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6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546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87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45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煤层开采对所在矿区地下水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单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较多,而对多煤层的影响研究甚少,特别对于我国西部缺水矿区。以南梁煤矿为例,运用地下水系统演化理论和岩石力学模拟等,对该矿井水文地质结构、矿井涌水变化规律、矿井地下水流场演变、矿井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重构了多煤层开采条件下南梁矿井地下水系统流动模型,初步揭示了矿井水化学成分的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2煤单煤层开采时,顶板导裂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42.1 m,而2-2和3-1煤层重复开采时则增大为83.1 m,相应地应力、位移、塑性区范围后者也比前者增大许多。这揭示出多煤层重复采动明显增大了顶板导裂带的发育高度,加剧了矿井水文地质结构变异,进一步地,导水裂隙带改变了天然地下水渗流路径,沟通了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增强了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整体扩大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从降雨入渗→导裂带渗流→各煤层涌水→井底水仓排水构成了一个自然-人工复合地下水流动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南梁煤矿的矿井水害防治及水资源高效利...  相似文献   
92.
水力冲孔是煤层瓦斯增透抽采的主要技术措施,其主要以出煤量考察卸压效果,但是也存在出煤量大、卸压不均一、应力易集中等问题。因此,提出软煤夹层水射流层状卸压增透抽采瓦斯技术,考虑瓦斯压力压缩和煤基质吸附瓦斯膨胀对本体变形的影响,建立应力场、裂隙场、渗流场耦合条件下的多物理场理论模型,并结合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对软煤夹层水射流分支数、卸压影响范围内煤体的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水射流分支长半轴为2 m,短半轴为0.22 m时,水射流分支数为6个时较为合理;在相同出煤率情况下,相同时间内瓦斯压力和含量均随着与钻孔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抽采180 d,水射流层状卸压有效抽采半径约为常规水力冲孔有效抽采半径的2.14倍,且在有效影响范围2 m时,水射流层状卸压瓦斯含量降低量为7 m3/t,而常规水力冲孔瓦斯含量降低量为4.1 m3/t,水射流层状卸压瓦斯降低量为常规水力冲孔的1.71倍;在新义煤矿现场试验中发现,当水射流层状卸压出煤率为常规冲孔出煤率的0.29~0.71倍,抽采较高浓度瓦斯时长仍是常规水力冲孔的2倍。软煤夹层水射流层状卸压增透抽采瓦斯技术的提出,对未来煤矿井下软煤夹层水力冲孔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井下瓦斯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方向。  相似文献   
93.
黄河流域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煤炭经济可采量和产能聚集地。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及其变化不仅是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更是开展黄河流域煤炭矿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相较于传统地面水资源监测手段受限于监测点分布和数目的影响,GRACE重力卫星为中长尺度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开展2002年4月到2017年6月黄河流域水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利用纬圈长度加权平均,计算黄河上中下游水储量变化均值,发现黄河不同流段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且反映出2003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受到洪水等因素影响。进一步通过箱形图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储量的月平均变化规律,反映出该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与水储量变化的密切关系。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分析整个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趋势、年周期及半年周期等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存在随经度由西向东递减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其中黄河上游源头附近区域的水储量变化呈微弱的增长趋势;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年周期和半年周期振幅存在明显区域差异,这与高山融雪、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别及区域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和掌握上述黄河流域水储量时空变化,可为流域矿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4.
《西部资源》2014,(2):72-74
<正>开采煤矿是离不开地质工作的。至迟在宋代,中国就已经在煤矿地质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经常根据煤层的露头找煤。到了明代嘉靖以后,更有明显的发展。赵承泽先生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在煤矿地质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对含煤岩系中的一些岩层,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对含煤地区的地质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世界上,首先提出辨认含煤岩系和含煤地区地质变化的重要意义,并且有了比较完整的勘察方法和勘察程序。  相似文献   
95.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切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长期以来,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工作流程与二维地震勘探基本相同,三维地震资料相对二维地震资料所具有的许多解释方面的优越性未能有效发挥出来,人机联作的过程相对简单.在三维地震勘探获取的三维数据体基础上,可做进一步的运算和分析,提取速度、振幅、频率、相位等相关信息,并利用等时切片、层拉平切片、断层切片、面块切片、方差体、相干体等各种技术,有效解释小构造、小褶曲及岩性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96.
玉山煤矿含煤地层为吴家坪组,可采煤层2层,具有中灰、中等挥发分、高硫分、低磷分、特低—低氯,低砷、高氟,中高发热量的煤质特征,煤类丰富,呈条带状分布。通过对区内沉积环境和煤的变质作用2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形成煤层高硫、中灰特征的影响因素,解释了煤类分带现象,并指出了主要煤质指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7.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去产能整合煤矿的增多,复采工作面临空窄煤柱采动失稳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为此,针对辛安煤矿复采1402工作面辅运巷道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稳定性控制的工程难题,运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稳定性采掘扰动响应特征,提出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动态注浆加固技术方案并开展现场应用和效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402工作面辅运巷道掘进对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稳定性影响较小;在1402工作面回采期间,距5号钻场18~6 m范围,临空窄煤柱集中垂直应力由非对称马鞍形分布逐渐过渡为拱形分布;距5号钻场6 m时,临空窄煤柱承载叠加垂直应力超过煤体强度,塑性区完全贯通,极易破坏失稳;现场采用MP364型注浆材料及专用注浆设备对5号钻场临空窄煤柱前后5 m区域进行加固,动态注浆始终超前工作面10 m,通过深孔窥视和气体监测手段验证临空窄煤柱良好的封堵固化效果,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为我国整合矿井类似条件下煤柱稳定性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98.
抽放瓦斯定向钻孔施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世俊 《探矿工程》2003,30(4):50-52
介绍了抽放瓦斯定向钻孔施工技术的主要设备、钻具及仪器,组合钻具及钻进工艺参数,并通过几个工程实例,说明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
《国土资源通讯》2005,(8):F002-F003
4月1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孙文盛.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王世元一行轻车简从来到山西,利用2日和3日这两个休息日进行考察。他们在省城认真听取了省国土资源厅、省地勘局、省测绘局的汇报.并深入太原市国土资源局、阳曲县和大同市国土资源局、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等地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00.
霍林河矿区17号煤层夹矸的电子显微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贾希荣 《中国煤田地质》1991,3(1):27-29,T002
本文用透射电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内蒙霍林河矿区17号煤层夹矸做了系统的观察,在 0.l~10μm的数量级上分析研究了夹矸的矿物形成、结构及演化,总结了一组能说明夹矸成因、指导夹矸用途的电子显微学特征。以此为依据,推测该夹矸的物质来源主要为火山灰,可定名为“tonstc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