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07篇 |
免费 | 5756篇 |
国内免费 | 66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25篇 |
大气科学 | 1754篇 |
地球物理 | 9301篇 |
地质学 | 18714篇 |
海洋学 | 2919篇 |
天文学 | 363篇 |
综合类 | 2007篇 |
自然地理 | 22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2篇 |
2023年 | 1028篇 |
2022年 | 1266篇 |
2021年 | 1255篇 |
2020年 | 1096篇 |
2019年 | 1256篇 |
2018年 | 890篇 |
2017年 | 892篇 |
2016年 | 895篇 |
2015年 | 1008篇 |
2014年 | 1564篇 |
2013年 | 1201篇 |
2012年 | 1455篇 |
2011年 | 1521篇 |
2010年 | 1416篇 |
2009年 | 1478篇 |
2008年 | 1439篇 |
2007年 | 1226篇 |
2006年 | 1319篇 |
2005年 | 1225篇 |
2004年 | 1183篇 |
2003年 | 1203篇 |
2002年 | 1269篇 |
2001年 | 1265篇 |
2000年 | 1034篇 |
1999年 | 974篇 |
1998年 | 1012篇 |
1997年 | 918篇 |
1996年 | 923篇 |
1995年 | 874篇 |
1994年 | 797篇 |
1993年 | 731篇 |
1992年 | 706篇 |
1991年 | 590篇 |
1990年 | 520篇 |
1989年 | 338篇 |
1988年 | 131篇 |
1987年 | 81篇 |
1986年 | 62篇 |
1985年 | 55篇 |
1984年 | 43篇 |
1983年 | 38篇 |
1982年 | 39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38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20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16篇 |
1954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31.
乌石A油田为近年来在南海西部盆地新发现的油田之一,主要发育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评价井产能测试和测压取资料表现出研究区储层渗流特征复杂,产能与测井解释储层物性相关性差,常规方法无法准确表征储层渗流特征。针对海上油田资料较匮乏的特点,应用流动单元研究思路,以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类为基础划分流动单元,总结归纳各类流动单元的微观与宏观特点,提出以分选性、电性、孔隙度3参数在全区范围内划分流动单元以及评价其产能,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高,目前来看此方法能准确评价此类复杂储层,有效指导该油田后期开发部署。 相似文献
932.
南黄海冷水中心内外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1959年、2004年和2012年夏季航次的调查数据,研究南黄海冷水中心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使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 Curves)分析群落的组成与变化,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群落中的优势种和重要种。研究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12种,隶属18纲69科80属;其中冷水中心(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core,YSCWMC)内33种,隶属16纲65科75属;冷水中心外87种,隶属7纲30科36属。两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显示三航次间时空尺度上冷水中心内、外的H′、J′和d的差异均不显著,物种丰度和物种生物量也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冷水中心内部群落的H′、J′和d变化幅度较冷水中心外部群落小,表明相较冷水中心外的群落,冷水中心内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及ABC曲线分析也显示冷水中心内、外的群落状况良好。通过比较冷水中心内、外物种组成发现冷水中心内软体动物(Mollusk)种类最多,其丰度和生物量在冷水中心内优势明显,且三个航次间软体动物物种改变较小。冷水中心内群落中的多毛类动物(Polychaeta)和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虽在各年份分别占据优势种地位,丰度极高,但种类极少。冷水中心外群落中的多毛类动物和棘皮动物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种类数还是生物量都较其他种类高。在调查航次总生物量中,冷水中心内的软体动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38%,而冷水中心外的仅占总生物量的3%,说明软体动物较为适宜生活在低温、高盐的冷水环境中。三年间分析调查显示冷水中心内软体动物的重要种及常见种有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秀丽波纹蛤(Raetellops pulchella)、短吻蛤(Periploma sp.)、胡桃蛤(Nucula sp.)和日本梯形蛤(Portlandia japonica)。冷水中心对于大型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维持其群落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933.
对能动断层概念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能动断层的核心意义以及与活动断层的区别和联系。能动断层的鉴定以确定未来地表或近地表断层错断可能性为目的,与地震地面运动相比是一种不可设计的厂址评价要素。因此,在厂址适宜性评价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34.
利用地热学、流变学和重力学方法,计算了南海岩石层温度结构、流变特征及地幔对流格局.南海莫霍面温度在600—1000℃之间.岩石层底界面温度在1150—1300℃之间,有效粘滞系数为1020—1021Pa·s,与冰期回弹资料确定的地幔粘度吻合,表明南海深部具备产生地幔热对流的物理条件.研究认为地幔物质由北西向南东方向的运移以及印澳-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向洋扩张、离散和断裂解体.在向洋离散过程中,陆-洋岩石层底部地幔局部对流使中央海盆扩张和北部陆缘发生差异性块断运动. 相似文献
935.
江南造山带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中间,受华南陆块及其周缘多期次的碰撞、裂解及再造过程影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变形,于中生代期间受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影响,发生成矿“大爆发”,是研究陆内深部过程、成矿作用的关键地区。受沉积覆盖、出露较少等因素影响,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深部过程及其边界范围等还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提高对江南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深部构造背景、动力学过程及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利用武宁—吉安深反射地震数据,进行随机介质参数的计算,获得了相关长度剖面。结果发现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厚度沿剖面由北向南逐渐减薄,结合前人研究推测研究区受控于燕山期晚期伸展构造体制,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导致地壳减薄,诱发幔源物质上涌,受地幔上涌影响由南往北逐渐减弱。同时揭示了宜丰—景德镇断裂深大断裂极性,进一步证明了萍乡—广丰断裂为江南造山带中段与华夏地块的边界。最后综合分析了中生代区域构造对成矿的影响,认为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幔源物质沿断裂上涌控制了该区金、钨等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936.
根据2014年5月及8月在天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36种,平均资源密度为126 297.13个/km~2和1 494.40 kg/km~2。以个体密度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1.803,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平均为0.592,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537。资源密度及物种多样性,8月均优于5月。优势种为口虾蛄,重要种为火枪乌贼、日本、斑、六丝钝尾虾虎鱼。天津近岸海域游泳动物渔业资源呈现出低质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7.
现时许多地方和工程坐标系在坐标数值和方位上与国家标准3°带里的偏差很大,使得其地形图无法与国家标准3°带的对接,并导致工程实践中许多的麻烦和不便;许多地方坐标系有效带宽太小。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一次完成控制网的换带、旋转、放大、平移,获得控制网的"假3°带坐标系"坐标。假3°带坐标系具有诸多优点:坐标数值和方位与国家标准3°带的偏差极小,地形图可与国家的对接;有效带宽极大;便于CORS系统流动站使用;做法简单,适用广泛,可用于全国绝大部分地方坐标系。文章还对大城市坐标系的建立提出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938.
2007年12月南京六次雨雾过程宏、微观结构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2007年冬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对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包括能见度仪、雨滴谱仪、雾滴谱仪、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12月南京六次雨雾过程的宏、微观结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南京2007年12月的六次雨雾过程主要是受天气系统的影响,以雨中雾为主,最低能见度均大于250 m。雨雾多出现在偏东气流的作用下,南京地区先发生弱降水,空气近饱和,随后受到来自北方的弱冷空气影响,水汽凝结,雾形成。(2)雨雾发生前贴地层多有逆温,雨雾过程中2 m高度与地表温度差由正转为负,逆温消失。但900 hPa以下,雨雾发生前和过程中,都少有逆温层,雨雾结束后均无逆温结构。雨雾前中低层有云,云状为高积云Ac或高层云As及层积云Sc或碎雨云Fn,低云高0.3~2.5 km,雨雾过程中,600 hPa以下都是饱和层,多伴有Fn,低云高度明显下降,雨雾过后,近饱和层仍然有可能存在。雨雾前900 hPa附近有明显的风切变。(3)雨雾形成初期,大粒子(粒子直径D≥10 μm)和小粒子(1 μm相似文献
939.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