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0篇
  免费   1498篇
  国内免费   1712篇
测绘学   514篇
大气科学   836篇
地球物理   2014篇
地质学   4310篇
海洋学   749篇
天文学   185篇
综合类   1099篇
自然地理   1023篇
  2024年   146篇
  2023年   453篇
  2022年   510篇
  2021年   453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468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514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388篇
  2001年   425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1篇
  1976年   6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层状侵入体的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具有隐导理和韵律层理,分析比较了前人提出的韵律层理形成的各种机制并结合对攀枝花层状侵入体的研究认为,层状侵入体的韵律层理的形成与成岩的压实作用关系密切,细粒韵律层理是由于颗粒大小的微小差别或矿物成分含量的逐渐增加和重复的再平衡所致,矿物成分含量的逐步增加和重复是通过在类似于奥斯特瓦尔德成熟的条件下循环溶解和晶体生长形成的,在影响层理形成的多种因素中,以对流作用,密度,粘度及岩浆房的几何形状等因素的研究较为详细,各研究者也存在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352.
基于复杂构造解析和实验模拟研究,揭示了中西部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受侧向挤压形成的滑脱冲断构造变形过程和结构样式;明确了单层滑脱挤压冲断构造变形存在临界增生和非临界增生两种变形机制,发育脆性拆离型、塑性滑移型和黏性流动型3种作用类型,并受滑脱层强度、地层厚度、底部边界和外动力过程等4种主要因素影响。复杂冲断构造带基本上表现为受多层单滑脱作用控制形成的垂向叠置组合结构,本文提出了复杂滑脱冲断变形结构的可分解性以及受不同性质的滑脱层组合控制形成特征结构模式,并揭示了前陆冲断带前缘多滑脱构造变形结构中由浅层向深层逐渐发育的变形时序;建立了中西部再生前陆冲断带结构模型、构造单元以及基本构造类型;并基于前陆盆地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晚期的隆升剥蚀-沉降沉积过程,提出了中西部两种类型冲断带的控油气作用及其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353.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热力影响机制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况雪源  张耀存 《气象学报》2006,64(5):564-575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急流位置季节变化不仅有明显的南北向移动,6-7月还存在东西方向的突变特征,同时急流轴在北进过程中具有东西向的不一致性,急流中心强度的变化超前于位置的南北移动.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追随急流中心移动的方法,探讨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热力影响机制,发现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变化及位置移动与对流层中上层气温南北差异的分布结构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急流的季节演变是对辐射季节变化及由于东亚特殊的海陆分布和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而造成纬向不均匀加热的响应.从各热量输送项与急流的关系来看,从冬半年到夏半年的增暖时段,急流中心南北温差减小,急流减弱北进;从夏半年到冬半年的降温时段,急流中心南北温差增大,急流加强南退.热量平流输送的经向差异是造成急流中心南北温差的主要原因,急流跟随热量平流输送最大经向梯度中心位置南北移动.非绝热加热对急流中心的东西移动有引导作用,青藏高原春夏季对对流层中上层强大的加热作用是导致6-7月急流中心位置西移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54.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与归纳分析法,在明确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参考现有相关考核评价制度的设计思路,围绕“考核谁、谁来考、怎么考、考什么、结果怎么定、结果怎么用”等关键问题,从考核评价对象和实施主体、考核评价方式和实施、考核评价结果应用、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考核评价结果评定方法等方面,提出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和方法的思路,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55.
华北克拉通北缘富碱侵入岩带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成矿带,金矿成矿与克拉通边缘深大断裂的活动、富碱侵入岩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河北张-宣地区与正长岩有关的金矿床产于水泉沟正长岩杂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与水泉沟碱性杂岩体有成因联系。近年来对其及与之有关的金(碲)矿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就岩体成因、岩体形成年龄及金矿化年龄代等问题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56.
陈志钢  保继刚 《地理科学》2010,30(4):544-550
以风景名胜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为例,在分析遥多期感影像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指标测度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阳朔县域建设用地是相对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阳朔县旅游基础设施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的需求,其增量均从林地、耕地转化而来。阳朔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1999年为界点,1999年以前属于自然状态下的蔓延式扩展阶段,1999年以后则为旅游影响下的飞地式扩展阶段;在农业发展减弱反馈、工业发展减弱反馈以及旅游业发展加强反馈的影响之下呈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向旅游业用地转化的过程。由于阳朔县域绝大部分面积是桂林漓江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控制之下,阳朔建设用地面积虽呈增加状态,但增加的面积与幅度较小。在国家刚性土地政策的控制之下,阳朔县土地建设用地呈现慢速增长状态。最后认为建立单独的旅游土地分类标准是测度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57.
张健  周侃 《地理学报》2024,(2):299-320
生活垃圾逆向物流是村镇生活垃圾治理的关键纽带。揭示生活垃圾逆向物流模式的空间分异机制、构筑经济高效的生活垃圾逆向物流体系,对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格局稳定、村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海东市为实证对象,构建1499个村镇居民点的多源异构数据集,多尺度刻画垃圾治理效能地域非均衡性,应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定量解析垃圾逆向物流模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提出逆向物流模式空间优化方案。结果显示:海东市生活垃圾呈“局部集聚、总体分散”分布,垃圾治理效能滞后于原住居民生活需求,由湟水谷地中心向周边农区村镇、牧民定居点呈水平递减;农牧交错带地理环境高寒性与村镇聚落分散性,是阻碍集中式物流模式配置的根本原因;常住人口规模小、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较差的村镇居民点是集中式物流模式配置的薄弱区域;充足的基层管理人员数量和年轻化干部群体,有利于落实村分散物流模式管理要求;海东市村镇居民点垃圾处理设施空间可达性偏低,应以城镇集中式、乡镇传导式、农牧分散式3类路径为遵循,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物流并举的调适策略进行逆向物流模式全局优化。建议以物流成本最小化、垃圾治理零胁迫为...  相似文献   
358.
煤层气解吸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温度对煤层气解吸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沁水南部寺河煤矿3号煤的吸附/解吸实验,经过数学分析,获得该煤层气吸附/解吸的数学式与等量吸附热表达式。分析认为:随着储层温度升高,饱和吸附量减小;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作用的原因主要是非物理吸附常数 c值作用,随着储层温度增高,c值增大;降压解吸伴随吸热(温降),同时阻碍了持续解吸过程。通过提高储层温度来促进解吸过程,在理论上可行,工程中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59.
以京西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应变参数方法解算定点地应变观测数据,将所得应变参数时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该结果与研究区内同期小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一致性分析,研究得出呈拉张性质的定点观测最大主应变方位与震源机制解最大拉张变形方向(T轴)水平投影具有良好的对应性,整体以NNW—NE向为主,且自西向东排布的测点最大主应变方位与震源机制解最大拉张变形方向均表现为逐渐东向偏移的趋势,与华北平原块体北部发生顺时针旋转活动的特征相吻合,结果进一步检验了地应变观测反映区域应变场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60.
2010年1月24日,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万荣交界地区发生Ms4.8地震.由于本次地震强度较低,并未形成地表破裂带,分析其发震构造具有一定的困难.地震现场工作队只能根据浅层人工地震剖面、附近钻孔资料、烈度等震线长轴和震中区附近活动断裂等来推定,认为西辛封隐伏断裂为可能的发震断裂.为此,下面我们将在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序列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地震的宏观考察结果,确定其发震构造并探讨发震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