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2篇
  免费   1417篇
  国内免费   2740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532篇
地球物理   897篇
地质学   8365篇
海洋学   1015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591篇
自然地理   428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410篇
  2011年   454篇
  2010年   366篇
  2009年   411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456篇
  2002年   539篇
  2001年   618篇
  2000年   315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340篇
  1997年   314篇
  1996年   335篇
  1995年   313篇
  1994年   312篇
  1993年   234篇
  1992年   213篇
  1991年   189篇
  1990年   187篇
  1989年   18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4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丰富独特的旅游地质景观是多种地质作用与不同成景岩组交互叠加作用的结果。其发育的地层基础主要为碳酸盐成景岩组、变质岩成景岩组、碎屑岩成景岩组以及岩浆岩成景岩组等,典型内力成景地质作用为板块缝合作用、断裂成景作用、变质成景作用,外力作用则主要有河流、冰川、丹霞、地热、喀斯特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2.
八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为指示生物,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分别测定了8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结果表明8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都可用Weibull模型有效描述,从模型估算的单个化合物的半数效应浓度值,可知对发光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对硝基苯酚>对硝基甲苯>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间硝基苯胺>硝基苯.按等毒性浓度比方法配制混合物进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这8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可用独立作用(IA)预测,独立作用(IA)倾向于高估了它们的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113.
114.
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均属于南襄盆地次级构造单元,两者被唐河低凸起分隔,有效勘探面积相近,但凹陷资源量、已探明地质储量、石油天然气产量差异很大,油气分布具不均衡性。以两个凹陷的地震、钻井、测录井、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立足于已有的勘探地质认识,从大地构造、含油气盆地要素分析、石油地质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两凹陷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两凹陷在大地构造背景、构造演化阶段、凹陷平面形态、地层系统等方面具相似性。两凹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基底性质、边界断裂特征、沉降特征、地温特征、烃源岩特征、沉积体系、储集层物性、生储盖配置、圈闭特征、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10个方面。其中,基底性质和凹陷地质结构差异导致的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不同是油气分布不均衡性的决定因素。油气地质特征类比表明,南阳凹陷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只要借鉴泌阳凹陷的成功勘探经验,创新地质认识,配套勘探关键技术,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油藏类型的立体勘探,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5.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16.
《内陆地震》2005,19(4):353-358
地球内部物质构造转换过程虽然取决于内(地球成因)能,但受宇宙(宇宙成因)力的配置和调节。同时,每一不均匀层对宇宙力分量有独特灵敏性。宇宙对地球作用主要以重力和电磁场时空变化来实现。电磁场变化能量源主要与太阳过程有关,月球和太阳对地球起最大重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7.
变质流体的内部缓冲作用和外部渗透作用研究是近年来变质作用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如果变质岩石没有和外部流体源发生相互作用,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就有缓冲变质流体组成的能允这就是变质流体的内部缓冲作用;如果变质岩石受到大量的外部流体源的渗透,变质矿物组合不仅失去控制变质流体组成的能力,而且要调整自身组成.以便与外部流体组成保持化学平衡,这就是流体的外部渗透作用.变质流体的内部缓冲和外都渗透代表了自然所发生的两种极端现象.变质作用过程中更为普遍现象是变质流体既受内部经冲控制又受外部渗透控制.  相似文献   
118.
大黄鱼病原弧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与人工诱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厦门集美海滩底泥分离得到38株放线菌,用琼脂块法测定它们对大黄鱼病原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拮抗效果,选择两株拮抗效果较好的放线菌进行诱变,测定诱变后各菌株的抗菌效果,并选择抗菌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第二次诱变,如此反复诱变3次,共得到97株放线菌,结果表明;38株放线菌中的22株对两株病原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用紫外线照射可以获得少量对两株病原菌拮抗作用加强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9.
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近年来国际上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综合运用了伊利石结晶度等各项指标 ,将极低级变质带划分为成岩带、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 ,成岩带和近变质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低级成岩带、高级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和高级近变质带 ;研究了伸展背景、阿尔卑斯碰撞背景和增生背景下的极低级变质作用 ;进一步理解了矿物的转变过程 ,建立了变质泥质岩石的矿物反应系列。即变质泥质岩石的二八面体矿物反应系列 ,为蒙皂石—伊 /蒙混层 (I/S)—伊利石—白云母 ;对应变质镁铁质岩石的三八面体矿物反应系列 ,为蒙皂石—绿泥石 /蒙皂石混层 (C/S)—绿泥石。岩石微构造也发生同步变化 ;明确了广泛应用的伊利石结晶度的本质是雏晶大小的一种量度 ,也与晶格应变有关 ,主要受反应动力的控制 ;建立了系统的研究技术方法 ,包括野外采样方法、室内X光衍射法 (XRD)、透射电镜法 (TEM )、地质温度计、地质压力计、岩石学方法、同位素地质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0.
韩彦超  董昕  田作林 《地质学报》2023,97(8):2495-2511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出露的基性麻粒岩是理解印度大陆前喜马拉雅期演化历史和新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对亚东多庆湖地区的石榴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其原岩类型和新生代的变质作用过程。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很可能为新元古代(~890 Ma)的玄武岩,具有E- MORB型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榴角闪岩具有三期矿物组合:① 进变质矿物组合可能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钛铁矿+石英,即石榴子石核部及其中包裹体;② 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即石榴子石边部和基质矿物;③ 退变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包括退变质域和石榴子石边部的后成合晶矿物。矿物温压计和相平衡模拟表明,石榴角闪岩进变质、峰期和退变质条件分别为609~621℃和0. 59~0. 65 GPa、805~845℃和0. 91~1. 04 GPa、825~840℃和0. 61~0. 68 GPa,经历了峰期高压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石榴角闪岩的峰期变质时间为34. 8~20. 3 Ma,退变质时间为18. 1~17. 7 Ma,可能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部分熔融过程。本文研究认为,亚东石榴角闪岩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长期俯冲、地壳增厚成因的基性麻粒岩,原岩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拼合相关;其以加热埋藏、近等温降压为特征的顺时针P- T轨迹指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大喜马拉雅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经历了长期持续的地壳增厚和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及早中新世(21~17 Ma)相对快速的减压抬升和随后(17 Ma之后)相对缓慢的折返至地表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