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1篇 |
免费 | 353篇 |
国内免费 | 2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13篇 |
地球物理 | 72篇 |
地质学 | 1377篇 |
海洋学 | 441篇 |
综合类 | 112篇 |
自然地理 | 1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粒度分析资料是一个传统的划相指标,洪积扇储层的概率粒度曲线以其粗粒度、宽区间、低斜率为特征.洪积扇主槽样品的概率粒度曲线Ф值从-6~+6,而一般河道样品的概率粒度曲线Ф值一般都大于0,粒度曲线斜率相对陡.体现了洪积扇沉积物颗粒粗细混杂、粒级分选极差的特点.洪积扇样品概率粒度曲线的截点一般也多于河道样品的曲线Ф值截点.以克拉玛依油田西北缘七区储层的洪(冲)积扇沉积为例,以粒度平均值MZ、粒度标准偏差SI、偏度SKI和峰态KG等4项粒度参数为准,运用粒度资料建立了洪积扇的福里德曼模式和萨胡洪积扇沉积环境判别图,通过与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对比,认为洪积扇样品具有偏度与标准偏差都大的特点,在弗里德曼离散图上判别洪(冲)积扇沉积环境界限是明显的,该模式对克拉玛依组洪积扇相划分是可行的,对其他地区类似洪积扇的划相工作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2.
渤海湾西南岸大口河口至马颊河口一线分布着大口河岛、高坨子、棘家堡子和汪子岛等贝壳堤(岛)。以2003年10月10-12日发生的50年一遇的温带风暴潮为动力条件,结合对历史文献、海图、卫星影像等资料的分析,利用FVCOM和SWAN数值模式,耦合模拟了黄河废弃三角洲不同时期代表性岸线形态约束下贝壳堤近岸的波浪、潮流等动力响应特征。贝壳堤的规模、形态、分布等受特殊的岸线形态、海滩物质组成以及由ENE、NE强风驱动的风暴潮动力场等所控制。由于黄骅港和滨州港超长防波堤的掩护作用,在同等风暴潮强度下,贝壳堤近岸的潮位、流速和波高均有所减小,有利于贝壳堤的加积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3.
华北南部晚古生代陆表海的沉积充填、聚煤特征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华北南部晚古生代煤系为海退型剖面,沉积环境演化为由陆表海碳酸盐—碎屑海岸、碎屑潮坪至被河流三角洲充填的半咸水海湾。晚石炭世中期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区因拉张分离出现了陆表海,陆源碎屑自北向南的充填表明北方蒙古—西伯利亚板块向华北板块北缘的对接俯冲。沉积中心和聚煤作用随之自北向南迁移,因此在华北南部集中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聚煤最有利的沉积环境是海退形成的滨海平原和河流注入浅水海湾形成的三角洲平原。煤变质带自本区中部向南递减表明三叠纪沉积中心向北迁移,表明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地块以及华南板块的对接拼合时间可能发生在煤系形成之后至三叠纪以前,海西末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54.
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下白垩统构造特征与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入研究洪浩尔舒特凹陷大量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证实这一半地堑相似于北美东部裂谷,而不同于东非裂谷。同时发现边界断层各段位移量最小处为古河流入口地点,后者堆积横向的粗粒三角洲,使断陷被分割成若干次凹,导致构造和沉积的复杂化。断陷中,体系域发育受枢纽断层控制,LST主要分布于下降盘。在等时格架内,进行地震地层学-沉积相分析是掌握储层分布,揭示深部、隐蔽油藏的有力手段。最后判定该凹陷远景在于勘探LST的多种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55.
1128年以前淮河是位于我国东部独立入黄海的一条大河。1128年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夺淮入黄海,结束了淮河三角洲的活动。尽管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回归渤海,但是1851年洪泽湖大堤决口,此后淮河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根据近几十年来苏北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及淮河、江苏近岸海洋水文状况,推测7000aB.P.~1128年形成的淮河三角洲形成、演化和特征。1128年以前淮河口及其附近海域东北向和东北偏北向波浪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沉积物优势运移方向为SSE,河口南侧形成两条延伸很远的海岸砂堤(障壁坝-海滩脊),其内侧为泻湖和海岸低地,形成一个明显不对称的淮河三角洲。淮河三角洲发育历经两个阶段: 早期阶段为7000~3500aB.P. ,东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晚期阶段3500aB.P.~1128年西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相似文献
956.
957.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以松辽盆地北部永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我国古代的松辽盆地和现代的鄱阳湖等大型坳陷湖盆内发现的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的骨架砂体类型、垂向沉积层序及相带分异等方面与正常三角洲存在很大的差异,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地下岩芯、测井、地震等资料精细解剖及分析表明,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发育大量、密集、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砂体连续且水下延伸较远, 直至消失变成薄的水下薄层砂(河口坝或席状砂)。每支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由中心向两侧及前方:水下分流河道→薄层砂核部→薄层砂边缘→水下分流间湾的平面微(能量)相序列, 形成三角洲前缘“河控带状体”。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不同的相位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沉积模式, 由岸向湖依次发育高低水位间过渡带“近岸沉积”模式、近岸浅水带“河控带状体”模式、中岸中等水深带“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薄层砂”模式和远岸深水带“浪控席状砂”模式。 相似文献
958.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盆地是一个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叠合盆地,三叠纪时期处于稳定克拉通大陆边缘拗陷阶段,沉积区基底构造稳定,坡度平缓,发育大型的浅水三角洲。利用钻井、地震以及古生物资料,明确了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与沉积特征:平面上具有三角洲平原分布广、三角洲前缘欠发育、无前积现象等特征;纵向上具有相漂移、地层厚度大、三角洲平原薄煤层普遍发育等特点;沉积作用以单向水流作用为主,正旋回的分支流水道砂体广泛发育;三角洲砂岩分布广,成分成熟较高,但分选磨圆差-中等,互层泥岩中陆源碎屑有机组分丰富,体现了浅水、快速堆积、远距离搬运的特点。平面上西北陆架North Carnarvon以及Browse主力三角洲砂体位于中晚三叠世卡尼期-诺瑞期;而Bonaparte盆地主力砂体位于中三叠世拉丁期-卡尼期。晚三叠世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部普遍发生抬升,导致Browse盆地与Bonaparte盆地三叠系发育不全,三角洲规模较小;而西北陆架西南部North Carnarvon盆地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大,且发育大型三角洲。Pilbara地块、Yilgarn地块以及Kimberley地块为源区三大古陆,其中Pilbara地块与Yilgarn地块大多出露太古代花岗岩类,Kimberley地块以元古代变质结晶岩和沉积岩为主,为盆地提供了充足的碎屑沉积物。利用岩矿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探讨了大型三角洲的碎屑物来源:North Carnarvon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Pilbara以及Yilgarn地块,Browse以及Bonaparte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Kimberley地块。研究成果表明,在三叠纪全球温室气候背景条件下,特提斯南缘具有发育大型三角洲的特殊古地理背景;大型三角洲发育的地质条件除充足的降雨与丰富的物源供给外,还必须具有稳定持续沉降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59.
本区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一套过渡环境的沉积.太原组为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环境.区内主要煤层的聚煤特征为太原组中的15、9及8号煤层均为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的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山西组的6号煤层为层位较稳定.厚度有些变化的较稳定部分可系煤系. 相似文献
960.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积研究是目前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岩心及测井曲线分析,揭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南部地区新近系深水沉积体系特征.基于不同属性的层序界面识别,研究区划分出SQ1-SQ6共6个三级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进而总结出研究区深水沉积模式.研究区除堆积正常半深海-深海泥岩外,还广泛发育海底扇沉积,海底扇由浊积水道和海底扇朵体组成,其中水道分支少、弯度大,外部形态类似曲流河;朵体平面上成朵叶状分布,可以划分为末端朵体和决口扇朵体.研究区新近系地层自下向上由老到新,相对海平面先下降再上升,SQ1-SQ4层序以海底扇朵体沉积为主,SQ5-SQ6层序以浊积水道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