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延边地区前中生代主要变质岩地质演化特征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占福 《吉林地质》1998,17(2):31-41
延边地区的主要变质岩层在前中生代时期经历了与板块构造截然不同的构造演化,即古陆裂解-汇聚拼贴-复合造山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晚元古代古陆裂解为古亚洲妆级发展阶段,其沉积岩层经基巴利-阿森特期构造运动发生褶皱造山,成为连接两古陆块的过渡性陆壳基底;早古生代时期,过渡性陆壳基底再次裂开,其沉积岩层经加里东构造运动,发生拼贴造山,古生代中期地壳抬升,使该区进入微大陆发展阶段;晚古生代时期,微大陆发生裂陷,该  相似文献   
32.
天津市近海水质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国近海水质污染呈现的年周期性和自相似性特点,通过对分形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完全基于环境监测数据的近海水质污染变化的分形预测方法。以天津市近岸海域为例,根据分形拼贴定理,由基于仿射变换的分形插值方法求取各历史时间阶段水质变化的迭代函数系,根据近海水质变化的年周期性,对上述求得的迭代函数系加权求和,得到预测年份水质变化的统计意义上的迭代函数系,建立分形预测模型,应用随机迭代算法求得预测年份水质变化曲线的吸引子,对近海水质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的平均预测误差分别为29.6%、27.5%、16.1%,3个水期的平均预测误差为24.4%。应用表明,该方法预测精度较高、实用性强,能够为近海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3.
内蒙古狼山地区晚志留世石英闪长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健  滕学建  张永  刘洋  段霄龙 《地质通报》2019,38(7):1158-1169
内蒙古狼山山脉西侧分布零星的早古生代岩浆岩,晚志留世石英闪长岩主要出露于哈日音熬瑞一带。该岩体岩性为石英闪长岩,块状构造,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19.0±4.0~413.3±1.8Ma。岩石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富铁(4.27%~4.65%)、富钠(4.17%~4.4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K、Pb,不同程度亏损高场强元素P、Ti、Nb,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弱负Eu异常,这些特征与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La/Ba-La/Nb图解显示俯冲交代地幔的源区特点;岩石负的ε_(Hf)(t)值(-12.1~-8.8)及较大的T_(DM2)值(1981~2362Ma)反映了古元古代古老地壳熔融的特点。花岗岩类构造判别图解及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岩体形成于弧陆拼贴的构造背景。对比白乃庙地区新发现的晚志留世弧陆拼贴的石英闪长岩,两者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华北地块北缘晚志留世弧陆拼贴作用向西延伸至狼山地区。  相似文献   
34.
福建省地体构造划分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对福建省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对比,划分出闽西北、闽西南、闽东和闽东南四个性质不同的地体,并研究了各地体的之间碰撞拼贴的历史,指出它们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晚元古代,闽西南地体和闽西北地体沿南平-宁化一线发生碰撞拼贴作用,同时伴随海底和陆上火山喷发活动;2、三叠纪,闽东地体沿政和-大埔一线和闽西南、闽西北地体发生碰撞拼贴作用,闽东南地体也随之拼贴在闽东地体之上;3、白垩纪,闽东南地体沿平潭一东山断裂带发生左行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35.
云开地区海西—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粤西云开地区北缘和东缘相继发现了罗定、云浮、分界南、兰坑、西山岭及沙表逆冲推覆构造。这些逆冲推覆构造均属褶皱式,断裂扩展为前展型,卷入最新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并被燕山期地质体所浸人或不整合覆盖;共同组成一个以罗定逆冲叠瓦扇为主动推覆体的同碰撞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该系统冲推覆构系统起因于桂东南地体沿NW→SE向云开地体的碰撞拼贴,形成时期为海西-印支期。  相似文献   
36.
华南(东)晋宁—加里东海盆地形成,演化及封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7.
中特提斯是中生代中晚期存在于南、北大陆之间的海洋。该海洋在晚白垩世消亡后,遗留长千余公里的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在大量研究成果中,对中特提斯如何消亡这一重大问题至今分歧甚大。不少研究者持洋壳俯冲消亡(东太平洋模式)观点,但在俯冲方向上却有向南或向北之别。笔者则认为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时代早晚不同的狭窄洋盆的特殊海洋,其消亡过程中根本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洋壳俯冲,故提出剪式闭合加地体逐次拼贴的盆内聚敛消亡模式,即中特提斯的消亡由早侏罗世晚期羌塘-三江板块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及其中的嘉玉桥-怒山地体,首先在东段无俯冲汇聚开始,中、西段此时基本上仍处于扩张状态,地体裂离与新的狭窄小洋盆产生同时进行,中特提斯呈东闭西张的剪刀状。中晚侏罗世,中西段北侧出现构造地体往羌塘-三江板块拼贴与南部地体裂离出新地体的复杂局面。至早白垩世末,新老地体拼贴、裂离过程结束,呈剪刃状的南、北两个板块逐渐拼合,中特提斯的中、西段主体亦相继消亡,仅余西南部部分海域。白垩纪末,由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大规模俯冲的强力推动,冈底斯-念青唐拉板块和羌塘-三江板块完全汇聚并发生陆-陆碰撞,中特提斯在洋壳和过渡型地壳褶皱、冲断的盆内汇聚和碰撞造山中彻底消亡。这一新的消亡模式既符合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洋壳残片的年龄东老西新、海水由东向西退却、有多条时代不同的蛇绿岩带,不整合于蛇绿岩之上的地层东为中上侏罗统,西南为下白垩统和老第三系的实际资料,也符合中特提斯仅有互不相通狭窄小洋盆在“化整为零”的闭合过程中,难以发生大规模洋壳俯冲的动力学机制。还解决了该结合带两侧始终找不到沟、弧、盆体系的俯冲模式这一致命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