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根据断裂条件和充填质条件,基于理性力学观点,研究断层面对地震子波的反射和透射问题。先将断层面用弹塑性接触面模型加以力学描述,应用增量波动概念引出地震波的边界条件,然后得到断层面的理论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结果表明,断层面反射依赖于充填质的力学属性;并且在流体充填时,断层面对透射波表现为带通滤波特性。据此可以用于检测断层含水性。  相似文献   
152.
黄土的强水敏性问题是黄土地区生态修复的难点。选取双聚材料,开展崩解试验、变水头渗透试验、土水特征曲线试验以及植物生长生理指标测试等,探讨了双聚材料对重塑黄土工程性能的持水性和生态效应的影响,结合X射线衍射(XRD)、压汞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微观试验,从成分、孔隙分布和颗粒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其加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双聚材料的掺加能有效提高土样的抗崩解性,耐崩解系数随材料增加而增大。双聚材料能有效增强材料的持水性能,表现为渗透系数减小,土水特征曲线整体上移。双聚材料的掺加能有效提高植物生长和抗旱能力,表现为根冠比更大、根长更长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受干旱影响变化量更小。双聚材料的添加并无新物质生成,其作用主要是增强颗粒间联结,生成大量黏聚体,孔隙分布由中孔隙向大孔隙和微小孔隙转化。双聚材料中含有大量极性活性基团酰胺基(—CONH2)吸附架桥使得土颗粒团聚,羟基(—OH)和羧基(—COOH)附着于表面形成保护膜,由团聚粒至团聚体层层包裹促进土壤稳定。  相似文献   
153.
1 水文地质特征 大红山矿区位于滇南构造剥蚀中山区,海拔标高670~1500m。肥味河流经矿区西侧,河床坡降大,河水有随暴雨涨落的特点。铁矿体赋存于大红山群裂隙含水层中。该含水层白云质大理岩虽占较大比重,但岩溶现象及岩溶作用很微弱。含水层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q=0.0011~0.0424 l/s·m,渗透系数K=0.0011~0.0302m/d,为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其富水性受弱含水性围岩控制,不会造成矿坑强烈充水,水文地质条件属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  相似文献   
154.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程度下米槠林地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容重呈现明显的增加的趋势,人促更新林容重大于其他林分,天然林容重最小。天然林转变为天然更新林,非毛管孔隙度增加2.39%,而转变为人促更新林非毛管孔隙度减少了1.01%;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天然林转为天然更新林、人促更新林均减少。天然林的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均最大。这表明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增加,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55.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实验和运移实验2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进行。结果表明:3种土壤对Hg的吸附量随着加入Hg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用4种吸附模式来拟合3种土样对Hg的吸附可以得出,Freundlich模式和Langmuir模式能较好地拟合3种土壤对Hg吸附的实验数据。3种土壤对Hg都有一定的吸持固定作用。解吸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大同土壤〉临汾土壤〉太原土壤。当Hg^2+的浓度为300mg/L时,Hg在大同土壤中的穿透速率最快,在太原土壤中穿透速率最慢。从而得出Hg^2+在壤质砂土中运移速度最快、在粉壤土中运移速度最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6.
以晋北某矿区为例,选择使用以重叠回线瞬变电磁法为主,2个AB极距的直流电阻率剖面法为辅的物探方法,开展采空区含水性探测应用研究.复合对称四极直流电阻率剖面中小的AB/2极距为40米,大极距为160米,研究中分别对对固定MN极距20米与MN/AB比值1/4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就大极距AB为320米时的不同MN视电阻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直流电剖面法受地形和MN接地电阻的影响较大,而复合对称四极电阻率剖面的视电阻率比值可以较好地减少这种干扰.实例表明瞬变电磁法在采空区含水性探测中适合全区大面积开展,在初步解释得到含水重点异常区后再进行对称四极复合电阻率剖面探测,并利用复合对称四极的视电阻率比值法确定采空区富水性,其成果会更可靠.  相似文献   
157.
利用关东盆地及其周边KiK-net台网井上台站记录的2004—2017年15次中强地震(矩震级为5.1~6.9级)构建三分量记录显著持时Ds5-95数据库。针对该数据库,基于残差分析方法和3种水平向地震动持时参数预测方程,计算并给出事件间残差和事件内残差及其随不同类别参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水平向地震动持时预测方程应用于预测竖向地震动持时的可行性及盆地对三分量地震动持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震源距和场地VS30相当的情况,盆地内台站持时普遍大于盆地外台站持时,盆地内、外台站竖向地震动持时均大于水平向地震动持时;3种预测方程均可实现对盆地外台站水平向地震动Ds5-95的合理估计,但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盆地内台站的水平向地震动Ds5-95;3种预测方程均无法直接应用于竖向地震动持时预测。  相似文献   
158.
近年来的强震地震观测资料研究显示,近断层地面运动具有区别于远场地震动的显著特征。在收集世界范围内近断层观测记录的基础上,按场地和震级进行分类,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近断层地震动的峰值、反应谱谱值和持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方向性效应的影响,两个水平分量的峰值存在显著差异,反应谱的谱值更显著,震级对地震动持时的影响比断层距的影响要大得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断层地震动水平向和竖向分量持时的回归关系式,并与其他研究者进行对比,说明了其合理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9.
通过定西市安定区的中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对连续6 a不同耕作措施后0~30 cm土层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轮作序列下,不同耕作措施0~30 cm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水吸力为5 bar和15 bar时几近重合,在3 bar、1 bar和0.5 bar时出现差异;Gardner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在0.5~15 bar吸力范围内,其水吸力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式S=Aθ-B这一关系式,且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的两个处理较传统耕作改善了土壤持水性能;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较传统耕作处理显著降低了0~5 cm土层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度;免耕秸秆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  相似文献   
160.
2016年8月24日在意大利佩鲁贾地区发生M_W 6.2地震,截至北京时间2016年8月25日8时,共获得强震记录192组,分析地震动PGA、反应谱以及能量参数的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峰值。此次地震PGA100 cm/s~2记录的水平平均反应谱在短周期明显大于欧洲的设计谱。两水平方向平均反应谱谱比小于1.5,并且在短周期(T0.5 s)谱比差值变化较大,说明此次地震EW向地震动对短周期结构物影响较大;(2)衰减特性。整体看来,此次地震中的PGA值均不同程度低于中国第五代区划图中的中强地震区、中国西部地区、美国西部地区以及欧洲中小地震衰减模型的预测值,且衰减快。Arias强度的衰减变化趋势与Travasarou等的理论模型基本一致,但均小于理论模型值;(3)持时。此次地震的相对持时随震中距增大有逐渐增大趋势,持时均大于Kempton及McQuire的理论模型,表明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时间较长。此次意大利地震的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表明,该地震具有能量衰减快、持续时间长、对短周期结构物影响较大等特点,验证了此次地震破坏集中在近场、远场震害相对较轻的结论,这也是造成本次地震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