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74篇 |
免费 | 6610篇 |
国内免费 | 32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80篇 |
大气科学 | 4813篇 |
地球物理 | 2452篇 |
地质学 | 16376篇 |
海洋学 | 2084篇 |
天文学 | 47篇 |
综合类 | 1904篇 |
自然地理 | 217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676篇 |
2023年 | 1018篇 |
2022年 | 1324篇 |
2021年 | 1345篇 |
2020年 | 1195篇 |
2019年 | 1181篇 |
2018年 | 814篇 |
2017年 | 874篇 |
2016年 | 973篇 |
2015年 | 1045篇 |
2014年 | 1610篇 |
2013年 | 1317篇 |
2012年 | 1426篇 |
2011年 | 1453篇 |
2010年 | 1288篇 |
2009年 | 1309篇 |
2008年 | 1306篇 |
2007年 | 1035篇 |
2006年 | 991篇 |
2005年 | 995篇 |
2004年 | 821篇 |
2003年 | 816篇 |
2002年 | 663篇 |
2001年 | 684篇 |
2000年 | 675篇 |
1999年 | 630篇 |
1998年 | 527篇 |
1997年 | 602篇 |
1996年 | 485篇 |
1995年 | 480篇 |
1994年 | 432篇 |
1993年 | 342篇 |
1992年 | 325篇 |
1991年 | 282篇 |
1990年 | 230篇 |
1989年 | 144篇 |
1988年 | 69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7篇 |
196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冀东三家地区的金矿床属燕山期重熔岩浆热液矿床,矿石类型有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和糜棱岩型。其成矿与太古宙TTG片麻岩、韧性剪切带、F_7-脆性主断裂及燕山期花岗岩密切相关,并明显具带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2.
杏枫山金矿为一典型的石英细脉带型金矿床。矿区地处湘中东西向构造带与古台山南北向构造带的交汇处。矿床赋存于元古宇板溪群马底驿组第三岩性段上部和第四岩性段下部的绢英千枚岩中。含金石英脉按其产出状态可分3个脉带,每个脉带又可分若干脉组,在脉带中共圈出工业矿体13个,主矿体长300—340m,水平厚度3.21—5.35m,品位2—3g/t,脉带密度为5—30条/m,矿石由石英细脉与绢英千枚岩组成,金的贫富与含脉密度和毒砂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成矿温度259—345℃,属高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63.
本文重点从构造岩石学、岩石化学、构造地球化学、稀土配分、围岩蚀变及金矿成因几方面探讨了鸭老坝至酒馆含金韧性剪切变质变形带的特征。高铁、镁质绿片岩相韧性剪切变质变形带既是控矿构造,又是物质供应带,是金及有关元素迁移聚集和成矿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4.
65.
对东外贝加尔新生代褶皱带范围内近地表金矿床在总体分带系统中的位置和断陷构造的成矿顺序进行了探讨,绘制出巴列依成矿区矿化类型分带图,并阐述了近地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准则。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地层、岩相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甘孜一道孚地区的三叠系,尤其是中、上统的细碎屑岩系,属浊积岩型含金建造,是本区微细浸染型金矿重要的矿源层。 相似文献
67.
吐哈盆地周缘晚古生代火山岩地质地化特征及构造意义倪志耀,卫管一,周济元(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210016)关键词吐哈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意义1地质特征吐哈盆地周缘晚古生代火山岩分布北至乌鲁木... 相似文献
68.
69.
西岔、金厂沟金矿床属于层控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其成矿时代为印支至燕山早期.地层岩石中元素含量及其演化资料表明,本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具双重性,即有来源于地层,也可能有部分来自岩浆岩.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为:西岔金矿床δ~(34)S=1.9%—7.4‰,金厂沟金矿床δ~(34)S=3,2‰—5.1‰,二矿床硫同位素组或基本相近,表明硫源相似;δ~(18)Ο_(H_2o)=5.3‰—6.4‰; δ~(13)C=—6.1‰.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氯化物水型.成矿温度集中于142—290℃.由此推断矿波水可能是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水.矿液中的碳可能来源于地层.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地震发生模型、地震的震源特性,不确定性问题和GIS技术的应用等4方面的阐述,提出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及新理论、新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