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杜甫在四川盆地内生活了8年多,留下了许多有关环境地质及生态环境的诗篇。根据杜诗的记述,对比了四川盆地的古今环境变化,指出维护地球上生物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2.
城市热岛效应是当前城市气候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热点。研究使用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获取城市建成区信息和反演亮度温度,进而评价成都平原6个中等城市的热岛强度、热岛发育程度以及空间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评价初期→评价中期→评价末期"过程中,成都平原6个中等城市的热岛强度前期增强、后期减弱;城市旧城区的热岛规模普遍减小,这说明,旧城区热环境有所改善,而城市扩展区的热岛规模普遍增大,是因城市扩展明显改变了地表自然环境,导致热岛效应出现,这与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规律基本一致。绵阳等城市的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城市规模扩大,只要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并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热岛效应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63.
成都平原区位于四川省盆地中部,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近年来,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在成都平原区有着较快的发展,但对区内的地源热泵系统热能交换形式缺少适宜性的分区,在选择系统热能交换形式上缺少依据.根据成都平原区地源热泵系统热能交换形式对其适宜性进行初步划分,以供成都平原区热泵系统热能交换形式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汶川地震后两年,成都平原多个县区出现地面塌陷。就地质环境而言,成都平原不具备自然地下空洞引发大型地面塌陷的地质条件。现有地面塌陷均为人为地下空洞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下引发。汶川地震缩短了产生地面塌陷的时间,致使成都平原在地震后两年内较高频率发生小规模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65.
基于1981~2018年成都平原经济区44个气象站点霾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霾日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城市群霾日综合评估模型范式对区域空气质量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平原经济区高霾日多集中在德阳、成都和乐山等城市地区,冬季霾日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2)1991~2000年为成都平原经济区霾日数的高发阶段,2011~2018年霾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3)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和小波分析均揭示出成都平原经济区霾日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资阳、成都、遂宁下降最快,仅绵阳北部呈小幅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6.
水流湍急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径直弯转全长735公里滋润两岸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岷江,我国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之一,素有川西"母亲河"之称。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  相似文献   
67.
成都平原典型土系分类与其生产性和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国际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单元的划分原理和方法 ,研究建立了成都平原的土系。本文介绍了其中的长丘系、水口村系和界牌系等三个典型土系 ,并分别划分了其所属土族。通过研究土系的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壤的生产性能 ,使土系划分在农业生产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上更有实用性。同时在土族划分上采用土壤微形态技术 ,使其划分依据更科学。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土壤基层分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杜甫在四川盆地内生活了8年多,留下了许多有关环境地质及生态环境的诗篇。根据杜诗的记述,对比了四川盆地的古今环境变化,指出维护地球上生物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9.
四川气候区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气候与农林水利地理各项问题,均有密切关系,气候区域之划分旨在于谋所以改进土地利用,增加农产,以及鼓励移民之道。此项气候分区工作之是否能完成,与是否认为尽善尽美,须视分区范围内之先决条件是否具备。先决条件有四,即第一,测候站之分布,是否均匀而足数(量);第二,测得之纪录,是否精确而可靠(质);第三,纪录之时期,是否久长而完整(年数);第四,上述三项之外,分区时所采用之大部份材料,能否选取同一时期(此为整理纪录及绘制气候图时之最重要者)是也。作者于入川之初,即已注意四川气候上之若干特点,当时以川省各县测候所成立未久,纪录未足,不便从  相似文献   
70.
笔者从汶川大地震的成因出发,根据地震序列的类型、发生大地震的时间尺度和都江堰-江油断裂带对地震波的消减,以及成都平原特殊的地壳结构,认为发生大地震或大余震对成都平原的影响有限。在大地震后,随着地壳应力场的改变,可能在成都平原引发小地震,应加强对熊坡活动断裂等的监测,以及附近房地产等工程建设的管理,提高民众的防震意识。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并不是都很明显。单一动物的异常行为,如蟾蜍或青蛙迁徙,不能构成预测地震的依据。大地震诱因是很复杂的,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