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5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594篇
测绘学   484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1724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耿建民 《地球化学》1972,(1):108-110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几年来我们在工作中试制过导电胶,最近又试成一种新的配胶方法,其性能良好。用来胶结重砂矿物光片,特别用来粘结制作电子探针分析矿样——导电光片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982.
为研究煤层开采区开采厚度与拉张裂隙的分布及其演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在对开采造成的裂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拉张型裂隙,采用室外相似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开采厚度下拉张型裂隙的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采厚模型垮落角变化不大,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拉张裂隙经历了产生、发展和闭合三个动态过程;多时段跨孔监测表明,随煤层开采工作面推进,位于工作面两端的土层受到的扰动影响较大,裂隙宽度较大;随工作面推进裂隙发育个数发生变化,裂隙密度分布曲线表现两个阶段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83.
公婆泉岩浆弧近东西向展布于北山造山带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北侧的公婆泉-石板井-小黄山一带,其物质组成、不同岩石组合的形成时代及其空间展布规律对于研究北山造山带早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三十余幅1:5万区调填图数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婆泉岩浆弧主要由510~470 Ma的辉长岩-闪长岩侵入岩组合和玄武岩、470~430 Ma片麻状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少量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及大面积分布的安山岩、430~410 Ma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等3期较强的构造岩浆作用组成.结合区域地质认识以及上述岩石组合的地球化学资料提出,3期岩浆作用分别形成于早期俯冲、主俯冲期和后碰撞期3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其中主俯冲期的花岗岩组合的空间展布,具有由南向北的分布规律,物质提出指示了月牙山-洗肠井洋具有往北俯冲的极性.   相似文献   
984.
地震孕育机制与破裂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理论上得出地震孕育发生的普遍物理机制是:地震前孕震区在垂直向会逐步形成、发展弹性的“拉疏隆起—压缩凹陷”的不稳结构,在水平向也多会形成对称相间分布的两个弹性压缩区及两个弹性拉疏区。应变的“压缩区与拉疏区同时产生、对应存在、共为一体”的这种双向应变结构是地壳构造运动中形成孕震体与非孕震体的根本区别,也是能用以首先找到孕震地区的主要依据;地震的破裂机制是:孕震体形成的双向应变结构,构成了应力集中后的失稳与剪切破裂的必要条件,当初始破裂后,就会引起压缩区与拉疏区发生逆转性的弹性膨胀与收缩的相互配合而不断提供位错空间,从而能使应力与破裂快速地传递与扩张。这一地震孕育与破裂机制的认识,几乎能解释绝大多数的地震前兆现象及震时震后的冒砂、冒水与断层的破裂、错动现象。  相似文献   
98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已逐渐应用到考古研究中。传统的扫描成果CAD图在考古研究中略显单调,而三维模型只能通过专业软件才能观看,如何使扫描成果得到更全面地展示,将是今后三维激光扫描服务于文物考古的重要方向。以墓葬扫描为例,采用Leica Scanstation 2扫描仪获取几何点云数据,并利用Cyclone软件,采用标靶和人工选点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多站点点云数据配准,然后利用Geomagic Studio完成后期三维建模,最后利用Cloud Word、Deep Exploration及3D max等软件完成相关成果的展示。  相似文献   
986.
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是班-怒结合带南部的重要矿集区.矿集区内发育大面积火山岩, 利用锆石U-Pb年代学方法, 首次精确测定了研究区内不同地层中火山岩年龄, 并结合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构造背景.研究表明, 区内朗久组火山角砾岩成岩年龄为141.7.0±0.47 Ma(MSWD=0.43), 多爱组流纹岩年龄为136.80±0.48 Ma(MSWD=0.79), 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初期, 属于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的岩浆作用响应; 原定多爱组火山角砾岩(GE火山角砾岩)年龄为85.20±0.53 Ma(MSWD=3.40), 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 不属于早白垩世多爱组产物, 属于洋盆消亡后羌塘陆块与冈底斯陆块汇聚阶段的火山作用产物, 晚于尕尔穷铜金矿的成矿年龄(86.87±0.50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区内火山岩均具有相对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而亏损Ta、Nb、Yb、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 显示出弧火山岩特性.结合区域已有火山岩研究资料表明, 在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过程中, 从早白垩世初至中晚期均有比较连续的火山作用, 持续时间约为30 Ma(140~110 Ma); 在班公湖-怒江洋盆消亡后的羌塘陆块与冈底斯陆块汇聚晚阶段, 又伴随有晚白垩世火山作用的发生, 该期火山作用与区内成矿岩体年龄相当, 可能为同一岩浆系统的产物. 关键字: 火山岩;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 俯冲; 碰撞;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 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987.
福建长汀蔡坑地区原划震旦纪丁屋岭组下段的“丁屋岭砾岩”以复成分砾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要岩性的、形成于山间盆地的红色杂陆屑建造为加里东期的磨拉石建造,岩性组合、岩相、变质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背景都比较特殊。对它的详细研究对福建省乃至华南地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8.
机载LiDAR点云与航空影像的配准是地物提取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Plücker直线的机载LiDAR点云与航空影像的配准模型。基于三维线空间线变换Plücker直线方程,确定点云和影像中的同名直线间的相对位姿关系,建立Plücker直线共面条件方程,通过影像上的Plücker直线在三维线空间中的螺旋运动,实现像点到其对应LiDAR点的坐标变换。结果表明,Plücker直线共面条件配准模型简洁,将旋转和平移统一处理,避免了两者间的耦合误差,提高了配准精度,为获取高质量的地球三维空间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89.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获工业性油气流的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其勘探和研究程度均较低,对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的发育状况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选区.通过研究钻井、测井及相关化验测试等资料,利用测井多参数回归和盆地数值模拟等方法技术,分析了牛堡组主要亚段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其展布等特征,模拟重建了烃源岩的热成熟演化历史,实现了对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烃源岩的早期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发育,并以牛二段中亚段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在蒋日阿错凹陷最厚在400 m以上,其中优质烃源岩 (TOC>1.0%) 最厚可达170 m;牛堡组总体上属较好级别的烃源岩,其中牛二段上亚段较好-优质烃源岩所占比例最高,牛二段中亚段次之;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为主;有机质成熟度总体呈中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中-晚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上亚段和牛三段下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早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为伦坡拉盆地主力烃源岩,蒋日阿错凹陷为最重要的生烃凹陷.   相似文献   
990.
西藏拉屋铜多金属矿床产于冈底斯构造岩浆成矿带的申扎—旁多铜-银-铅-锌-金成矿亚带内。分别对干矽卡岩阶段(Ⅰ)的石榴石、早期硫化物阶段(Ⅲ)的石英和晚期硫化物阶段(Ⅳ)的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研究,研究表明成矿各阶段热液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其次为纯液相水包裹体,偶见气液两相甲烷包裹体,石英中也有大量的含NaCl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其均一温度变化于95~476℃之间,盐度介于1.57%~37.33%,密度变化于0.68~1.23 g/cm3,总体属中-高温、中-高盐度、中等密度的体系;据此计算的成矿压力范围为24.63~133.61 MPa,成矿深度介于2.46~9.64 km,表明该矿床形成于中深成矿环境。不同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数据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是一个温度、盐度和压力总体显著降低(减小)、密度略渐增大的过程。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在主成矿阶段主要为初始混合岩浆水,随着成矿作用进行,大气降水大量加入,到晚期阶段成矿流体逐渐演化成大气降水。成矿流体在Ⅲ阶段(主成矿阶段)发生了沸腾作用,导致成矿元素沉淀形成矿体。因此认为沸腾作用可能是该矿床金属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