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577篇
海洋学   23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8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2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对月球每隔18.6年循环达其运行轨道最北节点N周期位置,和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位相与马边-雷波-屏山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本区发生M≥3.6,级地震的“月-地”关系背景年,以及在“月-地”关系北景年对应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位相的特定条件下,存在因受特大黑子活动事件,引起太阳磁场极性变化的半周期和全周期为时间尺度的“日-月-地”高相关年的转折变异,激发本区破坏性地震或震群发生的时间规律,并用于对本区未来M≥5级地震活动的中期,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72.
第四纪冰期旋回转型在南沙深海的记录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对南沙海区水深2772 m的ODP1143井上部105.08 m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 取得MIS 1~86期即2.25 Ma以来的历史, 时间分辨率约2 ka, 为迄今所知的最好记录之一. 氧同位素曲线详细展示了更新世的冰期旋回, 由早期的40 ka周期为主, 向晚期100 ka周期为主的"转型", 证明两者之间有一个长达近300 ka的过渡期, "中更新世革命"并非一次简单的突变. 而且在100 ka的冰期旋回中, 低纬区热带表层水的变化在先, 高纬区冰盖的反应在后. 对比表明, 北半球冰盖增大、冰期延长的原因不在冰盖本身, 而在北半球高纬区之外.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位于东亚季风区中东部与西部边缘的两个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不仅捕捉到了20个Dansgaard Oeschger事件与6个Heinrich事件,而且黄土记录与GRIP冰芯记录的这些快速气候波动基本上是同步的。暗示在整个末次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同样存在千年—百年尺度上的快速波动。所不同的是,西面的沙沟剖面对这些快速气候波动的反应比东面的王官剖面敏感。结合末次冰期中国黄土记录的先前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自西向东Dansgaard Oeschger旋回的幅度逐渐变小,推测这主要是由西风与东亚夏季风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4.
辜旭赞  张超 《气象科技》2002,30(3):139-143
文章从流体力学基本能量方程出发,设计并解析出理想马古列斯问题的锋面模式(Margules′model)。据此讨论了大气环流中冷暖气团运动、能量得失有有效能量转化动能问题:从有效能量角度证明热带暖湿气团是能量源,极地冷气团是能量汇。此外还解答了与此有关的锋面能量和水汽能量转化动能问题。  相似文献   
75.
南海北部陆坡ODP 1144站位第四纪硅藻及其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家英 《地质论评》2002,48(5):542-551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ODP 1144站位硅藻植物群的研究,建立了西太平洋边缘海一个新的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硅藻生物地层图式,根据硅藻化石中具有指示意义的硅藻种的分布和生态变化(暖水种和冷水种),划分了8个硅藻组合带,其硅藻组合带分别在不同的高低海面环境下形成的,根据ODP1144站位氧同位素(OIS)测定结果,8个硅藻组合带与OIS 1-8期相对应。1、3、5、7硅藻组合带相当于OIS1、3、5、7期,间冰期是以热带和亚热带硅藻占优势,其中冷期出现大量的沿岸硅藻为特征,反映高海平面温暖的气候条件;2、4、6、8硅藻组合带相当于OIS2、4、6、8期,冰期是以亚热带,热带和出现较多冷水硅藻为特征,反映低海平面较冷气候条件,硅藻丰度值的变化与冰期和间冰期有关,可以证实间冰期时期高的海平面和较低的生物生产力以及冰期时低的海平面和高的生物生产力,而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又与沉积时期沿岸流或上升流的强弱及水团活动有密切关系,进而揭示该区古海洋环境的演化与季风强弱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6.
利用9个国际纬度观测站的平纬长期变化序列,重新讨论并估计了平极的长期漂移,得到漂移的平均速率为(3.356“±0.142”)×l0-3/a,方向为西经78.7°±2.5°.进一步基于最新的ICE-4G冰期后地壳反弹模型,采用地球上8个冰盖的冰融参数,估计了理论的平极长期漂移方向为西经74.8°.由观测的平极长期漂移速率为约束,基于1066B地球模型,估计得到地球平均下地幔的黏性为vLM=(0.5-1.7)×1022Pa.s,表明vLM应具有近1022Pa.s量级,并认为地球平极的长期漂移很可能是由最近的21000年以来冰期后的地壳反弹所致.  相似文献   
77.
台湾北部及西部陆架之地貌与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台湾北部东海陆架分布广阔,海床平坦少有显著的海底地貌单元,接近台湾处陆架宽约 230 km,陆架边缘平均深约 120 m,反映了 15000 a前末次冰期盛期的效应.东海陆架内外海伸展,呈现陆架-陆坡-海盆的水深剖面,代表被动大陆边缘.陆架的上新世-第四纪岩层主要由浅海沉积物组成,沈积物完全来自大陆,区域倾斜沉降与浅海堆积作用,造成一个向东增厚的沉积契形体. 台湾海峡陆架的发育有两个阶段,古新世至中新世张裂大陆边缘的形成,上新世-第四纪转变为前陆盆地.前陆区域地壳弯曲沉降,伴随着源自台湾造山带的沉积物堆积,形成今日的台湾海峡前陆陆架.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对改变台湾海峡前陆陆架形貌的效应,大部份被前陆沉积作用抵消. 高屏岛架是一个非常小的平台,长约 100 km,宽约 20 km,深约 80 m.它位于台湾岛的边缘,属于岛屿陆架.高屏岛架的地貌及地质环境主要反映一个早期充填不足的前陆盆地. 沿着台湾造山带由北而南,由被动大陆边缘陆架(东海陆架)转变成前陆陆架(台湾海峡陆架),南部变成岛架(高屏岛架).台湾地区陆架的转变主要成因于上新世一第四纪期间,吕宋岛弧北端与欧亚大陆东缘的碰撞.台湾造山带的隆起、前陆地壳弯曲沉降、前陆盆  相似文献   
78.
南海北部280 ka以来深海花粉记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ODP1144孔顶部225m柱状样的孢粉资料揭示近280ka(即氧同位素8期(MIS8))以来,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演化历史.间冰期孢粉组合以松属为主,与该区现在情况相似.而冰期孢粉组合中则出现大量草本植物,如蒿属(Artemisia)、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这说明冰期时由于海退引起海平面下降使大陆架出水成陆.出露的大陆架上覆盖着以草原为主的植被.从草本植物花粉与松属花粉两者含量之比可以推断在MIS5期以前大陆架出露的面积小,而MIS4期以来冰期时大陆架大面积出露,末次冰盛期达到高峰.MIS5期前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这种变化,可以从我国大陆新构造运动加以解释.冰期时大陆架上生长的草原植被的组成也有显著变化,MIS8期以禾本科为主,而后,蒿属比例不断增加,末次冰盛期时在草原植被中占了优势,植被的这种变化是对不断变干冷气候的响应.  相似文献   
79.
晚更新世以来南天山阿克苏地区地壳缩短率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新  John Suppe 《地质科学》2001,36(2):195-202
作者研究南天山中段阿克苏—库车山前带活动断层,发现断层切过托木尔峰山麓第四纪冰碛物和阶地,形成2条断层崖。通过测量阶地和冰碛物的变形量,推断阶地和冰碛物的沉积年代,估算南天山中段阿克苏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缩短率可能为1.85mm/a。这个缩短率与库尔勒地区(2mm/a)和柯坪地区(1.8mm/a)的地壳缩短率一致,但是小于南天山西段喀什地区(10±2mm/a)和天山东段玛纳斯地区(6±3mm/a)的地壳缩短率,表明天山不同地段的地壳缩短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0.
四川九寨沟地区黄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东  曹俊 《中国区域地质》2001,20(4):359-365,T001
九寨沟地区的黄土孤立产出于海拔2 300-2 800m的洼地中,其内含古风化界面。通过对黄土的物质成分、结构、扫描电镜形貌、孢粉、ESR测年等分析测试,确定其为冰缘黄土,划分了九寨沟地区更新世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