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0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606篇
测绘学   201篇
大气科学   302篇
地球物理   466篇
地质学   1513篇
海洋学   42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39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基于球形固结模型的桩端后注浆残余应力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苗  何景愈  房凯 《岩土力学》2012,33(9):2671-2676
基于球形空腔扩张及一维径向固结理论,对桩端后注浆桩的桩端注浆残余应力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了残余应力的消散过程,在负指数衰减的初始超孔隙压力分布基础上,得到了残余应力随时间及扩散半径消散的解析解;同时将提出的方法与未考虑浆液扩散半径影响的简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对模型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参数分析显示,流变指数、稠度系数、土体的压缩模量及固结时间是影响注浆残余应力的关键因素;另外,通过试验实测数据对新方法及简化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计算方法能有效地模拟后注浆残余应力的消散。其研究结果对后注浆残余应力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3.
一些有机物对Pb,Zn,Cu迁移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04.
试样经高温焙烧、碱熔分解,铁、铜、锰、钴、镍、钛、铋、镁等元素呈氢氧化物沉淀而与钨、钼分离;在0.25mol/L硫酸—0.04g/L二苯乙醇酸—0.10g/L二苯胍—20g/L氯酸钠底液中,钼、钨分别于约-0.25V(对饱和甘汞电极钼峰电位)、-0.85V(钨峰电位)产生灵敏的平行催化波,根据极限扩散电流的相对大小(选定区间内峰谷间的垂直距离)同时测定这两种元素。方法样品的测定下限:W(X0+3S)=0.086×10-6,Mo(X0+3S)=0.099×10-6;准确度(RE)≤±10.53%,精密度(RSD)≤7.72%。此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土壤及岩石等样品中ω(Mo或W)/10-6=(0.10~500)×10-6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5.
实验较好地模拟了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SiO2“释放-局部迁移”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400℃条件下,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在韧性剪切作用下分解,解释出大量SiO2,在成矿流体的参与下发生局部迁移,聚集。要使SiO2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富集,还需要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如脆性剪切变形)。  相似文献   
106.
土中水分的蒸发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中水分的蒸发是含水量动态减小的过程,伴随着土结构、应力和应变状态的演化,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是一些工程问题的直接诱因.以初始饱和的黏土试样为研究对象,在控制环境温度(25 ~45℃)和试样初始厚度(5 ~11mm)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干燥试验.通过监测试样在干燥过程中的失水量变化,获得了试样的蒸发曲线.结...  相似文献   
107.
贵州乌江渡水电站至楠木渡磷迁移转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9年3月~4月对排入乌江的废水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废水总磷浓度高、强度大且相当稳定,严重污染了乌江的水质.乌江总磷的主要来源是流域内磷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渣且废水中大颗粒总磷含量高.本文通过乌江总磷的分布特征,总磷的存在形态,分析总磷在乌江的迁移转化机制.乌江总磷在迁移转化过程中主要是在水动力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8.
常翱飞  丁兴 《岩石学报》2020,36(1):99-112
热扩散在地质过程中是否发挥重要作用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回顾了热扩散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重点总结了热扩散驱动的元素和同位素行为规律,并探讨了温度、硅酸盐组分、压力和氧逸度等因素对热扩散行为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稳定热梯度下的硅酸盐热扩散效应类似于结晶分异或AFC过程,可以造成轻、重同位素分别在高温端和低温端富集,而主、微量元素的扩散方向则取决于两端化学势的高低和熔体中的电价平衡。从基性岩浆到酸性岩浆,熔体聚合度增大,黏度增加,热扩散速率明显降低,成网元素的热扩散效应减弱,变网元素则反之;水、氟、氯和硫化氢等挥发组分能增加熔体的非桥氧比例,降低熔体聚合度,因而能显著增强硅酸盐熔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热扩散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当前硅酸盐体系热扩散研究中存在的五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即:1)对不同硅酸盐体系的热扩散规律的研究还不够全面;2)对微量元素的热扩散行为认识不足;3)硅酸盐体系热扩散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尺度还不够明确;4)热扩散作用的地质与地球化学关键识别标志有待确立;5)硅酸盐体系热扩散作用的理论模型有待建立。尽管硅酸盐体系热扩散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热扩散是地质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成分分异机制。这种机制会造成岩浆房或岩浆通道中的元素分异和同位素分馏,可能对于一些成分分异的岩石和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河流水沙运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道内水流和泥沙是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载体,研究河道内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以及水沙运动对其影响对于治理日益恶化的河流水环境非常重要。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动态,对水沙运动作用下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试验研究、作用机理、理论模式和数学模型等进行了总结和概述,重点对几种典型的理论模式和数学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目前河流水沙运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效应相关研究存在试验方法比较局限、作用机理存在分歧、理论模式和数学模型不完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室内和野外试验技术创新、颗粒界面动力学的微观探索以及污染物在上下覆水和界面上迁移转化理论研究。对河流水沙运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效应研究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0.
对赤道东北太平洋海域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等营养盐的剖面分布三个航次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在采样深度内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解以硝化作用为主.在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都存在着极陡的浓度梯度, Fick扩散定理的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的海底扩散通量分别为- 886.45~ 42.62 μ mol/(m2· d)、- 3.04~ 5.83 μ mol/(m2· d)和- 189.43~ 21.05 μ mol/(m2· d),且硅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是从沉积物向底层水体扩散,是底层水体营养盐的来源之一;研究区内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的海底扩散通量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这可能与因全球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沉积环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