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林海栾川     
不到栾川,不知道这里山有多高,沟有多深,林有多密。二亿四千万年前,气势恢宏的造山运动中,除馈赠给栾川得天独厚的地下宝藏外,大自然这个非凡的工匠还为这里矗立起了千姿百态的9251个山头,雕琢出蜿蜒曲折的8850条沟岔,开凿出604条奔腾跳跃的支流。造山运动推动伏牛山的抬升,造就了亚热带与温带两大气候区带的分界,使栾川处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伏牛山腹地。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分步抬升施工方案,运用计算机同步液压顶升系统和常规精密高程测量方法,将遇真宫山门及两翼琉璃墙体、东西宫门实施原地顶升15 m,其顶升高度为目前世界纪录的5倍,创造了世界建筑工程顶升史上的奇迹。主要介绍了遇真宫顶升工程技术方案、精密顶升测量及最终高度定位测量技术和方法,为我国开展建筑工程高难度顶升及测量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3.
峨眉地幔柱构造对四川盆地栖霞期沉积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系列地质分析表明,上升的地幔柱通常能造成大规模的地壳抬升以及形成穹窿状隆起地貌,并控制区域古地理格局和沉积相带展布.根据四川盆地内钻遇柄霞组的井下资料,以及盆地内部和周边栖霞组野外露头剖面的岩性、古生物组合及沉积构造特征,并结合前人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及峨眉地幔柱的研究资料,本文系统讨论了峨眉地幔柱活动对该区中二叠世柄...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7000~6000年前的古海州周围是一个三千多平方千米的海湾,这片海湾就是《山海经》中记述的“东海之外之大壑”。由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历史上黄河的多次夺淮入海、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造成的地壳抬升等原因,造成古海州地区海陆变迁活动频繁。这种变迁从其秦代以来沿岸港口的频繁迁移可见一斑。古海州地区,今连云港市,地处中国沿海的中部和南北气候过渡带上,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达江淮。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这里春秋时属郯子国,战国时为楚地,自公元前221年秦代首设“朐县”,立“秦东门”;三国时期朐县隶属东海国(…  相似文献   
107.
《地理教学》2008,(6):I0002-I0002
中国地震局科考队员近日深入汶川8级地震极震区北川县城进行地震灾害评估,发现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带从北川县城南1km处开始至北川县城中心吊桥附近,出露长约2km。该地震地表破裂表走向N-15-20E,北西盘抬升高度2-3m,具有较大的右旋分量。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证实,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映秀——北川逆断裂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长度在180公里以上,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明显的右旋走滑分量。  相似文献   
108.
王萍  卢演俦  陈杰 《地震地质》2004,26(4):716-726
对流经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段家沙河、疏勒河和踏实河的阶地沉积物进行了细颗粒多测片红外释光(IRSL)测年,初步确定了晚第四纪各级阶地的形成年代和构造抬升速率。疏勒河在昌马盆地南缘发育7级阶地,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总高度超过100m的阶地可能主要形成于数万年以内,抬升速率约为2.5mm/a;照壁山峡谷疏勒河保留有5级阶地,大致形成于20万年前,阶地的抬升速率约为0.7mm/a;段家沙河在红柳峡上形成4级阶地,形成于距今7万年以来,其抬升速率约为06mm/a  相似文献   
109.
刘璐璐  苏尚国  王娜  王文博 《岩石学报》2019,35(9):2873-2892
白垩纪时期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发生了强烈的减薄作用,其减薄过程中岩石圈、岩浆的深部过程及浅部响应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中部的河北武安坦岭杂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及锆石年代学研究。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显示,细粒二长岩的年龄为134Ma,具似斑状及斑状结构的岩石的平均年龄为127Ma。岩相学观察及BSE图像显示,坦岭各岩体的斜长石均具有复杂的结构。文中对杂岩体各侵入岩中的斜长石进行了综合分析,表明其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通过对坦岭杂岩中各侵入岩中角闪石的温度、压力计算,获得的计算结果可大致归为三个阶段,温度为927~940℃、819~852℃、696℃,压力为347~390MPa、179~223MPa和30MPa,对应的形成深度为13~15km、7~8km和1km。根据斜长石晶体群成分剖面的分析及角闪石温压计的计算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个多重岩浆房模型:来自深部幔源的流体形成流体超压将至少二个岩浆房进行活化,并夹带不同岩浆房中的晶体和残余岩浆进行混合形成熔体-流体流迅速上侵冷却就位于地表,伴随着多次脉动及地壳快速抬升完成了坦岭杂岩体的组装过程。在此过程中,研究区地壳在7Myr内抬升了约5km,表明了拆沉作用的发生,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浅部响应。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0年8月12~13日(简称“8·12”过程)和2012年8月16~17日(简称“8·16”过程)青藏高原东坡发生的两次暖区强降水过程,探讨两次暖区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天气学异同条件。结果表明:两次暖区强降水发生前及过程中均受副高的影响,地面有热低压发展和维持,利于能量的积累、不稳定层结和非绝热加热形成,进而引起上升运动;过程期间低层均有垂直于青藏高原东坡的偏东南气流的建立与增强,地形强迫上升运动和低层暖平流引起的上升运动增大和维持。主要差异在于,“8·16”过程中台风“启德”外围的偏东南风持续时间更长,影响区域更偏北,其降水持续时间更长,累计雨量更大。两次暖区强降水过程显示,低层垂直于青藏高原东坡地形的偏东南气流的建立、增强、持续及减弱在此类暖区强降水发生、发展及消亡过程起中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