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砖庙硼矿区二人沟矿段是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大型矿床。在矿床充水诸多因素中,发现矿井水害的主要隐患为二人沟小溪地表水沿谷中1号塌陷或未来可能产生的塌陷区涌入矿井,从而提出了该溪流局部改道的防治淹井措施。  相似文献   
22.
刚刚过去的5·12大地震给四川带来的,很可能是一道需要用几年乃至几十年才能弥合的伤口,在这场罕见的特大地震中,处于震中的汶川,河流改道。山岳摧折。房屋倒塌,人民死难,这些文明的因子被暴烈的大自然在一瞬之间信手抹去。这种前提下,徐献在震前用几年功夫拍摄的这些关于羌族文化重镇龙溪的图像,就不仅具有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更具有历史文献的资料性。  相似文献   
23.
冯锐 《地震科学进展》2023,(12):594-606
商周期间的地震记载多在川西—陕甘交界地区,山体垮塌十分普遍。现代科学将之划分成4种主要形态:落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其中以地震致崩塌和滑坡的危害最大。具体地介绍了汶川、湔江、叠溪和磨西地震山崩的灾情,特别是王家岩滑坡的力学机制;分析了历史上滑坡、河流改道、堰塞湖溃坝三大次生灾害;说明在青藏高原的推挤作用下,该区岩体的反复破裂是致灾元凶。  相似文献   
24.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记录与古环境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选择长江三角洲南东部贯穿第四系沉积的钻孔SG7,进行沉积物测年、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和主量元素的系统研究,以揭示长江三角洲在第四系地层的源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第四系的物源区在1.2MaB.P.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6~1.2MaB.P.主要为现代长江口南西部的小流域,母岩以上侏罗统凝灰岩为主...  相似文献   
25.
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梁山泊670 cm柱状岩芯沉积物,基于精确的AMS-~(14)C年代测定,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揭示了1200 a来黄河下游地区平原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梁山泊环境演化大致分为5个阶段:790-940 AD期间,为低湖面的沼泽沉积环境,气候冷干;940-1215 AD期间,屡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湖盆扩张,湖泊水位上升,为梁山泊极盛期,气候暖湿;1215-1310 AD期间,黄河夺淮入黄海,湖区淤积严重,湖泊萎缩减小;1310-1470 AD期间,再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水位上升,面积扩张,但逊于极盛期;1470 AD至现代,黄河河道进一步南移,远离梁山泊,湖盆淤积抬高,梁山泊最终消失,直到1855AD,黄河第6次大改道北移,湖泊再次受到黄河洪水影响,由于前期受到泥沙淤积抬高,该地区仅作为黄河泥沙承载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黄河改道决溢是梁山泊演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26.
对山东半岛泥质楔柱状样进行沉积物粒度分析,并在210Pb测年基础上结合黄河年输沙量、悬浮泥沙粒径、河口位置及沿岸流强弱替代指标等数据研究近百年来黄河改道及输沙量变化对远端沉积区沉积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的变化是黄河入海泥沙特征和沿岸流等水动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1884–1939年及1947–1999年,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主要受到沿岸流强弱的影响;1939–1947年及1999–2012年,受1938–1947年花园口决堤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黄河年输沙量持续偏低致使源区泥沙不足的影响,沉积物粒度相对粗化,与沿岸流强度的相关性减弱。与黄河入海泥沙近端沉积区不同,研究区粒度特征对黄河尾闾改道事件不敏感,且对花园口决堤及年输沙量低于临界值的响应有一定程度的延迟,这与该区沉积物经历了再悬浮过程及中间复杂的物质混合有关。黄河改道及输沙量变化仍然是远端沉积区沉积特征演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7.
孙志勇  王香林 《中国地名》2011,(4):40-40,42
辽河正名是顺应和反映辽河改道后辽河下游人海口地域的自然地理的实际状况的。辽河改道是自然界的变迁,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辽河是全国第七大河,是辽宁省的一大河,被称为辽宁省的母亲河。辽河从内蒙古自治区流入辽宁省,辽河自北向南流经辽宁省的铁岭、沈阳、鞍山、盘锦四个城市,汇入渤海,盘锦是辽河唯一的入海口。  相似文献   
28.
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渤海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渤海柱状沉积物中粒度特征及常、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系统分析,揭示了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渤海中部的沉积记录,探讨了改道前后渤海沉积环境的变化。研究表明,2个沉积物柱样上部的粒度、元素含量特征均明显异于下部,可把两柱样分别划分为Ⅰ类、Ⅱ类两种类型,分别代表了黄河改道后和之前的物质类型。Ⅰ类沉积物平均粒径更细、分选更好,物质组成更接近于黄河沉积物;Ⅱ类沉积物平均粒径更粗、分选较差,物质组成更接近于渤海周边陆域物质;Ⅰ、Ⅱ类沉积物中Ni、Zn、Sr、Ba、Zr等5种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可作为区别黄河物质和渤海周边陆源物质的指标。黄河改道后研究区水动力环境趋弱,同时还使初级生产力下降,并且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由滨-浅海的氧化环境,转变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的弱氧化-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29.
《河南国土资源》2007,(10):47-47
今年汛期由于黄河来水偏大,黄河向北自然改道入海,入海口北移2280多米,并在三角洲附近形成了两个四面环水的小岛。  相似文献   
30.
黄河改道是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物源汇过程的特有现象,对包括南黄海在内的东部海域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南黄海YSL04柱的底栖有孔虫的分析,结合岩心粒度数据和放射性核素210Pb的年代标定,揭示了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西南边缘的沉积记录,探讨了有孔虫对黄河改道事件的响应。研究表明:改道之前,研究区形成了相对细颗粒沉积,有孔虫的丰度、分异度均较低,以广盐的近岸浅水冷水属种为主,研究区受河流作用和黄河入海淡水的影响,水体盐度较低;改道之后,废黄河三角洲发生快速侵蚀,岸线后退,沉积颗粒变粗,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均相对较高,有孔虫组合中喜冷、窄盐的陆架浅水种含量增加,研究区波浪作用增强,失去黄河淡水注入,但是受黄海沿岸流的影响,表现为研究区水体盐度升高而水体温度降低。该研究显示1855年黄河北归渤海对南黄海沉积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