果影响很大(导致断层的位错量差异高达3 mm)。在断层参数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扫描线段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断层的变形状态。 相似文献
106.
2017-01~2018-04高崖水准的观测结果出现异常,为研究该异常的机理,本文基于对二维不规则载荷模型的定量模拟和库容、降水量、地下水位等影响因子的定性、定量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高崖水库库容载荷变化对高崖水准的影响微弱,基本可忽略不计;2)高崖水准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变化通过水-岩作用造成水准两端岩体的不一致变形。通过跟踪观测资料的后续变化,验证了水准异常变化机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7.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利用时序曲线分析、断层速率合成分析和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从不同角度和范围提取2016年门源Ms6.4地震震前异常特征,揭示断层活动。结果显示:1)震中距150 km以内多个场地出现了典型的以加速张性变化为主的短期异常,150~300 km内的异常以趋势变化为主;2)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上异常场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由祁连山断裂带中部集中向东迁移至中东部集中的特征,海原断裂上异常有所增多,此类现象与2003年民乐6.1级地震前的现象极其相似;3)祁连山断裂自2014年以来合成速率偏离正常动态值较远,容易积累应变。垂直形变趋势累积率的计算结果显示,地震震中位于形变积累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108.
将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的高斯型经验协方差函数模型应用于区域跨断层形变曲线的异常辅助识别。通过川滇地区跨断层形变对芦山7.0级、康定6.3级、鲁甸6.5级等地震的前兆异常判定曲线,说明最小二乘配置内插拟合可以进行区域跨断层水准形变曲线的趋势模拟和辅助查找区间异常特征,对于跨断层形变曲线异常识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在九瑞矿集区研究叠合断裂和叠加成矿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详细研究了出露在洋鸡山-丁家山-望夫山一线的硅质角砾岩,指出它们不是原先认为的石炭系沉积硅质岩,而应属于一种断裂磨砾岩,并深入探究其形成过程及与成矿之关系.断裂磨砾岩是断裂分带结构成熟的标志之一,多在剪切作用和热液作用下,断裂岩石经硅化-破裂-碎裂-粉碎-研磨,形成具有一定圆度和球度,大小差异较大的磨砾或磨粒,且又会反复的集结-破碎,不断拓宽断裂构造形成磨砾-角砾岩带.本文研究的断裂磨砾岩,呈北东向展布,延长达十几千米.成分上以硅化角砾岩为主,SiO2含量一般大于90%,石英颗粒由隐晶到显晶.一些角砾岩中含Fe2O3较高,有可能是原先的硫化物经氧化形成的褐铁矿.本区洋鸡山-丁家山-望夫山一线产出的断裂磨砾-角砾岩带,很可能是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在城门山和武山铜矿,我们之前的工作己发现存在产于泥盆系五通组和石炭系黄龙组层滑构造体系中的黄铁矿角砾岩,则有可能属于海西期同生断裂活动的产物.因此,这些不同的角砾岩具有多阶段活动和叠加成矿的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指出,九瑞地区其他层位(如泥盆系与志留系之间、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发育的层滑构造体系和断裂角砾岩及热液蚀变岩,也很可能是成矿有利部位,值得今后找矿工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0.
分析了“九五”期间安装在“山东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的MD跨断层形变测量仪资料的干扰因素、变化特点及其与水准、基线观测的一致性 ,探讨了其映震能力及断层运动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