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58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61.
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广泛应用于古气候与古环境的重建。本研究选取辽南地区3个红色风化壳剖面,运用扫描电镜对其石英颗粒表面化学成因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化学成因特征构建化学作用度函数并建立量化指标,以揭示气候因子对石英颗粒表面改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辽南地区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石英颗粒表面化学成因的特征以代表湿热气候的高能化学环境为主,指示风化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湿热的气候环境;将石英颗粒表面化学作用度与化学蚀变指数(CIA)进行比较,两者具备较强对应关系,且变化趋势呈现出很好的同步性,具有较强拟合性,进一步证明了石英颗粒表面化学作用度对气候环境的指示作用;对比各剖面化学作用度,剖面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整体来看,辽南中部红色风化壳发育程度最高,东、西部红色风化壳发育程度次之。  相似文献   
262.
石灰膨胀土团聚体微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灰改良土为团聚体骨架结构,骨架是由团聚体构成,孔隙是由团聚体间的孔隙和团聚体内部微孔隙组成,粒间孔包括胶结物孔隙和压实时团聚体之间形成的孔隙。实验证明团聚体越小越有利于石灰与土的结合,微结构为链状结构;石灰掺量主要影响团聚体的表面微结构。在饱和状态时,钙离子浸入团聚体的内部,团聚体的内层也出现与外层类似结构。相同石灰掺量的样品,饱和状态和非饱和状态时钙的重量相对含量的分布有不同,非饱和状态时表面的钙相对较多,越往内部越少,内外差异很大;而饱和状态时,外层的钙比内层稍多,内外差异较小,团聚体内部形成较大的微集聚体。  相似文献   
263.
页岩储层中的有机质不仅是生成烃类的核心要素,也是生成孔隙的关键因素.前人对于有机质类型的评价表明,不同有机质类型的生烃及成孔能力差异明显.但前人对于有机质类型的识别及评价工作主要以有机地球化学的方式进行有损测试,因此无法在显微尺度上定量评价有机质的类型及含量分布.以四川盆地威远气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基于二维大...  相似文献   
264.
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红鳍东方幼鱼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红鳍东方消化道组织基本上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四层。口咽腔和食道前部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有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和味蕾分布。食道后部、胃、小肠和直肠的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胃 J型 ,没有胃腺存在 ,但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分泌细胞。小肠前部纵行粘膜褶发达 ,Z型 ,而后部粘膜褶不发达 ;直肠粘膜褶也很发达 ,为单个的乳头状突起。在食道与胃、胃与小肠、小肠与直肠之间均有括约肌。  相似文献   
265.
基于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方法研究页岩有机孔三维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页岩中纳米级有机孔的大小直接影响页岩气含气量,其连通性亦对气体运移和开采至关重要。本文选择漆辽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在纳米尺度上(10 nm)进行有机孔结构的三维重构。研究结果表明:(1)FIB-SEM方法适用于微米级页岩的纳米(3 nm)孔隙结构特征研究。(2)蜂窝状有机孔发育均匀,孔径集中于10~200 nm,连通性较差;界面有机孔孔径集中于200~300 nm,局部连通性较好。(3)页岩总孔隙度与有机质含量成正比。研究认为,对于以有机孔为重要储集空间的页岩,有机质分布越集中,连续性越好,研究孔隙度的表征单元体尺度越小。  相似文献   
266.
采用透射电镜高分辨反射电子衍射,扫描电镜形貌观察,X射线衍射等不同方法测试了不同Mg含量的N型氮化镓薄膜的结构。几种测定方法的比较表明,高分辨反射电子衍射是确定厚衬底的薄膜结构的快速而简便的方法,材料的杂质和缺陷是影响其光电导性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7.
孟洁  李妍 《岩矿测试》2014,33(6):876-884
近几年来,金属有机配合物(MOFs)作为环境中痕量多环芳烃(PAHs)的吸附预富集材料仅局限于几种经典的配合物,在实际的分离检测过程中,很少能分析分离结构性质相似的目标物,对相近性质目标物的吸附选择性较差。本文选择配体5-氨基间苯二甲酸以及主体锌离子和铜离子为原料,应用溶剂热合成法合成两种金属有机配合物:锌-5-氨基间苯二甲酸和铜-5-氨基间苯二甲酸,研究了主体不同的配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预富集10种PAHs的吸附效果、吸附行为和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①两种金属配合物对PAHs的平衡吸附量均在30 mg/g以上,在40 h内对PAHs的吸附率达75%以上,吸附选择性因子(αij)最高可达11.4,高于经典MOF-5材料(αij=10.9);两种配合物吸附PAHs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的范围为0.9179~0.9995;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②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表明,锌-5-氨基间苯二甲酸和铜-5-氨基间苯二甲酸分别呈棒状和块状结构,且颗粒大小均匀一致,都可以作为选择性预富集材料应用于吸附结构相似的混合PAHs,并通过优化后作为色谱柱固定相分析分离检测PAHs。由于锌-5-氨基间苯二甲酸和铜-5-氨基间苯二甲酸比表面积分别为20.392 m2/g和7.44 m2/g,锌-5-氨基间苯二甲酸的预富集能力和吸附效果均优于铜-5-氨基间苯二甲酸,且锌-5-氨基间苯二甲酸对PAHs的吸附效果相近,可以作为预富集材料使用,而铜-5-氨基间苯二甲酸对PAHs的吸附存在差异,可以作为选择性吸附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268.
岩爆形成机制与判据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根据岩爆实例调研,详细地描述了岩爆破坏的几何形态特征,并通过岩爆岩石断口扫描电镜分析和岩爆岩石力学测试等研究,总结出岩爆形成的力学机制主要有压致拉裂,压致剪切拉裂,弯曲鼓折(溃屈)等3种基本类型。现场测试结果则表明,岩爆发生时,其判据σθ/Rb至少应大于0.3。  相似文献   
269.
氧化亚铁硫杆菌作用下形成的黄钾铁矾的SEM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黄钾铁矾是金属硫化物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形成的主要次生矿物。很多研究表明,金属硫化物矿区广泛发育的氧化亚铁硫杆菌会影响金属硫化物的氧化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为讨论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黄钾铁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设计了两组平行实验制备黄钾铁矾:一种采用化学方法合成黄钾铁矾,另一种在相同条件下接种氧化亚铁硫杆菌合成黄钾铁矾。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等技术对两种实验获得的黄钾铁矾进行定性分析和形貌观察。结果表明:在氧化亚铁硫杆菌充分繁殖的条件下,细菌的参与更利于黄钾铁矾的形成;Fe^2+的氧化速率可能是影响黄钾铁矾结晶的主要因素,氧化亚铁硫杆菌通过提高Fe^2+的供应速度促使黄钾铁矾快速结晶,细菌作用下形成的黄钾铁矾结晶程度好于纯化学方法制备的黄钾铁矾。  相似文献   
270.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流体的扫描电镜(能谱)约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文章通过对碰撞造山型斑岩铜矿床———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的2个典型矿床(驱龙和厅宫)早期钾化石英脉中多相包裹体的扫描电镜/能谱研究,有效地弥补了以往研究中遗漏的成矿流体中有用组分信息,对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扫描电镜/能谱研究表明,驱龙、厅宫矿床中多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除常见的石盐及钾盐外,还含有重晶石、方解石、黄铜矿、钛铁矿及其他以Fe、Cu_Fe为主要元素的未知矿物。这些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为富含Cu、Fe、Ti、Mn、S等成矿元素的高氧化态岩浆热液;黄铜矿、钛铁矿、重晶石等子矿物与石盐、钾盐子矿物共同产出,暗示直接从斑岩岩浆中出溶的高盐度流体是成矿物质组分搬运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