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西安市灰尘循环模式及搬运沉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城市灰尘的搬运沉积方式与其粒径组成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粗颗粒物多以滚动方式搬运;中细颗粒物多以跳跃方式搬运;极细颗粒物多以悬浮方式搬运.西安市灰尘颗粒物主要来源于以跳跃方式搬运的中远距离颗粒物,其次为以滚动方式搬运的近源颗粒物,而以悬浮方式搬运的远距离颗粒物约占12%.  相似文献   
92.
20世纪50~60年代,刘东生先生组织了黄河中游黄土区十条大断面(六纵四横)的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从而证实了从西北到东南黄土粒度逐渐变细的现象,并划分出砂黄土、黄土和粘黄土带。从此,粒度成为黄土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物理指标之一。时至今日,黄土粒度的古气候意义依然有待进一步明确。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黄土高原57个S2以上剖面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粒度分析,构建了典型冷暖时期粒度等值线。结果显示,无论是黄土还是古土壤,其粒度均从北向南变细,粒度等值线整体上呈现近东西向展布,表明粒度空间分异以南北向为主。地质记录综合对比显示,沉积区距物源区的距离变化对黄土粒度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冬季风风力变化的影响是第二位的。据此,我们构建了"黄土中值粒径-沉积区距源区最小距离"的模型。模型显示:距源区最小距离在400km以内为"快速分异区",粉尘沉积的粒度随搬运距离增加迅速变细,黄土高原黄土即在此区域;在400~2000km间为"缓慢分异区",粉尘粒度随搬运距离的增加缓缓变细,黄土高原新近纪红粘土即为典型代表;距源区2000km以上为粉尘沉积与搬运风力的"平衡区",粉尘粒度随搬运距离增加变化很小,深海粉尘沉积为典型代表。依据低空搬运的黄土"粒度-距离"模型推测的远距离(>2000km)搬运后的粉尘粒度为1~3μm,同高空搬运的北太平洋现代降尘和深海粉尘沉积粒度(2~4μm)非常吻合,表明该模型可能揭示了风力这样一种地质营力的内在动力学特征,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研究中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3.
按搬运方式将风成石英颗粒分级,逐级测量并统计表面机械结构的类型、数量和大小,并计算其面积。发现悬移为主的颗粒表面结构的类型、数量最少,仅见少量不规则坑、V形坑,在颗粒表面分布面积最小;跃移搬运为主的颗粒表面结构类型最丰富,不规则坑、蝶形坑、V形坑、新月形坑、贝壳状断口大而深,在颗粒表面的分布面积最大;滚动搬运为主的颗粒表面结构数量最多,以小而浅的不规则坑为主,伴有Ⅴ形坑、贝壳状断口等,在颗粒表面的分布面积大小适中。不同搬运方式在石英颗粒表面形成的结构不同,撞击频率、颗粒大小、搬运速度共同影响表面结构的发育,高撞击频率、大粒径可以形成并承载更多的表面结构,大动能撞击可形成多种类且大尺寸的表面结构。在借助石英颗粒表面结构进行成因判别时需根据粒径大小选择相应粒级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组合,以及结构的数量、大小特征等进行综合判别。  相似文献   
94.
中国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国家重点基础项目(2001CB209100)关于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气源灶有效性、成藏过程有效性以及要素组合有效性是高效气藏形成的核心研究内容。在两年多研究中,提出了“有机质接力成气演化模式”、“高效气源灶概念与评价方法”、“高效成藏过程的评价指标”、“叠合盆地深层优质储层形成的机理与模式”以及“高效气藏形成的三大要素组合”等认识上的进展。这些进展,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而且对指导高效气藏的勘探、拓展天然气勘探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
3月19日,伦敦奥组委公布了伦敦奥运火炬在英国境内的具体传递路线和7300名火炬手名单。奥运火炬于5月18日由希腊运抵伦敦,火炬传递将于5月19日从英格兰最西南端的兰兹角开始,并于7月27日奥运会开幕式当天到达奥运会主会场  相似文献   
96.
曾居仁 《贵州气象》2008,32(3):F0002-F0002
贵州省气象局高度重视奥运火炬传递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次召开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部署,制定服务预案,并于2008年6月初组织参加了当地组委会举办的奥运火炬传递实战演练。贵州省气象台和贵阳、黔东南、遵义三市州气象部门根据要求先后制定工作预案,按时进入工作状态并组织开展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97.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分布范围广泛,是国内火山碎屑流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前人研究表明:(1)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搬运堆积机制复杂,且火山碎屑流近源、中源部分一般分布在人迹罕至尚未开发的地方,火山碎屑流相模式尚未系统建立;(2)火山碎屑流是长白山地区主要灾害类型,尚未有专题的灾害区划图;(3)早期粒度分析主要采用人工法测试,精度低,误差大,大量微米级碎屑的动力学信息流失。  相似文献   
98.
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的海底峡谷-扇体系的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是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的主要通道.海底峡谷段上部以侵蚀作用为主,局部堆积具丘状或透镜状外形的滑塌体或滑坡体;海底扇沉积开始于海底峡谷的出口,地...  相似文献   
99.
小秦岭金矿田的成矿地质条件是矿源(矿源层)、热源、搬运介质和构造条件构成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因为矿源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热源是矿质的活化动力,各种热液是矿质的搬运工具,断裂构造的存在是成矿的决定因素,这四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方能形成金矿床。所以寻找金矿定要从这四个成矿条件入手。金矿床的规模与四个成矿地质条件的优劣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对山东半岛海岸带滨海杂填土、饱和粉细砂、淤泥质土等特殊复杂地层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以经济高效的强夯法为基础,提出复杂地层整体排水概念,设计了浅层、深层竖向排水和水平排水的接力排水系统,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监测数据表明,强夯荷载作用下,接力排水系统整体协同排水,可快速排出各个地层中地下水、消散超孔隙水压力。7 h左右可基本消除强夯引起的地下水上升及孔隙水压力消散。持续降水,地表沉降为上部土体厚度的0.7%~2.0%。强夯动力荷载作用下,表层土体压缩为上部土体厚度的8.7%~10.9%。埋深3~7 m土体沉降约为土体厚度的5‰、3‰,埋深7~10 m土体沉降为土体厚度的2‰。检测数据表明,在强夯有效影响深度内地基处理效果明显,土体工程性状改善明显。表层承载力及变形模量满足设计要求,4 m以下淤泥承载力平均值略低于设计要求,下部淤泥质土计算平均固结度为77%。夯后1个月监测数据表明,地表沉降量在25 mm以内,已逐步趋于稳定,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数值整体稳定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