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0篇
  免费   1508篇
  国内免费   1668篇
测绘学   513篇
大气科学   822篇
地球物理   1905篇
地质学   4163篇
海洋学   724篇
天文学   184篇
综合类   1095篇
自然地理   1020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406篇
  2022年   484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464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511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514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316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427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关于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宋鸿林 《地质通报》2002,21(4):193-197
核杂岩顶部代表深处韧性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实是温度敏感型的,在异常高的古地温梯度或同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下,不一定代表中地壳变形的产物。伸展的剥离断层造成相当厚的地壳柱的切失,但在长期受到剥蚀的古老岩系出露处,年轻岩层(如白垩系或第三系)直接覆盖于太古宇之上,究竟是沉积缺失还是构造切失,必须加以具体分析。核杂岩隆升至地面,难以单纯用地变薄的重力均衡作用来解释。与变质核杂岩密切相关的局部的古地热异常、同构造岩浆岩的强力侵位等。揭示出热隆和岩浆作用在核杂岩隆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核杂岩的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晚造山的伸展不一定是变质核杂质所反映的伸展作用的唯一起因。一个地区可以有多次伸缩交替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542.
中蒙边界地区晚中生代伸展盆地的结构、演化和成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蒙边界地区在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发育一个广阔的伸展盆地体系,内部由许多不同规模的次级盆地所组成。盆地体系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阶段普遍发育相互独立的次级盆地,而晚期阶段则发生以次级盆地侧向相互连接为特征。相互连通的次级盆地进一步演化为大型次级盆地,形成盆地体系内的沉积和沉降中心,并在平面上呈条带状。与此同时,由于应力逐渐集中在大型次级盆地边界断层之上,处于应力影中的次级盆地停止发育。中蒙边界地区晚中生代的伸展盆地体系的形成与地壳浅部的伸展作用有关,动力学成因机制很可能与增厚岩石圈的重力垮塌有关。  相似文献   
543.
阴山中生代地壳逆冲推覆与伸展变形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544.
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北山造山带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复杂地质演化历程,具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色。通过对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建立、古板块重建、原型盆地恢复、造山带结构、构造特征及造山机制和模式的研究,确定北山造山带类型为陆-增生弧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545.
杨合群 《西北地质》2002,35(3):126-130
地球磁场极性在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相当频繁的倒转。作者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岩石圈-软流圈-中圈-液圈-固核等5个动力学圈层,认为中圈与固核间可异步旋转;地球偶极磁场由中圈与固核异步旋转时所驱动的液圈中的封闭涡流与系磁场作用产生;该偶极子场极性由地球所通过的银道面上侧或下侧磁场方向及液圈涡流的方向共同决定,二者之一反向,极性发生倒转。  相似文献   
546.
《河北国土资源》2001,(4):39-40
针对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体制不顺,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和“执法难”“难执法”等问题,邱县成立土地执法监察局,建立起一支快速反应,机动高效的土地执法监察队伍。  相似文献   
547.
548.
地球自转率潮汐变化尺度因子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与尺度因子成正比 ,影响尺度因子各种地球物理机制是复杂的 ,主要有液核、海洋动力学 (平衡海潮和非平衡海潮 )、大气、地幔滞弹性等。文中讨论了大气、地幔滞弹性 ,并对影响地球自转尺度因子的同一机制不同理论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49.
海洋风暴形成的一种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从观测统计学、瞬变涡动能量学和 MM5中尺度数值模拟角度 ,研究了海洋风暴 (爆发性气旋 )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其可能的动力学机制 ,揭示了一幅爆发性发展的物理图像。结果表明 ,在冷季大气特别是日本以东洋面上大气特有的热力气候背景下 ,通过同海洋风暴过程相联系的涡动热通量 vθ的向极地输送 (- vθ· θm>0 ) ,将季节尺度的时间平均有效位能向瞬变涡旋时间尺度的涡动有效位能转换 ,是海洋风暴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在该过程中转换来的具有最大贡献的涡动有效位能 ,连同具有次大贡献的积云加热制造的涡动有效位能(q3 )一起 ,通过暖异常区 (α >0 )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ω >0 )的斜压转换 (-ωα) ,促使涡动动能增长。同时 ,补充的涡动有效位能又加强了暖异常区的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进而产生积云对流活动及其潜热释放的正反馈过程 ,最终导致涡动动能急剧增长和海洋风暴的形成。海-气潜热输送的作用是在风暴形成初期提供后来积云尺度对流活动及潜热释放的水汽潜力。研究还表明 ,海洋风暴主要发生在冷季月份 1 3 0°E以东的中高纬洋面上 ,这种对特定季节和特定海域的依赖性是大气和海洋气候背景的动力 /热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5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个越来越为我国科技界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创新体系的建立被提到重要位置。早在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就提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变动”的概念,之后,创新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针对不同时空特点,人们探求的层次也逐渐变化或加深。初时仅反映在最现实的生产中,提出要技术创新,即强调科技发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而到了目前现代化技术相当高、信息量异常庞大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又提出了知识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它给人们头脑和实际生活都赋予一个“新”字。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