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1篇
  免费   815篇
  国内免费   472篇
测绘学   813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917篇
地质学   1495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60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基于PDA形变台站电子手簿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PDA掌上电脑具有携带轻便、电池持久耐用,操作简单等特点,利于建立形变台站野外观测基本操作平台.按照有关规范及标准的要求,采用PDA硬件平台,在windowsCE软件支持下,利用Microsoft eMbedded Visual Basic编程环境,通过wince sdk工具模块,实现基于PDA的形变台站电子手簿系统(CaisBook PDA1.0).采用电子数据防伪技术,建立了完善形变台站水准电子记簿软件,可代替手工记录.  相似文献   
962.
薄万举  高福旺 《地震》2005,25(3):91-94
地倾斜与孕震地点存在一定的关系, 即强震前地倾斜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有序性。 基于这一结果对张北地震前的地倾斜方向分布进行了研究, 显示张北地震前地倾斜方向确有指向或背向震中的趋势。 文中探讨了确定孕震区的方法, 利用截止到2004年8月的资料, 对华北、 新疆和川滇地区的地倾斜方向进行了研究。 在华北地区目前地倾斜方向线相交的区域有京津唐地区和山西带, 覆盖面积较大且较为分散, 难以勾画出显著的异常区。 在新疆和川滇地区也未发现类似张北地震前地倾斜方向线集中到同一区域的现象, 故认为截止到2004年8月, 上述区域不具备强震前地倾斜异常空间配套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3.
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汪品先 《地球科学》2005,30(1):1-18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发生倒转, 形成了从大陆中央隆升区向周围辐射的亚洲大河流系. 亚洲隆升有可能是北极冰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隆升不仅改变大气环流、加剧风化作用, 而且还使西伯利亚河系改向北流, 通过注入北冰洋的淡水促使海水结冰、导致冰盖形成. 新生代亚洲形变, 也使得亚洲季风系统在早中新世形成, 又在约8 Ma与约3 Ma时强化. 同时, 西太平洋边缘海系列的形成, 也改变了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流经边缘海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 对于洋面升降和构造运动极为敏感, 在冰期低海面时边界流位于边缘海之外, 使大洋输向大陆的热量和水分大为减少. 今天,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能流与物流最为活跃, 可惜亚洲在全球气候环境演变中的重要性至今未能获得学术界的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964.
冉兴龙  李宗平  夏斌 《岩土力学》2005,26(10):1551-1556
注水问题的含水层位移模型求解的难点在于边界条件的恰当处理。根据Theis定流量抽水与注水水流模型的反对称特性,假定注水位移模型的无限远通量边界与抽水位移模型的无限远通量边界也具有反对称性,从而得到Theis定流量注水的含水层位移模型解答,发现定流量注水与抽水的含水层骨架颗粒位移速度、累计位移量、径向应变及切向应变的解答均互为反号值。注水过程中含水层在径向有两种形变区,依次为膨胀区和挤压区。在膨胀区和挤压区的界限处,径向位移取得最大值。如果假定含水层顶底板不动,注水导致的地层相对位移足以产生水井或油井套管变形和折断破坏。注水时含水层在切向处于恒拉张状态,这可能导致井壁围岩产生径向放射状张裂缝。  相似文献   
965.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磨拉石时代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了昆仑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中期,反映西昆仑山-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有一次快速的隆升过程.孢粉记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柯克亚剖面上部厚层砾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中期,而整个磨拉石开始沉积的时代应更早,为中新世晚期.沉积记录和气候变化显示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事件.   相似文献   
966.
阐述了在构造地质学定量研究中引入微分几何学的必要性,并讨论了在地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及相关的数值计算方法.微分几何为定量描述地质构造形态、建立精确的数学解析模型提供了基础,是深入定量研究地质构造形态及其变化的重要数学工具.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为更方便地与其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相结合,总结了地质构造的数学建模与重构、计算机自动分析计算、三维可视化与运动仿真.具体可以应用于裂缝预测、构造面形变分析、褶皱形态分类、隐藏断层探测,以及矿床和油气藏的预测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967.
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定量描述大尺度泥石流形成机理的问题,提出一种联合SAR卫星影像相位信息和后向散射信息全面识别泥石流发育机制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探究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物源汇集及失稳模式.通过后向散射系数反演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升降轨Sentinel-1 A数据获取坡表二维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  相似文献   
968.
广西弄拉峰丛山区土壤有机质与微量营养元素有效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广西弄拉峰丛山区为例探讨岩溶区偏碱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态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可显著影响有效态养分含量。主要微量营养元素的有效态多大于其缺素临界值,但存在潜在缺素的可能性。有机质与有效态锌、铁和硼均存在三种函数类型的正显著水平相关关系,反映出土壤有机质与它们的关系密切且稳定。说明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锌、铁和硼的含量。前两者以指数函数类型建立的回归方程最好,后者以幂函数类型建立的回归方程最好。有效态锰与有机质较符合幂函数方程,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69.
赵纪生  陶夏新  师黎静 《岩土力学》2006,27(11):2037-2040
应用势能变分原理导出了位移间断条件,它仅与材料的强度有关。同时也建立了位移间断条件与控制方程解丧失唯一性之间的联系,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异同,明确了两者等效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解的唯一性丧失是应用本构算子和声学张量来讨论材料刚度劣化造成的稳定问题,其条件应该等效于位移间断条件,但它没有用强度条件表示的位移间断直接,尤其是在材料的试验破坏强度明确时。  相似文献   
970.
提出综合采用滤波、整体平差的数据处理方法,使大坝形变监测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具体算例表明,该方法能大幅度提高大坝形变监测精度,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