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针对渤中凹陷西斜坡无井、少井的地质特征, 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 讨论了沙垒田凸起、石臼坨凸起之间的古物源搬运通道及其控制沉积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 渤中凹陷西斜坡东营组发育3种类型的沉积物搬运通道: 古沟谷物源通道、断槽物源通道、构造转换带物源通道.研究区的沉积主要受到源于沙垒田凸起NEE向条带状展布的断槽物源通道控制; 古沟谷物源搬运通道控制的沉积主要分布石臼坨凸起南部的局部地区; 构造转换带物源通道控制的沉积主要分布在沙垒田凸起东南缘的局部地区.研究区发育的这3种物源搬运通道, 代表陆相湖盆物源从源区到沉积区的搬运途径, 并分别对应不同的源-渠-汇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区源于沙垒田凸起的断槽物源通道模式观点的提出, 改变了传统上认为沙垒田凸起东缘为近源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为主的认识, 为寻找有利的储层和油气分布建立了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122.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陆上最主要的油气盆地之一,三叠系延长组是该盆地的主要含油层位。本文通过大量野外露头及钻井岩芯观察与实测,结合室内鉴定分析,系统研究了延长组沉积时的古气候环境及沉积特征,取得了如下认识:(1)延长组沉积时期,气候具有三分性:早期为干旱环境;中期转变为温暖潮湿气候环境,生物繁盛,是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晚期再次转变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环境;(2)受干旱气候控制,延长组早期与晚期无大面积汇水区存在,洪水事件主导了盆地中心地区大规模砂体的形成与分布,尤其洪水的接力搬运与多次分选可能是造成延长组砂岩粒级普遍较细的主因;(3)延长组发育干旱与潮湿两种环境沉积模式,前者以低位域河流扇体系为特征,后者以湖侵期河流-三角洲-湖泊-重力流体系为特色;(4)干旱环境低位域河流扇砂体与潮湿环境水进域富含有机质泥岩相匹配,形成了延长组“满盆含砂、满凹含油”的特征。该研究发展了大型坳陷湖盆的沉积模式,对丰富陆相盆地沉积理论认识及指导油气勘探实践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3.
火山碎屑密度流是一种危险的火山活动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盆地物源供给方式,对其沉积机制的研究具有灾害预防和油气勘探的双重意义。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九台营城煤矿地区白垩系营城组古火山机构保存良好,发育有典型的火山碎屑密度流沉积物。本文在精细刻画火山碎屑岩的岩石结构、沉积构造的基础上,运用薄片观察和沉积物粒度统计的方法,从物质来源、搬运机制和就位方式角度系统地分析了火山碎屑密度流的整个沉积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火山学、沉积学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浓度火山碎屑密度流的沉积机制。研究区内的火山碎屑密度流沉积物可以划分为五种微相:①块状熔结角砾凝灰岩微相;②无序含集块凝灰角砾岩微相;③逆粒序或双粒序角砾凝灰岩微相;④正粒序角砾凝灰岩微相;⑤韵律层理凝灰岩微相。第一种微相具有熔结结构,可能形成于高挥发分岩浆喷发柱的垮塌,火山碎屑密度流的就位温度较高;后四种微相具有正常火山碎屑岩结构,可能形成于火山口的侧向爆炸,火山碎屑密度流的就位温度中等。沉积块状熔结角砾凝灰岩微相的火山碎屑密度流具有黏性碎屑流的流体特征,沉积物整体冻结就位;沉积无序含集块凝灰角砾岩微相和逆粒序或双粒序角砾凝灰岩微相的火山碎屑密度流具有颗粒流的流体特征,沉积物整体冻结就位;沉积正粒序角砾凝灰岩微相和韵律层理凝灰岩微相的火山碎屑密度流具有湍流的流体特征,沉积物连续加积就位。火山碎屑密度流的颗粒浓度是一个连续变量,但流体性质可能会发生突变,稀释的火山碎屑密度流的沉积机制符合下部流动边界模型,稠密的火山碎屑密度流的沉积机制符合层流(碎屑流或颗粒流)模型。  相似文献   
124.
海滩养护已经成为全球基于自然(nature-based)海岸防护的主要手段,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全球强风区海岸海滩养护工程数量的增加,海滩养护对海岸风沙过程产生的一系列影响逐渐得到重视。海滩养护工程形成了新的海滩地貌形态,扩大了海滩风区、增加了风沙物源、提高了滩面高程、改变了滩面沉积物,海滩地貌和沉积物组分变化引起了风沙运动过程的变化,与自然海滩风沙过程相比,有其独特的过程和特征,已经成为海岸风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海滩养护影响下的风沙环境变化、风沙活动变化以及养护海滩对沙丘的影响等3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养护海滩风沙研究存在区域不平衡以及风沙过程的综合性影响和定量化研究不足等问题,并结合我国海滩养护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强风区养护海滩风沙运动规律、养护海滩风沙环境全要素的综合影响和风沙作用变化的模型评估等方面展望了我国养护海滩风沙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5.
铅在地下水自然搬运过程中的浓度和化学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6.
曾居仁 《贵州气象》2008,32(3):F0002-F0002
贵州省气象局高度重视奥运火炬传递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次召开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部署,制定服务预案,并于2008年6月初组织参加了当地组委会举办的奥运火炬传递实战演练。贵州省气象台和贵阳、黔东南、遵义三市州气象部门根据要求先后制定工作预案,按时进入工作状态并组织开展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27.
目前我国南方网纹红土的成因、物源存在争议,通过分析铜陵红土剖面石英粒度和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并结合已发表年代数据探讨了红土沉积物的搬运动力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铜陵剖面石英粒度表现出明显的风力搬运特征,粒径整体偏细,剖面自下而上粒径变粗,粗粉砂(10~50 μm)组分为众数粒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总体呈现出双峰且主峰明显的特征,并在粗粒端含有隐峰,颗粒总体分选较差,呈正偏态,峰态尖锐;石英颗粒大多呈次棱角状或次圆状,颗粒表面既出现水下磨光面、V型坑、三角型坑等水成特征,也出现碟型坑、新月型坑、麻坑等风成特征,还具有两种特征叠加的现象。剖面自上而下颗粒磨圆度逐渐变好,风成特征更加明显。综合分析推测铜陵网纹红土是风力搬运近源与远源物质共同沉积,并随着东亚季风的变化,不同物源区物质的贡献程度也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28.
综述了沉积物搬运和底形研究方面的进展:①粒径在沉积物搬运和底形形成中的作用;②紊流与沉积搬运和底形的相互作用;③粒度分布;④粒度向下游变细;⑤高流态下沉积物搬运和底形形成。可以看出沉积物搬运和底形研究的方向体现了综合、交叉和定量这三个主要的趋势。面对未来,沉积物搬运和底形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争取获得突破:①洪泛平原上沉积物的搬运路线及其底形塑造;②根据泥沙动力学和保存层理构造,结合数学模型模拟古沉  相似文献   
129.
中国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国家重点基础项目(2001CB209100)关于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研究进展,提出气源灶有效性、成藏过程有效性以及要素组合有效性是高效气藏形成的核心研究内容。在两年多研究中,提出了“有机质接力成气演化模式”、“高效气源灶概念与评价方法”、“高效成藏过程的评价指标”、“叠合盆地深层优质储层形成的机理与模式”以及“高效气藏形成的三大要素组合”等认识上的进展。这些进展,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而且对指导高效气藏的勘探、拓展天然气勘探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0.
福建长乐东部海岸沙丘风蚀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丘风蚀坑是沙质海岸常见的风成地貌形态,是固定沙丘开始活化的明显标志.福建长乐东海岸风沙规模大、地貌类型多样,发育了许多典型的海岸沙丘地貌.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部分海岸沙丘发育了风蚀坑.根据对研究区风蚀坑的实地调查,本文论述了风蚀坑的形态特征、风蚀坑内的风速与风向变化,以及风蚀坑的风沙搬运与沉积过程,并对风蚀坑的成因和风蚀坑的演化阶段进行了讨论.文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研究区主要发育槽形风蚀坑,风蚀坑中轴线的方位多介于NE40°~NE65°之间,两侧侵蚀壁坡度介于35°~40°之间.(2)大型风蚀坑,风速在顶部最大.小型风蚀坑,较狭窄部位的风速可能大于项部.(3)大型风蚀坑,沿着中轴线上风向基本上保持不变,近侵蚀壁的风向则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小型风蚀坑,从坑口到坑顶的风向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