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9篇 |
免费 | 377篇 |
国内免费 | 7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5篇 |
大气科学 | 54篇 |
地球物理 | 192篇 |
地质学 | 1796篇 |
海洋学 | 401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125篇 |
自然地理 | 1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98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97篇 |
2006年 | 106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5年 | 4篇 |
1947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8年 | 2篇 |
1930年 | 6篇 |
192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是缺氧、富氧事件发生的源动力,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共同作用是沉积事件发生的结果。具体过程为:白垩纪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改变了海陆面积的对比,并引起地球内部大量热能释放和大气中CO_2气体浓度的升高,最终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高和CO_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环境中溶解O_2的降低,缺氧事件随之而产生。同时,海底岩浆喷发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通过海底风化和热液活动,铁元素从岩石圈进入水圈。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_2,并且产生等量的O_2。随着海水中O_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藏南和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典型剖面的数据证实大洋缺氧和富氧发生的韵律性,即缺氧事件之后往往伴随富氧环境的出现。研究认为,白垩纪大洋缺氧和富氧事件是同一原因导致的不同结果,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是其根本制约因素。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缺氧事件和同样由其造成的富氧环境,其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以物理、化学过程为主,后者除此之外还演绎了更为复杂的生物-海洋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62.
运用氮、氧同位素技术判别常州地区地下水氮污染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运用氮、氧同位素技术对常州地区地下水氮的污染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潜水和微承压水中NO3-含量高,平均含量为38.32 mg/L,δ15N为4.818‰~32.834‰,δ18O为12.502‰~20.757‰,反映了多数潜水和微承压水受到了厩肥和污水的污染;中深层承压水(第1承压水、第2承压水、第3承压水)中NO3-含量低,NO3-平均含量为0.52 mg/L,未受到氮污染,δ15N为2.163‰~6.208‰,δ18O为17.051‰~23.201‰,NO3-应主要来源于早期形成时的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63.
Hua-Wei Zhang Gang Zhao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School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2005,5(3):238-244
The abundances of the wide binary pair HD 219175 A and B a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using a line-by-line differential analysis. No evidence for difference has been found in the abundances of Fe, O, Na, Mg, Al, Si, K, Ca, Sc, Ti, V, Cr, Mn, Ni, Cu and Ba. Our results support a phys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 of HD 219175. 相似文献
64.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利用大洋钻探ODP 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1144站时间分辨率高达约290年的沉积物样品,开展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在中更新世距今80~100万年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壳体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变化揭示出,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心,即中更新世革命0.9 Ma左右,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夏季风增强。以中更新世革命为界,水体垂向结构上温跃层和营养跃层的深度从之前的间冰期较浅转变为之后的间冰期较深,底层水与表层水的垂直温度梯度从冰期时较大转变为冰期时较小。轨道尺度上,冰消期时南海北部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变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不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差。千年尺度上,有孔虫的氧碳同位素变化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约0.8 ka和约1.4 ka的气候波动周期。氧同位素0.8 ka滤波显示出: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较强的信号主要出现在间冰期,有时也出现在冰期,与晚第四纪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主要出现在冰期不同,说明中更新世的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尺度的气候周期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千年尺度气候波动的特征变化中。
相似文献
65.
66.
西秦岭中志留统含铀岩系中硅质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产状和成因,本文将西秦岭中志留统含铀岩系中的硅质岩分为,(1) 成岩过程中硅化交代碳酸盐岩所形成的硅质岩,产于碳酸盐岩和泥质岩类所组成的透镜层的顶部或碳酸盐岩层内;(2) 早期成岩阶段形成的纹层状硅质岩,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透镜层底部或呈薄层夹于粉砂岩、泥质岩层中。根据沉积环境分析及硅质岩的化学成分、REE分布模式和氧同位素组成,提出本区硅质岩形成于受大气淡水影响的局限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67.
68.
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快速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组圆柱型SBR反应器进行活性污泥颗粒化培养,接种浓度分别为12 500mg.L-1,4 400mg.L-1和1 800mg.L-1。由于采用逐步缩短沉降时间这一有效措施,系统启动20d后,颗粒污泥初步形成,污泥浓度可达到6 000~8 000mg.L-1,高于普通活性污泥系统,且沉降性能良好,SVI值在50mL.g-1左右。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稳定在0.2~0.25mm。在活性污泥颗粒化的启动试验中,在生物化学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逐步缩短沉淀时间可以加快好氧污泥颗粒化系统的启动。 相似文献
69.
胶东金矿床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胶东四类金矿床(盆地边缘砾岩型、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矿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开展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宏观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相对应,山东金矿床可能有亲岩浆岩和亲沉积盆地两个不同的成矿系统。前者包括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三类金矿床,后者指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二者具有不同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山东亲岩浆岩系列的金矿床,其锶-钕同位素与同时代的幔源岩浆岩一致,碳同位素显示幔源碳和岩浆碳的特征,氧同位素则显示初生水与大气降水不同比例混合的可能性,因此有可能是以CO2为主、富合成矿金属的地幔流体与浅部下渗大气降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与岩浆岩关系不密切、主要受盆地边缘断裂控制的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其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组成均较分散,可能主要与地壳浅部下渗大气降水对上地壳各种岩石淋滤萃取演化而成的成矿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