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0篇 |
免费 | 1224篇 |
国内免费 | 5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20篇 |
大气科学 | 583篇 |
地球物理 | 1012篇 |
地质学 | 1866篇 |
海洋学 | 446篇 |
天文学 | 468篇 |
综合类 | 492篇 |
自然地理 | 3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6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203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235篇 |
2019年 | 221篇 |
2018年 | 176篇 |
2017年 | 165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196篇 |
2014年 | 344篇 |
2013年 | 271篇 |
2012年 | 295篇 |
2011年 | 296篇 |
2010年 | 316篇 |
2009年 | 298篇 |
2008年 | 306篇 |
2007年 | 247篇 |
2006年 | 218篇 |
2005年 | 223篇 |
2004年 | 181篇 |
2003年 | 147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41篇 |
2000年 | 103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68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5篇 |
1965年 | 6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激发极化驰豫时间是孔隙大小的函数,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对激发极化衰减曲线进行多指数反演,得到光滑的驰豫时间谱,该谱呈现多峰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溶质对该谱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溶质离子的扩散系数不同所致.对于同一块岩心,衰减谱随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向小驰豫时间方向移动.结合岩心地层因素F,研究了激发极化驰豫时间几何平均值Tg与岩石的渗透率K的关系,结果表明,logK和log(T1/2g/F)、log(Tg/F)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2.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下二门油田的油气成藏机理,利用包裹体、平衡剖面和生烃史模拟等技术,详细分析了其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早期(古近纪核二末期至核一末期)油气小规模缓慢充注,形成早期小规模油气藏;中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受差异抬升构造运动影响,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形成中期大规模原生背斜油气藏;晚期(新近纪上寺组沉积末期)断裂发育,早、中期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同时深凹区核三下、上段生成的高成熟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补给,油气大规模沿断层向上运移,遇遮挡形成大量次生油气藏和气藏。 相似文献
103.
104.
幔源CO_2释出机理、脱气模式及成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幔源CO2如何从地幔岩浆中脱出并进入沉积地层中形成CO2气藏聚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前缘方向。研究表明,地幔深部的碱性玄武岩浆和碱性岩浆才是深部流体和CO2等挥发份大量赋存、渗滤和释出的场所。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和火山通道等是CO2释放和聚集的有利位置,岩浆期后和岩浆衰弱期的热液活动阶段是CO2大量释放和聚集的有利时期。幔源CO2进入沉积盆地中具有3种脱气模式,即沿岩石圈断裂直接脱气模式、热流底辟体脱气模式和壳内岩浆房-基底断裂组合脱气模式。CO2的固有物化性质决定其运移相态多样,具有运移和聚集过程同步的特征。只有在满足大量的化学消耗及地层水或原油的溶解和耗散之后才能形成CO2有效聚集。幔源CO2成藏和分布主要受岩浆气源体和气源断裂体系的控制。今后,在超临界CO2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作用、CO2与深大断裂及火山岩的关系、CO2脱气运移机制、CO与常规烃类油气的耦合差异成藏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5.
黄茨大型滑坡的预报及其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茨滑坡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规模巨大,地形复杂。我们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对其进行了多方位的全面监测,大大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依据本变形功率理论和岩蠕变理论,提出了一套预报滑坡剧滑时间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对黄茨大型滑坡剧滑时间做出了准确的预报,同时还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可供今后进行滑坡预报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6.
渭河断裂西段活动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渭河断裂是一条纵贯渭河盆地中部的大断裂,对渭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乃至盆地内的地震活动都具有控制作用。本文将宝鸡峡口以东,西安市草滩镇以西的渭河断裂西段作为研究区。从渭河断裂北侧黄土台源地貌存在的分级现象、自西向东渭河断裂新近系错距大小非均匀变化、渭河断裂西段断坎地貌差异等方面的分析,讨论了渭河断裂西段存在的活动差异性,认为以千河断裂、岐山-马召断裂和泾河推测断裂为分界点,渭河断裂西段可分为三个亚段,各个亚段在断裂活动时间、活动强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渭河断裂西段所处新构造环境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渭河盆地西部地壳的向东掀斜拾升运动是造成渭河断裂西段出现差异性活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7.
108.
饱和软黏土地基静压管桩承载力时间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饱和软黏土地基中的静压管桩进行隔时复压试验发现,复压起动压桩力在沉桩25 d后的增长幅度达2.5倍以上,且前期增长较快而后期较慢。理论分析及试验对比证明,利用隔时复压起动压力作为静压桩极限承载力是合理的,而且可以观察到承载力短期内的变化,是进行承载力时效性研究的有效试验途径,分析后认为承载力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桩侧黏土抗剪强度的提高所致。通过修正得到黏土层桩侧单位面积侧阻力的增长曲线,回归分析得出3种不同的预测公式,对比发现基于对数函数的预测表达式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9.
110.
《热带地理》2024,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