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6篇 |
免费 | 322篇 |
国内免费 | 4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1篇 |
大气科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554篇 |
地质学 | 1275篇 |
海洋学 | 171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98篇 |
自然地理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97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95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6篇 |
197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相似文献
992.
印度洋经历过复杂的构造演化,其中3次重大的三联点和洋中脊跃迁、板块重组对印度洋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Gplates板块重建技术和古水深数据,并融合前人热点和年代学研究结果,重点探讨了120 Ma、90 Ma、84 Ma、65 Ma、40 Ma、24 Ma和15 Ma发生在印度洋的重大构造事件,讨论了这些构造事件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构造特征上的关联,探讨了西南印度洋不同演化阶段的两种海底热液成矿模式,即早期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相关的热点成矿模式和后期海洋核杂岩相关的湿点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93.
作为扬子、华夏古板块的结合带 ,奠基于四堡—晋宁期形成的陆间造山带 ,表现出有别于两翼而独特的地球物理、地质构造特征。其发展演化主要是伴随华南板块的形成过程 ,历史比较复杂。由于活动性较大、多期次裂谷、造山作用和多期岩浆活动 ,使结合带成为一条深源岩浆活动带。结合带的构造—岩浆—成矿基本特点表明 ,燕山期的成矿作用具“成因多类型 ,定位多部位”特点 ,是一条潜在的巨大弧型斑岩成矿带。 相似文献
994.
李湾铜多金属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与矿区岩浆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该区侵入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总碱(K2O+Na2O)和K2O含量,低MgO、TiO 2和P2O5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高场强元素(Zr、Hf、Nb和Y),亏损Ba、P、Ti,轻稀土富集、亏损重稀土等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前者形成于123.4±2.4Ma,后者形成于122.6±1.3Ma,这与长江中下游125±5Ma岩浆活动及成矿事件一致。两者的锆石稀土元素配分均显示典型的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Ce正异常、Eu负异常特征。前者相对后者锆石的Ce4+/Ce3+要高,其均值为345,显示其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锆石Ti温度计计算显示两者形成温度大体一致,为703~748℃范围内。同时钾长花岗岩锆石均具有均一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均值为-4.7,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118~1356Ma,较高的εHf(t)值,指示源区可能有地幔物质的贡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该区闪长岩可能是板块后撤过程中残留的洋壳与地幔物质的混合,而附近的钾长花岗岩则是陆壳部分熔融与地幔混溶的结果,两者均位于太平洋板块125Ma前后俯冲后撤形成的拉张背景中。 相似文献
995.
分析了四川南部晚二叠世聚煤盆地的前期构造环境背景。应用趋势面分析、厚度-相法结合其它地质因素的综合研究,将聚煤盆地的同沉积构造按地理位置、展布方向、规模大小与活动性质等分为4组16个构造单元。并按隆起与坳陷、断裂阐述了具体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体系、沉积相带展布和聚煤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6.
新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早二叠世深水遗迹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下二叠统比尤勒提群中部首次发现了大量深水遗迹化石,主要包括Glockeria Ksiazkiewicz1968,Helminthoida sp.,Megagrapton sp.,Paleodictyon sp.,Paleodictyon(Glenodictyum)Croaticum Ulchman1995,Planolites sp.,Protopaleodictyon sp.,Scalaritubamissouriensis Weller1899,Spirophycus sp.等,代表典型深海环境的Nereites遗迹相。根据对温古尔剖面的研究,比尤勒提群下部为浅海陆棚相砂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晶灰岩等;而含丰富遗迹化石的比尤勒提群中部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的浊积岩系夹少量硅质岩,并且在浊积扇的不同位置所产遗迹组合类型也明显不同,扇根以觅食迹为主,含大量穿相分子,扇中开始出现牧食迹,扇梢则出现特征的耕作迹;比尤勒提群上部为浅海陆棚-滨海相沉积的硅质灰岩、泥晶灰岩和砂质灰岩及粉砂质泥岩、钙质砂岩等。该套遗迹化石组合与深海浊积事件密切相关,同时表明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早二叠世时期存在一个陆棚浅海-深海盆地沉积环境,晚二叠世时期海水向西退去形成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997.
印度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的俯冲前缘和俯冲形态,对认识高原构造变形、隆升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青藏高原西缘分布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TW-80测线和Y2台网)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接收函数H-κ网格搜索与CCP叠加方法,对研究区地壳结构进行成像.结果显示:(1)研究区西侧北西—南东向剖面(剖面1,2),狮泉河逆冲断裂带以南,深度67~80 km范围内均观测到连续的Moho界面;40~55 km范围内存在另一组横向上可连续追踪的界面,其形态与之下Moho面横向变化趋势近乎平行;(2)研究区东侧剖面3下方,Moho面从南端喀喇昆仑断裂带下方向北逐渐加深,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增至大约67 km,进入拉萨块体至台站WT20和WT03下方至最深75~80 km,然后向北有所抬升.基于成像结果和岩石学研究成果推测藏南块体下方,自西向东均存在俯冲印度板块下地壳的榴辉岩化现象,可以用来指示印度板块地壳尺度的俯冲前缘,其在青藏高原西部(约80°E)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向东逐步递减至拉萨块体中部.
相似文献998.
999.
胶莱坳陷主要断裂系统与动力学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莱坳陷是发育在鲁东隆起上的一个中生代断陷盆地,在对盆地主要断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坳陷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边界断层尤其是郯城-庐江断裂带煌控制,经历了3个受不同地球动力学条件控制的演化阶段,古生代-中生代为陆-陆碰撞与板内造山运动阶段;白垩纪为郯庐断裂右旋剪切作用阶段,该时期是坳陷总体抬升时期,局部形成了早第三纪次凹(洼陷)对于如胶莱坳陷等这种后期剥蚀较强烈并经历了复杂的盆地动力学演化过程的残余 相似文献
1000.
华南板块地处西太平洋俯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地带, 经历了三叠纪特提斯洋关闭导致的陆-陆碰撞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过程。然而, 关于华南板块内部复杂变形和丰富岩浆作用的构造属性, 对应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记录等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本文通过华南中部湘中南地区发育的大型叠加褶皱系统的构造解析、相关断层滑动矢量构造反演, 结合同构造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恢复两期褶皱的变形样式和叠加机制, 建立华南中部早中生代两期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及其构造应力场。其中, 鉴别出两期叠加构造中早期E–W/WNW向褶皱与三叠纪岩浆系统, 受控于NE–SW向挤压应力场, 与三叠纪华南南部与印支地块碰撞、北部与华北地块碰撞事件相协调; 晚期近NE/NEN向褶皱近直交地叠加在近早期褶皱之上, 形成穹-盆(dome-basin)样式的大型叠加褶皱系统, 这期褶皱受控于NWW–SEE向的挤压应力场, 结合卷入变形的地层关系和岩浆岩年代学数据, 确定了大致形成与中—晚侏罗世, 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事件。大型叠加褶皱样式的建立和两期褶皱变形事件的鉴别, 对华南陆内复杂变形的过程和动力学背景的解释提出重要的时空约束, 对理解华南陆内造山作用乃至中国东部的早中生代构造序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