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90篇 |
免费 | 1649篇 |
国内免费 | 13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2篇 |
大气科学 | 269篇 |
地球物理 | 3515篇 |
地质学 | 5360篇 |
海洋学 | 478篇 |
天文学 | 242篇 |
综合类 | 537篇 |
自然地理 | 4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60篇 |
2022年 | 343篇 |
2021年 | 328篇 |
2020年 | 261篇 |
2019年 | 291篇 |
2018年 | 189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238篇 |
2014年 | 409篇 |
2013年 | 343篇 |
2012年 | 404篇 |
2011年 | 381篇 |
2010年 | 334篇 |
2009年 | 402篇 |
2008年 | 403篇 |
2007年 | 322篇 |
2006年 | 322篇 |
2005年 | 333篇 |
2004年 | 305篇 |
2003年 | 334篇 |
2002年 | 382篇 |
2001年 | 415篇 |
2000年 | 349篇 |
1999年 | 311篇 |
1998年 | 314篇 |
1997年 | 326篇 |
1996年 | 373篇 |
1995年 | 343篇 |
1994年 | 279篇 |
1993年 | 247篇 |
1992年 | 253篇 |
1991年 | 211篇 |
1990年 | 192篇 |
1989年 | 127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2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8篇 |
196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斑岩矿床是重要的矿床勘查目标。斑岩矿床的成矿构造环境研究有助于确定斑岩矿床的战略勘查方向。斑岩矿床形成的成矿构造环境包括板块汇聚边缘、大陆转换板块边界、陆内造山环境和非造山环境。本文重点对斑岩矿床在汇聚边缘和大陆转换板块边界的成矿构造环境及其勘查意义进行初步总结。构造变化对斑岩矿床的形成起到触发作用。微弱和中等程度的转换挤压应力最有利于岩浆的集聚、上升和就位。岩浆侵入可以是在广阔的转换挤压断层带内或在其周围局部呈引张的地区集中出现。对于斑岩矿床战略勘查方向而言,应注意研究区域走滑断层与侵入体的关系,加强对地表浅部喷气蚀变的识别。在我国西南地区已勘查发现的5个斑岩成矿带中,应注意沿区域走滑断裂构造方向开展找矿。从成矿构造环境与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对比来看,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可能是西南地区新的斑岩矿床勘查区。 相似文献
62.
63.
64.
65.
66.
67.
68.
安徽省东至地区金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省东至地区位于扬子陆块北缘,跨下扬子前陆带和江南隆起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造就了本区有利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形成多种类型的金矿床,其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岩浆热液型和风化壳型,工业类型主要有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微细粒浸染型及红土型。各类型金矿分类聚集,形成两个主要的金矿成矿带。沿赵家岭断层带以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伴有含金石英脉型,中畈—戴家一带,赵家岭—杨家山一带均具较大找矿潜力,是本区金矿勘查重点地区,九华庄等地也具一定的找矿潜力;沿高坦断裂以微细粒浸染型为主,伴有破碎带蚀变岩型及红土型,查册桥地区是其重点勘查区,铜锣尖、小河等地找矿潜力也较大。 相似文献
69.
根据1900~2000年中国大陆、台湾及全球地层记录及前人的研究,论证了地层周期存在的可能性及形成机制。作者认为,是太阳活动、月球运动轨道及各行星运动轨道的周期性变化,通过磁力及万有引力改变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周期性变化,最终致使地展出现周期性的活跃期及平静期。 相似文献
70.
临汾区块地应力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构造分析和岩石力学性质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了临汾区块的地应力有限元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地应力在区域和层域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区内煤层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应力强度总体上随深度递增,断层对应力强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断层附近应力强度的最大值分布在断层与断层的交叉点、断层与底部硬质岩层界面附近,应力性质在断层夹块内和支断层一侧发生转变出现拉应力区,断层与地表的交点附近也呈现局部拉应力区;煤层软弱带呈现应力降低。研究区的地应力分布特征有利于煤层气从深部向浅部运移,并在背斜轴部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