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7篇
  免费   537篇
  国内免费   616篇
测绘学   432篇
大气科学   623篇
地球物理   459篇
地质学   780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83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6篇
  1961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应用改进的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17年伽师强震群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较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推断出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雁行断裂.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2177个P波初动方向记录,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平均震源机制解.基于Silver的震源模型,由震源谱推断了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及应力降.文中最后用右阶雁行断裂的数值模型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图像,用其解释了序列地震震源机制的多样性和低应力降现象,并认为特定的雁行发震构造与强震的多发性有关.  相似文献   
542.
作为太阳风引起的地磁扰动的系统辨识一文的姊妹篇,本文利用参数系统辨识方法,对太阳风-磁层耦合系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地磁扰动机制的理论研究,地磁扰动被认为是太阳风能量耦合进入磁层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磁层内能量的输运和耗散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太阳风-磁层系统的非线性情况进行了讨论,建立了Dst指数与太阳风参量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给出了由此得到的地磁扰动计算结果.同时还利用1967年2月3—12日和1980年12月16—23日的两次事件,对已得到的函数关系进行了验证和讨论.验证结果不仅对模型的合理性、普适性做了很好的说明,也表明这种非线性函数关系作为定量的地磁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43.
辽西太古代建平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和变质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相似文献   
544.
本文试图采用卫星重力资料和一种新的反演方法来研究地幔的横向密度异常分布.先将密度异常△(r,,(?))在一个三维正交函数系下进行展开,其展开系数待定.然后,根据密度异常与重力扰动位之间的关系建立观测方程组,其中未知向量由密度异常展开系数组成,重力扰动观测向量由 GEM10B 重力模型中的位系数计算而得,并通过适当选取重力位系数的阶数,对观测向量进行滤波.最后,就下地幔(670km——CM 界面)作了实际计算.计算中,重力扰动位阶数取为2——11阶,密度异常展开式的截断阶数取为 K=4和 L=6,求解观测方程组时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结果表明:密度扰动值在670km 不连续面及核幔界面处达到极大值,且在环太平洋地区存在一高密度带,太平洋中部对应于一低密度区,这些特征与 Dziewonski 得到的下地幔三维波速异常分布特征相一致.但是,在南极地区、大西洋及印度洋部分地区,所得的密度异常分布与三维波速异常分布呈负相关,文章就其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45.
川西北花岗岩的冷却过程及其对区域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建康 《地质学报》2009,83(8):1141-1149
川西北地区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北部,产出众多的中生代花岗岩和卡林型金矿,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拟从花岗岩的角度分析这种内在联系,故测定了川西北的羊拱海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达盖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可尔因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黑云母或白云母Ar-Ar年龄,分别得到坪年龄158.7±1.4Ma、185.2±1.4Ma、和157.6±1.2Ma,并参考积累的川西北花岗岩体的年代学数据,绘制了造山带北部、中部、东缘中部几个主要花岗岩体的冷却轨迹。不同构造位置花岗岩体的冷却轨迹表明,从造山带北部到造山带东缘中部,各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依次变新,冷却速率依次变缓,在区域构造运动相对较弱期间,各花岗岩的冷却速率明显降低。由以上特征,本文推断在中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中,构造应力自松潘-甘孜造山带北部向造山带东缘中部传递,各区域先后由造山相对活跃期进入造山相对宁静期。在造山宁静期,构造运动较弱,花岗岩体缓慢冷却,地壳较长时间保持低温状态,利于金的成矿作用。因而,川西北的金矿主要形成于区域花岗岩的缓慢冷却阶段,这可能是金矿与花岗岩时空耦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46.
卢良兆  董永胜 《岩石学报》1998,14(2):140-151
根据显微构造和矿物微区化学成分的详细研究,确定了胶东早元古代荆山群富铝片麻岩中存在平衡组合Grt-Crd-Bt-Sil-Kfs-Pl-Qtz,反映变质峰期Grt+Sil+Qtz→Crd,Bt+Sil+Qtz→Grt+Crd+Kfs+H2O和Pl(An)→Grt(Grs)+Sil+Qtz①等转换反应和Fe-Mg交换反应均基本保持平衡状态。实验资料和地质温压计估算确定其峰期P-T-X关系:P为0.60~0.70GPa,T为700℃~750℃,XGrtMg为0.21~0.26,XCrtCa为0.044~0.053,XCrdMg为0.65~0.72,XBtMg为0.50~0.57,XPlAn为0.285~0.388。但Grt、Bt和Pl又都有明显的微区成分变化,反映峰期后降温过程各种交换反应的效应,其封闭温度在500℃~600℃之间,压力为0.40~0.50GPa。研究确立逆时针的PTt轨迹,其样式反映早元古代陆缘壳内拗陷带的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547.
冀西北石榴基性麻粒岩中辉石的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西北石榴基性麻粒岩中的辉石可分为三个世代。第一世代的单斜和斜方辉石包裹于石榴石变斑晶中,它们形成的温压条件为 T=750~830℃, P=1.0~1.26GPa。第二世代的单斜和斜方辉石分布于基质中,它们和斜长石常构成120°交角的稳定共生结构, 形成条件 T=780~860℃,P=0.83~0.92GPa。第三世代的辉石产于石榴石的冠状反应边内, 形成条件T=720~750℃, P=0.554~0.679GPa。从第一世代单斜辉石到第三世代单斜辉石,它们的Al  相似文献   
548.
运用三维有限单元法,探索地壳结构的非均匀性对地壳应力场的影响.假定分层地壳结构中镶嵌高速块体,低速块体,高、低速块体3种情况,分别计算壳内平均应力与水平剪应力的变化图像.结果表明:高速块体单独存在可导致高应力在高速体内的局部集中,并在其边缘和四个角区形成应力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低速体单独存在时,由于低速体本身不能积累应力,而其上部的应力集中程度不大,难以形成强震;高、低速体的同时存在则有利于高应力在高速体内的高度集中和在高速体外的地壳上、下部的相对集中,形成对大地震孕育、发生更加有利的条件.本文结果与邢台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图像吻合甚好.  相似文献   
549.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虚拟质点建模方式,旨在实现地球外部重力场的快速精密赋值.其基本思想在于:根据内部场源与外部场的频谱响应关系,视质点系为若干子系组成,让其中每个子系具有与外部场的相应频段分量响应的谱频特性.质点系的频谱响应性质将会大大削弱通常质点模型产生的所谓且Runge现象:泄漏与增频,从而显著提高逼近精度.文中还详细讨论了频谱响应质点模型的原理和构制方法,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和估算.  相似文献   
550.
利用武汉电离层观象台高频多普勒台阵的覆盖太阳活动高、低年份,长达5年的连续观测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电离层声重波扰动(TID)的传播参量,通过这些参量对武汉地区电离层扰动形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到的中尺度电离层声重波扰动(MSTID)存在二个显著季变化,在传播速度和周期上有明显差异的优势传播方向:一个指向东北方,传播的方位角主要分布在30°─70°之间(0°为正北,以顺时针方向表示传播方位角),它在夏季出现率最大,冬季基本消失;另一个优势方向指向正南,方位角主要分布在150°─220°范围,主要出现在冬季.文中还给出了MSTID的年、日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变化特性的可能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