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80篇 |
免费 | 1250篇 |
国内免费 | 28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5篇 |
大气科学 | 1265篇 |
地球物理 | 1429篇 |
地质学 | 5076篇 |
海洋学 | 749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286篇 |
自然地理 | 1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66篇 |
2022年 | 333篇 |
2021年 | 248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357篇 |
2018年 | 275篇 |
2017年 | 270篇 |
2016年 | 265篇 |
2015年 | 308篇 |
2014年 | 427篇 |
2013年 | 301篇 |
2012年 | 390篇 |
2011年 | 390篇 |
2010年 | 416篇 |
2009年 | 443篇 |
2008年 | 401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382篇 |
2005年 | 340篇 |
2004年 | 277篇 |
2003年 | 256篇 |
2002年 | 221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199篇 |
1999年 | 194篇 |
1998年 | 188篇 |
1997年 | 167篇 |
1996年 | 172篇 |
1995年 | 157篇 |
1994年 | 143篇 |
1993年 | 109篇 |
1992年 | 84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111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61.
962.
963.
964.
波浪作用下黄河口粉土液化与“铁板砂”形成机制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水槽试验,观测波浪作用下土体产生的振荡现象,分析土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及波浪作用后土体强度变化特征,研究了波浪荷载作用下黄河口粉土粒径粗化和“铁板砂”的形成过程。试验及讨论结果表明:在波浪作用下上层粉土体大部分时间处于液化状态;由液化土形成的振荡土层与下部土层之间形成“W”型的滑动面,振荡土层的厚度随着波浪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变小;细粒物质从振荡土层中的骨架中脱离进入水体中,并在土体表层形成一层以黏粒为主的絮凝状沉积物,其厚度随波浪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土体停止振荡前达到最大值;土体液化是“铁板砂”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波浪引起的液化土体振荡则使“铁板砂”的形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65.
粉煤灰与生石灰加固软土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粉煤灰是一种工业废弃物,与生石灰一样均可用来加固软土地基。笔者进行了粉煤灰与生石灰加固土的室内配方试验,分别将水泥或生石灰与粉煤灰按照不同的比例干拌均匀后,再与不同含水量的软土人工拌和均匀,测定了不同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了石灰加固土强度与生石灰掺入比和龄期的关系及其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等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粉煤灰的加固机理,旨在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6.
为了研究靖远大厚度黄土在浸水条件下的水分入渗规律和自重湿陷变形特征,在中兰铁路沿线的靖远北站黄土自重湿陷场地进行了不打注水孔的现场浸水试验,监测并分析了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试坑周围裂缝、含水率和土中竖向应力变化情况,对水分扩散规律、自重湿陷特性和土中竖向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地区修正系数β0值和浸润角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体积含水率变化分为浸水稳定(2个)、快速增加(1个)和缓慢增加(1个)共4个阶段;浸水过程中,水分在21m处竖向入渗加快、径向扩散减缓,湿润峰最终形态呈现为椭圆状。根据探井和钻孔含水率测试结果,推算出浸润角最大为41°。该场地黄土自重湿陷过程历经剧烈湿陷、缓慢湿陷和固结稳定3个阶段。试验结束时共计发展了13圈环状裂缝,裂缝最远处距试坑边缘26m。根据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结果,建议地区修正系数沿土层深度进行修正,0~10m内β0值取1.05,10~27 m内β0值取0.95。在地表至21 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浸水饱和且湿陷充分,土中竖向应力沿深度呈线性增加,土中竖向应力接近饱和自重应力,21m以下的地基土未能充分湿陷,土中竖向应力逐渐减小。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中兰铁路... 相似文献
967.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原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动植物病原体的检测中,方法学历经了生物培养、显微镜观察、生化检测、免疫学到分子生物学几个阶段的变更,朝着更特异、更快速、更便捷、更安全、集成化、微量化、定量化、费用低廉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病原检测主要依据致病病原体在介质或细胞中的培养、分析病原体表型或血清型特征,或采用组织学检测病原体对宿主器官的影响[1]。这类方法耗时、特异性和灵敏度低,远远不能满足日常快速检测工作的需要。免疫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检验时间,就灵敏度而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要高于免疫荧光、反向免疫凝胶电泳和免疫扩散,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病原体方法[2]。 相似文献
968.
北斗新一代试验星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颗北斗新一代试验星搭载了包括B1C、B2a和B2b的诸多新体制民用信号,并且为了与北斗区域系统平稳过渡而搭载了B1I和B3I两个旧体制信号。采集了来自国内的6个监测站7 d的试验星观测数据,针对信号载噪比和码伪距多路径偏差分析了新一代试验星观测数据质量。结果表明,新一代试验星信号的各项指标整体较北斗区域系统卫星更好。前者载噪比较高,虽然仍发现了部分测站数据微小的多路径波动,但通过实时相位平滑伪距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消除之;新一代试验星上B3I与B1I频点的载噪比最大,B2a和B2b次之,B1C的载噪比最小,且不同测站的观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新一代试验星各频点的MP基本相同,但B2a、B2b和B3I频点MP的RMS明显小于B1I和B1C频点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9.
应用正压浅水方程模式对西北太平洋月平均风生流进行了数值试验。当海面风场的尺度与太平洋尺度接近时对西北太平洋不同月份所得到的风生流和西北太平洋实际环流的某些特征十分接近,而西北太平洋水区的风场仅对近岸流的特征有重要影响。对比试验表明,西海岸附近的水深变化对西北太平洋风生流的动力学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970.
抽水井表皮层溶质运移控制方程受到异参同效的影响,存在参数估计的多解性问题。提出一个新的抽水井表皮层溶质运移方程(新瞬态Robin边界条件),并以径向收敛示踪试验为例构建其溶质运移模型。当抽水井为完整井时,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有限傅立叶余弦变换得到模型的解析解;当抽水井为非完整井时,应用有限元法构建数值解。结果表明,表皮层溶质运移控制方程导致所估计的表皮层宽度(w)和形成层垂向弥散度(αz)是在0.5 m≤w≤1.0 m和0.08 m≤αz≤0.10 m范围内的任意组合,偏离实际值。反之,当表皮层佩克莱数(w和表皮层径向弥散度的比值)小于1时,新瞬态Robin边界条件能够准确反映表皮层的影响,消除w与αz的多解性。参数估计值(w=0.31 m、αz=0.17 m)唯一,接近实际值。新模型已成功用于野外试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